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探究
2020-06-07邵美芳
摘 要:小学生情感的发展是一个由基础性情感逐步发展为社会性情感的过程,低学段小学生对情感的认知还处于一个模糊认知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入手,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然人文情怀。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12-0042-02
现代教学论将情感培养看作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2012年秋季开始实行的新课程标准更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生心智还不健全,自身情感调控能力较低,情绪稳定性较差,并且对事物认知也较为刻板、单一。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纠正认知偏差,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本文以《大禹治水》教学为例,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三种策略。
一、立足人与社会维度,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
教师从人与社会维度入手,利用课文的社会背景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沉浸在情景中是情感教育渗透的前提。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从本质上而言是以学生兴趣提升为目的,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重视,进而促使其在玩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收获学习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特征,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前设计情境创设与表演环节。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展示大禹治水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古时洪水泛滥的惊险及大禹主动参与治水的无畏精神;然后,设置“读一读”环节,鼓励学生对照生词表整体阅读文章,并结合图片,再次感受大禹治水情节;最后,引导学生之间交流故事的主要情节,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想象古时人们的房屋被洪水淹没、无家可归的凄惨场景。
在初步分析文章背景之后,为了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大禹的人物特点,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学生扮演大禹,其他学生扮演导演或遭受洪水、野兽侵害的民众。首先导演给扮演大禹的同学说“戏”,随后“大禹”开始表演,其他学生发表自己关于表演的看法,如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表演出了大禹的勇敢无畏,但是动作不对”等。在大家发表完看法后,教师可以根据讨论内容,邀请学生再次表演,直至将大禹的语言、表情、内心都表演到位。[2]在评论表演过程中,其他学生对大禹这位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进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立足人与自我维度,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沉浸式情境搭建完毕后,为了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立足人与自然维度,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全面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为情感教育渗透提供条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尊重、信任和赏识,因此,教师应将自身作为学生的伙伴、领路人,用心聆听学生的看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3]
如在《大禹治水》文本引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并利用对话启迪学生:“我很喜欢这个故事,但是有些问题我还没有弄清楚,我多么希望你们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呢?回一次家又耽误不了多长时间。”某位学生提出:“虽然回一次家耽误不了多长时间,但是大禹心系百姓,不愿意耽误一点时间。”而另外一位学生提出:“大禹的家也被淹了,无法回家。”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秉承欣赏、接受的态度,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主动聆听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身思想情感和教材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代入大禹的角色,续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所思所想,或以第三方观看者的视角分享自己关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看法。教师通过全体学生共同构建情感性艺术课堂,可以在加深其对课文情感认知的同时,引导其将课文情感带回到现实性的生活中,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三、立足人与自然维度,培养学生自然人文情怀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一个人与大自然间都具有天然、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情感内涵,引导学生将视野转向更加广阔的大自然,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环境的自然人文情怀。
在学生将课文情感带回到现实生活中之后,教师可以立足人与自然维度,从教学方法方式上入手,将情感教育活动延伸到更加广阔的大自然中。如《大禹治水》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大禹无私奉献、勇敢无畏的精神及古时民众困苦生活,还告诉我们治水需要转变思路,疏堵结合,单纯依靠堵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引导水流走向正确的方向。基于此,在关于《大禹治水》教学结束后,为了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习题的基础上,布置更加开放而富有实践意义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转变思路,寻找新的洪水治理方法。同时,教师可以当今社会洪水与自然环境维护的关系为切入点,在班级内专门成立两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十位学生,让他们分别进入花卉市场、废品收购站,进行价格调查。一组负责将教室内废纸归集后贩卖到废品收购站,并利用节假日周转班级经费,购买绿植。另一组负责将绿植栽种到校园内,定期为其浇水、除草,通过自身行动践行环境保护理念,达到育人育己的目的。整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与他人交往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懂得尊重大自然、生命的道理。
综上所述,语文情感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立足于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根本任务,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入手,逐级渗透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对祖国的忠贞”、“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等情感,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邵美芳,枣庄市市中区君山路小学,山东 枣庄 277000)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王平.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对落實《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8(3):83-88.
[2] 吕梦含.润物无声爱国有声——我国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实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5):56-62.
[3] 薛法根.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研究[J].人民教育,2019,(3):66-69.
(实习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