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2020-06-07张凯璇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张凯璇

摘 要:家国情怀是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家庭的深厚情感。新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家国情怀列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后应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历史学科教学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使命。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为例,在教授本节课时,教师可以从明确立意、聚焦人物、放宽视野和指向行动四个方面入手,探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明朝的对外关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12-0051-03

《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家国情怀是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从现代性角度来说,家国情怀是对传统道德的一种超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基础。由此看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新人的主要途径,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使命。新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家国情怀列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后应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那么,历史教学在展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呢?在此,笔者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为例,试析教师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一、明确立意,指向家国情怀

课堂是教师立德树人的“主战场”,而教学立意是课堂的灵魂。所谓教学立意是指“从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凝练出来的,具有统摄作用、关键地位和价值取向的概念或主题”[2]。简而言之,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需要具有一条明确且合理的主线(脉络),这条主线应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清晰的逻辑关系,它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具有引领作用。以教授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为例,教师从标题可以明确该课的核心内容为“对外关系”,其中的关键是外交问题。外交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国家扩大国际影响,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代表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历史上,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等都属于外交事件。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外交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更为重大,作为新时代初中生,应该具备基础的外交常识。因此,与外交相关的知识必然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的内容,分别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彰显明朝国威、展现大国风度,以示中国富强的远航,而“倭寇入侵(随后发生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权”则是对我国主权的挑衅与领土的侵略,两个事件都发生在明朝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外交的基础和后盾这一结论。基于此,教师可以“综合国力与外交”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问题导入教学:(1)什么是外交?(2)你知道哪些外交史实?(3)明朝外交有哪些标志性事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再通过问题层层推进:(1)为什么明初郑和可以实现下西洋的壮举?(2)为什么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3)出现这一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可以得知15世纪初的明朝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高超,而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海防松懈。由此,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出这一转变的关键性因素是明朝国力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聚焦人物,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历史教学要有“人”,还原“人”,突出“人”,以历史中的人带动和感染课堂中学习的人,通过历史人物的“再现”实现移情和情绪感染,从而提升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用历史人物做铺垫有助于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而学生在听历史人物故事中能感受到历史人物为国忘身、舍生取义的抱负、气节和行为,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心灵上的感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彰显出历史教学的温度。

本课共呈现了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郑和和戚继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相关知识点讲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1.郑和。远航不仅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还需要一位具有坚强毅力和卓越领导力的人物担此大任,大明王朝人才济济,为何选中了郑和呢?在这里教师可展示郑和的人物档案,指导学生了解郑和的生平经历:郑和少年时期丧父,被明军掳走,沦为宦官。他并没有因为少年的坎坷放弃人生,而是忍辱负重,奋发有为,最终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一举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成为后人敬仰的“海上之巨人”。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在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瓜分,老百姓心理极度低落和深感屈辱的背景下,郑和的事迹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发了民族自豪感等相关史实材料,如梁启超便称赞:“及观郑君,则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我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接着引导学生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引导学生在动手中想象远洋航行中波澜壮阔的场面,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从而鼓励学生学习郑和身上那远超一般人的意志力和绝不放弃的毅力,以及深刻感受到郑和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

2.戚继光。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从成立戚家军到治军有方再到平定倭寇,戚继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三箭退敌”“台州抗倭”“喝姜汤吃光饼”“写兵书”以及他和戚夫人暗中救了无数妇女的故事等。教师可通过讲述故事、播放视频资源等方式,带领学生感受戚继光热爱和平、淡泊名利的爱国情怀,不惧敌人、横扫倭寇的豪气干云,以及对士兵仁爱、关怀民众疾苦的仁惠之心,这样通过让历史课堂因历史人物的故事而变得有温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三、放宽视野,升华家国情怀

全球化在让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的同时,也让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独善其身”。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也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放宽视野,扎扎实实地在历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面向人类、面向未来世界的家国情怀,我们要教育学生,不仅要有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还应在世界大潮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3]

在郑和下西洋的半个世纪后,哥伦布也开始了远洋航行,并发现了新大陆,这一事件同样堪称航海史上的壮举。在航海过程中,郑和与当地人民互赠物品,今天很多地区还保留着“三宝庙”来纪念郑和,可见中国的航行赢得了亚非人民的尊敬。然而,哥伦布到达美洲带来的却是掠夺与侵占。在该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出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对照图》,通过对比两次重要航行,带领学生总结出郑和下西洋具备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范围广等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2018年叙利亚外交官巴沙尔·贾法里的照片(他低头落寞的背影曾深深戳痛了中国人的心),并向学生讲述叙利亚在今天依然面临着动荡的局势,由于自身的发展落后,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随后,教师可以顺势提问——叙利亚想摆脱这样的局面应该怎么做?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增强国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的结论。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现在的叙利亚和百年前的中国进行对比,如今的叙利亚和百年前的中国何其相似,但中国已非昔日的中国,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也不能孤立地进行,既要融入世界的文明发展进程,更要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告诉学生,国与国之间不是对立、互斥的,世界是各国的世界。因此,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在国力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方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结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为和平外交铺平了道路,促进了明朝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如今,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殷切期盼,就是希望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认识家国情怀,而不是只孤立地偏于一隅,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四、指向行动,践行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既是情怀,又不仅仅止于情怀,在实践维度,它最终指向公民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与行动能力。[4]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具备人文情怀,更要把这份情怀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之中。

在本课中,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将爱国之情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也应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卜正明的《哈佛中国史》将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制联系在一起。皇帝把朝贡体制作为增强自己统治权威的手段,同时耗费巨资的遣使回访也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教师做此总结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将这一种能力带入生活。

随着倭寇而来的,还有西方殖民者,教材呈现了葡萄牙强占澳门的史实。面对倭寇的抢劫,明朝派出了强大的戚家军来平叛;然而,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明朝却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一方面起到了自卫的作用,另一方面却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任命郑和下西洋彰显了明朝的强盛,但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面对侵略却反映了明朝面临的危机,教师可以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坚持改革开放,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大家庭的信念。

上述环节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联系今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灾难,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政府应对疫情有力且有效,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提升了全体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武汉疫情暴发不久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及时向中国伸出援手,提供了大量的救援和抗灾物资。中国疫情平稳控制之后,我们也向其他国家进行物资援助、医疗支援和技术共享,体现了大国担当,以及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讲述抗疫中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用榜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提高修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而让学生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切实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从而实现让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真正做到掷地有声。

(張凯璇,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参考文献:

[1] 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2-01-20(4).

[2] 郑流爱,朱亚楠.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缘由、特征与凝练——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5):64-67.

[3] 李惠军.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7):20-23.

[4] 王子涵.何以常念家国在心怀——“探索新时代历史教育——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全国学术研讨会所思所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7):49-51.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