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呐喊》摹音词的音美特征及其语境塑造

2020-06-07陈静

文教资料 2020年36期
关键词:音美呐喊语境

陈静

摘   要: 鲁迅在小说集《呐喊》中三类摹音词的使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拟声词更侧重于表现社会生活;语气词的词形多为现代汉语中的派生语气词,表现力丰富;叹词被用来奠定人物对话的语气基调。本文通过语料统计与词频分析考察三类摹音词的使用特点,并结合其在语境中的运用探究鲁迅文学语言的音美本源及语境的塑造方式。

关键词: 《呐喊》   摹音词   音美   语境

鲁迅深通文章写作之法,他在《汉文学史纲要》的开篇谈到中国文字的特点,认为“形象”是汉字的根本,“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1](354-355),并由文字而及文章,明确提出中国文章的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354-355)正因为认识到汉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才让鲁迅特别注意炼字。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个词,炼字也就是炼词。词汇是鲁迅手中的利剑,为他所任意驱遣,他的遣词造句为现代汉语书面语奠定了经典的范例。《呐喊》是鲁迅的代表性小说集,发表之初即令文坛震动,一百多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其中浓浓的音韵美。本文以《呐喊》为例进行语料统计,从语言学的角度剖析其中三类摹音词的特点,并结合在语境中的运用,探究鲁迅文学语言的音美本源及语境生成。

一、《呐喊》中的三类摹音词

从词性的角度来说,汉语中有三类词与声音直接相关,即拟声词、语气词和叹词。拟声词也叫象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酷似电铃声的“叮铃铃”,模拟鸟声的“啾啾”,描摹雨声的“淅淅沥沥”,刻画不同笑声的“哈哈”“嘻嘻”“咯咯”等。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常见的语气词如“的”“了”“呢”“吧”“啊”。叹词是说话时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如“呦”“呀”“啊”常表示惊讶、赞叹、喜悦,“呵呵”常表示讥讽,“唉”“哎”表示悲伤、惋惜。

(一)《呐喊》中三类摹音词的统计

1.拟声词

经过统计,《呐喊》中共出现44个拟声词,计110次。其中以单音节拟声词居多,双音节和四音节拟声词均为重叠形式,双音节拟声词是AA式重叠,四音节拟声词是AABB式重叠。《呐喊》中没有出现三音节拟声词。

单音节拟声词(24个):吧、嚓、得、冬、哈、嗥、荷、轰、砉、喤、啦、令、拍、蓬、劈、扑、锵、镗、嗡、呜、鸭、呀、哑、吱

双音节拟声词(15个):潺潺、喃喃、喤喤、拍拍、怦怦、嘶嘶、簌簌、索索、突突、嗡嗡、呜呜、嘻嘻、咻咻、吁吁、吱吱

四音节拟声词(5个):毕毕剥剥、呜呜咽咽、窸窸窣窣、咿咿嗚呜、咿咿呀呀

2.语气词

《呐喊》中共出现25个语气词,计447次。其中以单音节语气词居多,双音节语气词6个,三音节语气词仅有1个。

单音节语气词(18个):阿、呕、罢、的、呵、乎、呢、啦、了、哩、咧、吗、么、哪、呀、也、矣、哉

双音节语气词(6个):罢了、就是、了得、起见、似的、着呢

三音节语气词(1个):就是了

3.叹词

《呐喊》中共出现16个叹词,计56次。其中以单音节叹词居多,双音节叹词有2个,三音节叹词1个。

单音节叹词(13个):阿、唉、哈、呵、咳、哼、哙、嚄、哦、呸、喂、吓、唔

双音节叹词(2个):阿呀、阿唷

三音节叹词(1个):阿呀呀

(二)三类摹音词的数量与词频分析

由以上统计可见,《呐喊》中的三类摹音词以拟声词最多,为44个,语气词和叹词数量相差无几,分别为18个和16个。拟声词最多,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界语音本身变化万千,另一方面由于鲁迅用词的丰富性。运用单音节词汇模拟出自然界的声响,又利用重叠的方式创造出不同的音效,增强了小说的乐感。

从词频来看,语气词词频最高,达447次,拟声词其次,为110次,叹词词频最低,为56次。语气词词频最高,反映了《呐喊》作为一部小说集以讲故事为主的文本性质。文中人物对话占大量篇幅,其中表现人物神态个性的语气词出现频次随之增多,虽然种类有限,但频繁交替出现,增强了小说的情境感和代入感。三类摹音词中,叹词虽词频不高,但表示感叹等各种情感的意味最强,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唤起读者的共鸣。鲁迅在《呐喊》中使用的几个具有方言特色的叹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呐喊》中摹音词的使用特点分析

1.《呐喊》中拟声词更侧重于表现社会生活

《呐喊》中的拟声词有一些表现自然界的声响,如“潺潺(流水)、簌簌(泥土掉落)”,有一些模拟动物的鸣响,如“嘶嘶(蛇)、嗡嗡(蚊子)、咻咻(小鸭)、嗥(猫)、砉(兔子跳)”,颇富于自然的生趣。但这些为数不多,更多的是表现人类社会生活的拟声词。如表现人物行为动作的“嚓(砍头)、拍/拍拍(打耳光)、劈/毕毕剥剥(咬虱子)、呜/呜呜/呜呜咽咽(哭)、嘻嘻(笑)、喃喃(细语)”,还有表现小说人物社会生活场景的“得/令/锵(敲锣)、镗(打鼓)、冬/喤喤(鼓乐)、咿咿呀呀(唱)、轰(许多人一起后退)”,表现人物心理、感觉或状态的“突突/怦怦(紧张)、索索(冷)、吁吁(喘)”等。这些拟声词对于小说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的设置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将人物的命运与社会紧密相连,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2.《呐喊》中基本语气词的词形多为现代汉语中的派生语气词

张谊生认为:“基本语气词是指最常用的语气词,派生语气词或是指基本语气词受到所处语境的影响出现的读音变体,或是指两个语气词连用而形成的合音变体,再或是指同一个语气词被书写成的不同形式的变体。”[2](266)

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几个基本语气词词形为“啊、吧、了、呢、吗”,在《呐喊》中“啊”和“吧”这两个基本语气词词形未出现,相对应的词形为“呀(10次)/呵(3次)/哪(1次)”和“罢(56次)”。“了”出现了34次,当时相对应的词形还有“啦(8次)”;在使用频率上,“呢”是《呐喊》中使用最多的基本语气词,共出现了88次,与现代汉语相似,此外还有“哩(10次)/咧(2次)”。但“吗”在《呐喊》中仅有一例,而“么”则用了81次,可见在当时“么”的使用频率很高,为基本词形。

3.《呐喊》中叹词常用来奠定人物对话的情感基调

《呐喊》中的叹词共16个,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气,有些叹词虽然语气近似,却个个不同地发挥出叹词的差异性功能。如“阿、呵”表示赞叹;“喂”打招呼时引起别人注意;“唔[ńg]”是“嗯”的异体字,表示疑问;唉、咳表示惋惜;“哈”表示惊奇;“哼”表示不屑;“哦”表示疑问或恍然大悟;“呸”表示愤怒与不屑。鲁迅还使用了绍兴方言“嚄”“哙”表示惊叹,生动而传神。

二、《呐喊》中摹音词的语境塑造

《呐喊》中的三类摹音词不仅赋予小说音乐美,还在小说的语境营造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以下分别加以阐述。

(一)拟声词描摹小说环境与故事情景——绘声亦绘形

拟声词勾勒故事背景,创造身临其境之感。试看下例:

【例1】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去。

拍,吧~~!

他忽而听得一种异样的声音,又不是爆竹。

阿Q本来是爱看热闹,爱管闲事的,便在暗中直寻过去。似乎前面有些脚步声;他正听,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逃。那人转弯,阿Q也转弯,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他看后面并无什么,看那人便是小D。

“什么?”阿Q不平起来了。

“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

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

此例中,“拍、吧”都是拟声词,在此句中形容一种像爆竹点燃然而又不是爆竹声的异响。异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预示着将有异事发生,增加了叙事环境的紧张感。紧接着小D的气喘“吁吁”与阿Q的心“怦怦”乱跳也加剧了叙事的紧张感,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例2】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拟声词除了绘声之外,还能够为读者呈现立体的情景画面。“拍”(pā)声音响亮清脆,是很爽快的,重叠式的“拍拍”表现了阿Q被打的密集程度,一下接着一下,任假洋鬼子欺凌。然而刚被打第一下的时候,他还谎称自己是在骂近旁的一个孩子,可见阿Q的可悲之处——畏强凌弱。肉体上的疼痛对他不会造成精神上的压迫,因为他有“忘却”这一法宝以转嫁自己的痛苦。

(二)语气词叹词交替呈现社会背景——世俗百态生

【例3】“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杨二嫂为了得到作者家里的木器,先是套近乎,“我还抱过你咧!”一个“咧”字传神地刻画出了杨二嫂用方音以示亲近的神气。接着她再用商量的口吻“让我拿去罢”,未曾想得到的答复竟然是“我并没有阔哩”,于是转换策略,不再是商量。看似吹捧“我”的境遇好,连问了两个“还说不阔”,实则有嘲讽的味道。临了不禁自鸣得意一下,用“吓”声明自己不好糊弄,占据心理的优势。即便是最后要走了,还要从“阿呀呀”变成“阿呀阿呀”的双重惊叹,数落“我”的小气。叹词“阿呀”复叠使用,更增添了读者对于杨二嫂当时神态的想象力,后面回环的修辞格的使用,表达了她不满的情绪和隐含的怨气。值得玩味的是,接下来杨二嫂的一系列动作中,“愤愤”“絮絮”“慢慢”三个双音节叠词的连用,一方面凸显了三个小句句式在音节和结构上的对称性,另一方面在此语境中凸显了动作的程度,这些词汇表达的语义分别突出了心里的愤怒、嘴里的唠叨和动作的迟缓,是因为离开的不舍、不愿,有效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三)叹词生动刻画描写人物性情——嬉笑怒骂中

三类词中,当数叹词的运用最精彩,请看以下几例:

1.表示惊叹的“嚄”“哙”

【例4】但阿Q这回的回来,却与先前大不同,确乎很值得惊异。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未庄老例,看见略有些醒目的人物,是与其慢也宁敬的,现在虽然明知道是阿Q,但因为和破夹袄的阿Q有些两样了,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所以堂倌,掌柜,酒客,路人,便自然显出一种疑而且敬的形态来。掌柜既先之以点头,又继之以谈话:

“嚄,阿Q,你回来了!”

“回来了。”

“发财发财,你是——在……”

“上城去了!”

【例5】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看见的人大嚷说,“嚄,革命党来了!”阿Q听到了很羡慕。

“嚄”是绍兴的方言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嚯”“好家伙”。《呐喊》中两处用例都表示惊讶。第一次是阿Q中兴期间,未庄人看见阿Q出手阔绰,料想他是发了财,让人羡慕又不敢相信,因而显出“疑而且敬”的形态。第二次是未庄人看到赵司晨剪了辫子成了革命党,认为革命党的天下到了,都很敬畏他。“嚄”,言语间表情大开大合,传递出未庄人一种由衷的钦羡赞叹之情,而阿Q也想得到这样的敬仰,因而很羡慕。

【例6】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哙”是绍兴方言,未庄闲人用“哙,亮起来了。”揶揄阿Q的癞疮疤,明知道阿Q忌讳说“亮”“灯”等一切与癞疮疤可以产生联想的东西,偏要故作惊奇地说阿Q的头是“保险灯”。

2.表示惊叹又惋惜的“咳”“唉”

【例7】“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这段话里“咳”表示惊异,甚至有些赞叹,杀人真过瘾,直呼“好看”。后面边说着“唉,好看好看”,边“摇摇头”,是为这惊心动魄的场面惊叹,同时又为他的听众们错过看杀头而惋惜。

3.表示不屑与仇恨的“呸”

【例8】小D是什么東西呢?他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断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辫子,并且批他几个嘴巴,聊且惩罚他忘了生辰八字,也敢来做革命党的罪。但他终于饶放了,单是怒目而视的吐一口唾沫道“呸!”

【例9】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

阿Q刚被假洋鬼子打过,就遇见了小尼姑,小尼姑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泄恨的对象。因为在他眼里小尼姑是不哂一提的更弱小的存在,开口便骂她“晦气”,伴随着他恶心地吐唾沫,先是“咳”表达遗憾和愤怒,再用“呸!”完全诠释他对小尼姑的不屑与怨恨。

三、结语

《呐喊》中鲁迅自如地运用三类摹音词,完成了小说的音美塑造。拟声词用于小说中自然环境、社会百态的描摹,背景气氛的渲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小说对话中使用语气词和叹词,对人物的语音、语调、语气进行模仿,能够使人物形象于嬉笑怒骂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同时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也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鲁迅.呐喊[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语料统计的鲁迅白话文小说集《呐喊》词汇研究(2019SJA0478)。

猜你喜欢

音美呐喊语境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