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中初探杨万里仕与隐的矛盾
2020-06-07谈清怡
谈清怡
摘 要: 谐趣诗是杨诚斋诗中一类独特的诗作,对日常生活画面的叙述中蕴含着新鲜和趣味,仕与隐的矛盾又贯穿始终。作者在谐趣诗中“打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表现出对田园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恶,透露出内心的挣扎。
关键词: 杨万里 谐趣诗 仕与隐 矛盾
“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①。素来,诚斋诗以幽默诙谐和情趣盎然著名于诗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谐趣诗,表现了杨万里独一无二的创造性。谐趣诗的趣在于杨万里幽默的天性和化平淡为生动的笔法。本文着眼于谐趣诗中的“笑”进行分析。笑是谐趣诗的核心,从不同的“笑”中可以看出他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态度。
作为一位在南宋时长期为官的诗人兼理论家、政治家,杨万里的一生充斥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受儒家出仕思想的影响,他以为政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理想。然而作为一位极度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员,他又时常不忍心做一个压榨百姓的“好官员”,屡屡表现出不得不为官的矛盾和愧疚心理。为官任上,他看清了官场的险恶和统治者的昏庸,无时无刻不想回到田园生活中,从他大量描写的乡村题材和田园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于隐居和田园生活的青睐。
大量谐趣诗的产生正是这种无奈为官的情绪释放。在写诗过程中,作者发出内心的声音,表达出归隐的意愿。本文选取杨万里谐趣诗中的关键字“笑”分析仕与隐的矛盾心理。
一、活泼的“笑”
这种笑在楊万里的诗中占比最多,他热衷于描写田野间刹那间的感受和新奇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活泼清新的美感。且看他的《正月二十八日峡外见燕子》:
不宿青枫学子规,不穿绿柳伴莺啼。双飞只爱清江水,自喜身轻照舞衣。
这首诗中的“自喜”是燕子这个物的主体展现出来的,作为它的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它的欣喜通过作者的情感加工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通过杨万里的眼睛和笔触感受到作者眼中的物的形象。这里的燕子已经经过了作者的再加工,融入了作者的主观生命体验和感悟,展现了他欣喜轻松的精神状态,清新美好。燕子这个意象的轻盈和活泼使整首诗的氛围轻松起来。
再如他的《雨后田间杂记》:
田水高低各斗鸣,溪流奔放更欢声。小儿倒捻青梅朵,独立茅檐看客行。
这里是溪流的笑,带着声音的笑。杨万里将小溪流淌的声音写成“欢声”,使诗作自带活泼之声。诗人用充满爱恋的眼光看农村景物,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乡村情趣和人情味。
通过上面两例,可以看到杨万里在这一类型诗作中常选用一些小巧灵动的事物,仿佛一则童谣,轻快活泼地歌唱。精巧的意象和跳跃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当时轻微的欣喜和入神的情态。不仅如此,杨万里的特殊之处是将山野间平常的事物写得令人陌生,仿佛读者是随着作者新奇的眼光望过去,沉浸在营造的新鲜氛围之中,感受着一种欲罢不能的兴趣。
在这类诗作中,杨万里较多采用拟人的手法,将乡间的草木虫鱼附上主观情感,从主观新奇的角度进行描摹。采取儿童的眼光和陌生化视角,给人幽默风趣的美感,读来轻松活泼,情趣盎然,充满奇趣。
轻松活泼的作品多创作于杨万里的家居岁月。他曾多地为官,因为居丧又有很长时间的田园生活。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他潜心于万物,把它们看作有情感的生命个体,以一双慧眼和深入的内心体察创造出一个充满奇趣的艺术世界。在这桃花源般的世界里,杨万里的心已经被自然俘获,花鸟鱼虫给了他无穷的惊喜,他的心归隐了。这是杨万里“隐”的表现,展现出他喜爱自然的天性和与万物融合的意趣。
二、反思的“笑”
单方面对自然的体察还不足以成就杨万里的谐趣诗,否则将会流入清浅之嫌,缺乏意蕴。在家居生活中,杨万里不仅以新奇的眼光发现新鲜的意趣,沉浸在个人的欣赏中,还经常走向田间,关怀农民的世俗生活。在与广大农民的深入接触中,杨诚斋不断体察民情,反省自我,使谐趣诗上了一层台阶。
试看《晚春行田南原》:
西畴前日尘作雾,南村今日波生路。云子从来疏广文,冲雨学稼当辞勤。
农言秧好殊胜麦,其如绿针未堪吃。吾生十指不拈泥,毛锥便得傲蓑衣。
只愿边头长无事,扡耒耕云且吾志。不愁官马送还官,借牛骑归不用鞍。
在这首诗中,作者与田间的老农攀谈,谈笑中作者为自己不知稼穑、不事劳动深为自责。做了那么多年的官,却疏远百姓,不知道基本的农业知识。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杨万里不仅和农民站在一起,还从客观角度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他的亲民思想无疑是可贵的。最后两句,杨万里直白地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愿望“扡耒耕云且吾志”。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个愿望并不那么容易实现。这有一个前提,也就是后来许多次出现在杨万里面前的困境:在一位以国家为重的文人心中,归隐的前提是“边头长无事”,也就是国家安定,平安无事。但遗憾的是,杨万里所生活的时代无法满足他辞官归隐的要求,因此他一生都只能在仕与隐的矛盾中挣扎。因此,在看似充满笑意的谐趣诗中常常流露出一些苦涩与矛盾的心境。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过后,杨万里反思的结果是暂时罢官归隐。他企图摆脱名缰利锁,过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初夏日出且雨》中写道:
笑忆唐人句,无晴还有晴。斜阳白鸥影,疏雨子规声。
台阁非吾事,溪山且此生。诗成何用好,诗好却难成。
在这首诗中,杨万里选用了代表自由的白鸥意象,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为官生活的厌倦。这里的笑已经不是单纯的反思,而是带着些许自嘲的语气。他笑自己既然倾心于归隐,却依然放不下世俗之事的纠缠。表面显得轻松,笔法的运用疏淡平和,给人的感觉似乎已经下定了隐居的决心,但其实不然。
在内心深处,作者依旧无法彻底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终不能放下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内心的普遍纠结——在儒家与道家之间徘徊不定。同时,由于家境贫寒,杨万里需要俸禄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他幼时家境贫寒,父亲杨芾是私塾先生,一直以孝治家。《杨君文卿墓志铭》中记载:杨芾“忍饥寒以市书,积十年得数千卷,谓其子是圣贤之心具焉,汝盍懋之。绍兴甲戌,万里策进士第,调赣州户椽,再调永州零陵丞,皆侍公之官。每过庭必曰:‘俭则不贿。”②。杨万里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形成了对儒家和理学坚定的信仰,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己任,把从政和为文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正因为此,他终究无法长时间地闲居尘世之外,只能在朝堂与山林之间反复挣扎。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过后,杨万里逐渐产生了寂寞的情绪,这种寂寞还是源于儒家倡导的出仕为官才是实现个人抱负的价值观。他又希望回归朝廷,依旧为国效力。
在《秋日晚望》中,杨万里吐露了心声:
村落丰登里,人家笑语声。溪霞晚红温,松日暮黄轻。
只麽秋殊浅,如何气许清?不应久闲散,便去羡功名。
这首诗写于1169年,此时他已久在家中闲居六年。在归隐的愿望得到充分满足之后,杨万里又觉得不应该躲避世事。他感到自己身上承担着复兴国家的重任,应当重回朝政,奉献自我。然而,出淤泥不染的他又不愿意做那种阿谀奉承、欺压百姓之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再一次使他犹豫。“人家笑语声”的笑语使杨万里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反思自我——难道我和不识文字的农民们一样,应当属于这种闲适安居的生活吗?我就这样在田间浪费掉一生——我多少年积累的才华吗?这一次,杨万里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又与先前的那个自己妥协了,又回到了官场。然而回到官场,又难免与那些俗士为伍。在这种不间断的仕与隐的矛盾中可见杨万里洁身自好且心系国家的大丈夫人格。
三、嘲讽的“笑”
当杨万里重回政坛,他的内心又开始了新一轮挣扎。面对曾经共同生活的贫苦百姓和官场的险恶,他一方面对自己出来做官深感愧疚,另一方面不忍压榨百姓。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杨万里已经意识到矛盾的无法化解,这种挣扎的纠结使他的诗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常常体现为深刻的讽刺。这种带笑的讽刺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家和腐败官员的不屑嘲讽,另一种是面向内心的自嘲。嘲笑自己的懦弱与无法解决矛盾的无奈。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言:“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悖理的東西存在着(对于这些东西自身,悟性是不会有任何愉快的),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③(180)杨万里的笑正体现了这种讽刺性的荒谬内核。
在第一种讽刺中,杨万里常常借助典型物象的幽默化影射对权贵的嘲讽。这时候,自然之物已经不像开始时那么简单,只有表面意义,而是带有了作者赋予的特殊内涵。这一类型的谐趣诗显得奇趣辛辣,读来尤觉深刻而尖锐。在《嘲淮风进退格》中,他用淮风比喻当时的投降派:
絮帽貂裘莫出船,北窗最紧且深关。颠风无赖知何故,做雪不成空自寒。
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便能吹倒僧伽塔,未直先生一笑看。
在对淮风的描写中,杨万里抓住了用力方向错误的特点竭力描绘,不直接地批判却带有极强的嘲讽意味。以象征的手法讽刺南宋的投降派在金人面前软弱无能,却在朝廷内部兴风作浪、陷害忠良。
这种戏谑不留余地,直接反映了杨万里对投降派和南宋无能小朝廷的惋惜和摒弃。这里的“笑”带着无尽的心酸与无奈的叹息。处于政坛的一员,关心国家大事是他的责任,然而看见这种令人无奈的现实之后,他又感到荒谬和无力,只能在旁“一笑看”。不同于之前想要退隐时农人的写作角度,在这首诗中,作者是以被讽刺者——也就是官员的视角叙述的,讽刺效果尤为强烈。在全诗的最后,作者的立场与态度鲜明亮出,“先生”的称呼与淮风划清了界限——表明自己虽然身处官员的行列,但绝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与坚守。
尽管洁身自好,杨万里仍会时不时地表现出内心的愧疚。作为一个谐趣横生的诗人,他当然不会直接表达,特有的幽默气质在这类诗作中体现为一种自嘲。
晚年的《有叹》就是自嘲诗的代表:
饱喜饥嗔笑杀侬,凤皇未可笑狙公。尽逃暮四朝三外,犹在桐花竹实中。
这首诗化用了“朝三暮四”的典故,初读只是一首普通的诗,但结合当时杨万里的经历,发现实际上另有所指。写作这首诗前后,作者请求辞去祠官的职务。祠官是一个轻松的差事,实际上是一种虚官,只挂名而没有实际事务。“晚始悟其微意。此自江东漕奉祠归之作也。凤虽不听命于狙公,待桐花竹实而饱,以‘花‘实况祠廪也,欲并祠廪扫空之尔!未几,遂请挂冠”④。全诗依旧以自然景物为象征,表面上在讥讽凤凰,实际上却在自嘲:我虽然是祠官,但也同样领着朝廷的俸禄,依旧是朝廷的一员。相比其他官僚,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这里的“笑”看似笑凤凰,实则笑自己。在深刻的反省中,杨万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因为自觉无功受禄、空有官名却不为百姓办事,他无法原谅自己对田地和农民的背叛。就像自命清高的凤凰,依旧挣脱不了红尘的困扰,终究逃不出桐花和竹实的范围。于是,在暮年时,他下定决心,决定辞去祠官,回乡清白度日。
那么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杨万里真的摆脱了仕与隐的矛盾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晚年的闲居生活中,杨万里又陷入了之前的苦闷轮回。这是伴随他一生的无解之题。从《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可以略窥他晚年时的心境: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却要”二字流露出作者作闲人的不平情绪,渴望为国效力又无法实现。以小见大的笔法入木三分:花急需人浇灌,作者明知此情况却闲居在家。这令他心中难免不安和无奈,苦涩的笑容中暗含了退休后不能救国济民的内疚心情。
四、结语
杨万里的一生一直处在仕与隐的矛盾中,为官任上不忍压榨百姓,愧对内心,向往归隐田园的清净生活。但真正闲居之后又受根植于内心的儒家出仕思想的影响,动了功名之念,心系国家大事,产生了壮志难酬的感慨。这一切通过他诙谐幽默的笔触展现出来,具体体现为不同时期丰富的“笑”的内涵。周汝昌先生曾言:“这种奇趣,这种活劲儿,就是诚斋的首创,也是诚斋的独擅。”⑤(2)他的幽默风趣体现为笑,而幽默的另一面则是讽刺。在持续杨万里一生的仕与隐的矛盾挣扎中,淡泊名利又爱国爱民的高洁人格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注释:
①[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选《宋诗钞·江湖集序》。翁方纲以“轻儇佻巧”贬之(见《石洲诗话》卷三)。李慈铭以“粗梗油滑”贬之(见《越缦堂日记》光绪乙酉十月初四日)。朱彝尊以“纤缛滑利”贬之(见《沈明府不羁集序》,《曝书亭集》卷三十八)。赵翼以“俚言俗语”贬之(见《瓯北诗话》卷六)。
②胡铨.胡澹庵先生文集[M].清抄本(清鲍廷博校,清丁丙跋)卷二十五.
③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④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⑤周汝昌,选注.杨万里选集·引言[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参考文献:
[1]周汝昌,选注.杨万里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张瑞君.杨万里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4]莫砺锋.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J].求索,2001(04):105-110.
[5]胡明.杨万里散论[J].文学评论,1986(06):1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