APP下载

吴文化浸润下的地方高校育人模式创新

2020-06-07赵睿

文教资料 2020年36期
关键词:教书苏州育人

赵睿

摘   要: 新时代地方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应立足于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和方法。吴文化经过千年时光淘洗积淀的文化元素和精神,承载着推动一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本文将地方高校教育管理比喻为十分讲究的苏式汤面,借鉴吴文化蕴含的崇文重教、包容开放、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内在精神,在地方高校育人模式创新探索中注入吴文化内涵,发挥文化在高职院校育人模式中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吴文化   地方高校   育人模式   创新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技术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责,不仅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培养有用的技能人才,还要重视文化育人功能。只有培养出既有高尚品德,又具备职业技能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完成育人使命。因此,挖掘和吸收地方优秀文化思想对地方高校的育人模式创新探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要紧随社会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仅要有灵活性,更要有特色性。地方高校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发展过程中必然带上地域文化的印记。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从千百年来发挥的历史作用与实践性成就看,更是推动一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古今中国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苏州古城历史底蕴深厚,人们追求“不时不食”的饮食传统,苏式汤面是每天清晨最令人向往的美食之一,汤底、浇头和面条都十分讲究。正如地方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要重在实处,重在成效。苏州地区高校的育人模式要从地方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养分,一方面继承吴地区域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重视吴文化的创新发展。

吴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崇文重教、尚智好学;精细雅致、精益求精;开放包容、多元共荣;开拓创新、敢于争先;温和谦让、乐善好施等特性。苏州作为吴文化的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苏州地方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紧密围绕吴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在技能培养过程中重视培育和修炼品德,实现隐性育人的功能。吴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苏州的饮食传统,苏州人吃一碗面讲究面条的劲道、汤底的鲜爽、浇头的高品质。苏州人对“苏式面”的追求和讲究,与高校育人有不谋而合的默契。

一、崇文重教、以文“化”人:坚持德育为本的理念贯穿地方高校教学始终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吴地民风崇文重教,重视教育,不断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崇文重教是吴文化最深刻的内在品质。唐以后,历代吴地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更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崇文重教的传统,造就了苏州“状元之乡”的美誉,至今还有三元坊等地名以纪念科举时代的杰出人才。当代苏州又成为全国著名的“院士之乡”,苏州籍贯的两院院士数量可观。吴文化自隋唐以来基本摆脱了尚武的特性,日渐转为崇文重教,“诗性”“雅化”的特质日益鲜明,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振兴共同造就了苏州成为人才高地,人才优势又成为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基础和文化基底,反过来促进了苏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苏州地方高校在育人过程中,重视吴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所高校开设“吴文化”等专题课程。

二、包容开放、博采众长:坚持尊重师生的理念

具备正确的教学技能就是我们的骨架磐石。苏面的面条讲究细而长,韧而爽,久煮不煳不坨,条条可数。对教书人来说,亦是如此,教学技能同样讲究精而专,在课堂之内,我们首先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组织能力。如果把课堂比作演出的舞台,做好课前准备就如同舞台效果布局、灯光、音效的设计,至关重要。要注重教案的设计,将教学目标、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内容融合,不是一成不变的,须根据课程的深入而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书人还要具备强大的过程控制能力,要始终坚守课堂授课这一前沿阵地。如何做到呢?其一,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程序的应用,将教师从单一的传递知识角色中剥离出来,化身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丰富了理论知识和教学形式,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书人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使学生从最初的模仿,经过课堂教学的升华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将授人以渔践行到课堂中,使学生完成从进入课堂前的未知变成离开课堂的有所得的轉变。在课堂之外,教书人还需要有坐得住的科研能力。书本知识是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社会认可的经验总结,难免滞后于现实社会,那么怎样使教书人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呢?科学研究无疑是最直接、迅速且有效的途径,不仅使教书人对所教学科有透彻的了解,还通过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广泛涉猎,促进教学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展开,最终达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效果。教书人的灵魂,就是对待每一项教学工作都力求做到卓越,与苏面吊汤的奥义不谋而合。

三、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早在南宋,吴越之地的商品经济开始起步,明清时期达到繁盛,吴地人民有开创实业的传统。自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就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实学思想得以传播。明清时期的苏州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在农作物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吴地手工制造业较为发达,如刺绣、雕刻、制瓷、造船等手工业技艺精湛,享誉全国。苏州地方文化对传统工艺的追求达到了无比精致的程度,工艺水平之高超赢得了“苏工”“苏作”的美誉。苏州地方高校重视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重视实业精神的培养。

苏式面中有一句行当老话:“七荤八素定乾坤,清新淡雅不失鲜。”这里的“七荤八素”指的是吊汤原料丰富,与煲汤熬汤不同,吊汤是将整鸡、猪骨、火腿、蹄髈、鳝骨等至鲜食材加水煮透,以文火慢熬一天的时光方成。教书的工作同样丰富多样,上至教学方案、课程大纲,细到每个知识点、合适的案例,都要依从严格的教学目标,教书人需要无差别地对每项教学任务、每个学生,兢兢业业每一天。“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地方高校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应带领学生踏上实践探索的道路。在带领学生完成各项项目和课题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在成长和进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荀子早就直接提出了“行”的重要性,登山方知山之高,临溪才知地之厚,行是检验所学知识有效且必要的方法。儒家所提倡的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观,将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了道德教育在社会秩序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社会秩序构建的重要精神因素。

四、勇于创新、不断超越:不断弘扬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

“清新淡雅”是指汤的色泽与味道。吊成的清湯,食物的味道被完全激发出来,层次分明,汤清见底。一锅底汤也就够五六百碗面,卖完就只有等第二天赶早了。想要吊出这么一锅清汤,师傅要在每次投放原料后不停地打沫,每次10分钟左右,持续5个多小时,其余时间一定要小火咕嘟冒泡,只有充分打去浮沫并保持小火煮汤才能确保吊出“鲜掉眉毛”的苏式面汤,蕴含了匠心精神,体现了手艺人追求卓越的过程。同样,于教书人而言,亦是需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精致做”的精益求精精神蕴含在教书中,同时,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活动,我们都明白,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因此,匠人们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精神必将成为指引教书人不懈追求工作品质的灵魂。那么匠心精神怎样才能融入教书人的工作呢?

第一,从价值导向方面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教书人更像是农民,对待学生如栽种植物,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花,都能结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选择静静地等待,守着教书人的初心,那就是让学生做一个知识、能力都很健全,思想、行为都很健康的人。第二,从业务能力方面坚持标准,追求卓越。教书人要拥有广博的知识、精通的业务能力,还要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同时适应时代的要求,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只有具备这些,方能站得高、看得远,一览众山小,才能拥有成为人师的资本;坚守高标准,严要求,自古严师出高徒,尽管时代变化,但是教书人对高品质的追求从未停止。如果每个教书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一定能进一步在教书过程中弘扬匠心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沉心静气地做好每一件事。

持续的经验总结和开诚布公的交流分享,犹如精心烹调、组合多变的浇头一般,可以让教书人不断汲取养分,实现自我超越。浇头的风味决定了面馆的风格,苏州每一个老字号都有着传承几代人的珍贵配方,再经过不断的改良优化,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如今有口皆碑、百花齐放的局面。无论哪行哪业,小到一个浇头,一碗面,一家店,大到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一个国家,唯有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的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坚持开放,不断纳入新鲜的元素适应时代的发展,才是一条正确且需要长期坚持的路,让教书人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当今社会,多学科的分工协作已成为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教书人仅凭一己之力,独行侠式做学问是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干,无利于个人的成长的。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群体,融入其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有助于拓宽视野,加速有效信息的交换,提高学术水平。如今借助网络技术,微课、网课、直播课打破了教书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了空间和距离的限制,让教学交流格外便捷。犹如静止的湖面引入一股活水,泛出了涟漪,活水越多,溅出了越多的水花,整个湖就热闹起来。教书人要充分把握时代赋予的机会。

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模式的重要抓手,重视人的全方位发展,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在校园生活的每个点、每一处体现。文化更是融入具体的校园生活之中的。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充分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正如苏式汤面,有了面条、汤和浇头,一碗苏式汤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但是假如没有一代代苏式汤面技艺的传承,这一碗舌尖的美味便无法延绵百年,无法让后人从中体味苏州食俗文化的精髓。作为地方高校的工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教书育人,自己不仅仅是为教书而教书,在教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德才是教书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职业过程中,既要教授学生知识,又要培育学生成人,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指引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前进,将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本书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李军靠,闫宁宁.地方高校多元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5):29-31.

[4]薛春梅.文化自信视角下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研究——以景德镇地区高校为例[J].大众标准化,2019(14):63-64.

[5]甘子东.地方高校“三全育人”途径研究[J].长江丛刊,2019(27):109-11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号:2018ZDJD-B018)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教书苏州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教书生涯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说个好苏州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