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实证研究
2020-06-07赵立霞张坤晶徐家伟
赵立霞,张坤晶,徐家伟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3.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广东 深圳 518172)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变革,移动学习模式必将成为“数字一代”大学生可行的学习方式[1],这为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开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当前各高校的思政课基本都是合班上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学生人数多,不利于互动教学的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不够,过程性考核比例偏低,知识性内容的考核重于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2]。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重要举措。本研究借助“雨课堂”这一智慧教学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以突破学习时间、空间和学习设备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思政课“雨课堂”教学活动与资源的组织
为保证“雨课堂”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本研究在教学研究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为:参与该课程的学生都有智能手机,98.3%以上的学生都在使用微信,且愿意尝试通过微信参与学习活动。本研究依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程”,将雨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和资源的组织,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让师生互动更加简单便捷。
图1 雨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图
1.1 课前预习设计
本环节主要设计好适用于移动终端设备的课件、任务单、测试、提问等,利用“雨课堂”微信平台给学生们推送课堂学习资料,让学生提前熟悉授课内容。图2是课前发布给班级的学习任务,为课堂的实践作品展示做好课前准备。图3是推送的一篇短文让小组学习后撰写读后感。
图2 课前班级学习任务发布截图
图3 课前读后感作业截图
1.2 课中教学实施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开展雨课堂教学,实时互动反馈,了解学习难点。有效的课堂反馈应该是及时的、双向的:一方面是学习者的自我反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掌握知识点情况的反馈,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习者的反馈,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情况后,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的反馈。这两个方面反馈是相辅相成的,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为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上课时,老师通过【随机点名】,【弹幕】或者是通过问题【投稿】来收集学生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针对课堂知识点,推送【随堂测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外,学生可以利用每页PPT课件的【不懂】和【收藏】进行标记,将知识点掌握情况反馈给老师。
掌握学生数据反馈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测试情况和【不懂】详细讲解,精准教育。如图4参与课堂的人数和优秀学生名单和排名情况,图5授课中学生答题的成绩和课堂互动信息。
图4 优秀学生名单和排名情况图
图5 答题成绩和课堂互动信息图
1.3 课后复习指导
课后复习环节中,教师开通语音推送和在线答疑的功能,指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系统整理和知识体系构建,使学生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获取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相关情况,为后续调整、组织教学和更有侧重点的课程导入提供依据;其次,教师在每个章节学习结束后,推送给学生与本章节重要知识点相关的【测试题】,使学生温习重要知识点,深刻理解记忆领会,进一步提高育人效果。如图6,测验后详细数据情况汇总,可清晰看到有102个同学完成了测验,班级人数是114人,平均分是81.5分,每道题的正确情况都可以通过图表直观查看,也可以导出Excel文件的详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雨课堂”记录了所有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如每位同学哪一个题目做错了?做了多长时间?哪些题目没有打开就直接交卷等等情况。
2 思政课“雨课堂”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图6 测验数据情况截图
“雨课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教学活动进行数据采集,能够量化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实现了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精准教育,实现教学过程可视可控。
为了解“雨课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准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来进行验证,准实验研究法主要用来验证“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方式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问卷调查主要用来获取学习者对这种教学方式的认可度和接纳度。
2.1 准实验研究数据分析
为了解“雨课堂”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本研究将“思政课—概论—交0004”和“思政课—概论—电0003”两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准实验研究。“思政课—概论—交0004”作为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采用“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思政课—概论—电0003”(以下简称控制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两个班授课教师一样,所用教材和教学资源都一样,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任务管理。为排除学习者基础知识或先前知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开始课程教学前,本研究对参与准实验研究的两个班级进行专业知识测试,后测成绩采用期末考试成绩。
(1)前测(开学前的测试)成绩分析
表1 组统计量(前测)
表2 独立样本检验(前测)
由表2独立样本检验表,齐性检验(F=2.621>1.96,sig=0.103>0.05),说明检验数据分布和正态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即所有考试成绩都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即实验班成绩和控制班的成绩方差相等。Sig.(2-tailed)为0.831,大于0.05,认为两个班的均值也是相等的,所以由t检验得,两个班的前测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2)后测(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表3 组统计量(后测成绩)
表4 独立样本T检验(后测成绩)
由表4独立样本检验表的齐性检验(F=4.337>1.96,sig=0.034<0.05),可以看出实验班成绩和控制班成绩方差不相等。查t值表可知,t(df)0.05=t(100)0.05=1.984,而样本t=18.924>t(100)0.05,所以由t检验得,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的平均成绩高于控制班的平均成绩。该实验研究结果说明,应用“雨课堂”来支持教学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2.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为了解学习者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雨课堂”的接受度和认知度,本研究编制了问卷,对使用实验班的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91份,有效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通过数据统计处理后,问卷调查如表5。
表5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分类调查问卷问题非常喜欢/符合一般/有点符合不喜欢/不符合非常不喜欢/不适用2 5.雨课堂随堂测试能够对课堂知识加深印象46(51.69%)31(34.83%)11(12.36%)1(1.12%)68(76.4%)20(22.47%)1(1.12%) 0(0%)3 6.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弹幕、投稿等功能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及时的课堂反馈7.雨课堂小组讨论分享,满足协作学习需求49(55.06%)23(25.84%)14(15.73%)3(3.37%)4 8.雨课堂含PPT、直播回放、试卷等,提供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资料,便于学习活动随时随地发生40(44.94%)33(37.08%)10(11.24%)6(6.74%)9.雨课堂教学较传统课堂教学呈现方式更生动46(51.69%)21(23.6%)16(17.97%)6(6.74%)5 1 0.雨课堂可以将音乐、动画、影视资料等融入课堂53(59.55%)12(13.48%)16(17.97%)9(10.11%)
通过问卷数据统计整理,可以将10个问题归纳为5类,表5表明,其一,实验者对教师使用“雨课堂”进行教学持认可态度,认为“雨课堂”的使用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其二,“雨课堂”的应用有助于学习知识点的梳理和重难点的理解掌握,有助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顺应和同化;其三,课堂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据[3],“雨课堂”交流互动工具的使用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其四,“雨课堂”可以提供移动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变成学习的主体和核心,根据自己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把握学习进度自主学习,使学习活动随时随地发生;其五,“雨课堂”可以将文字、音乐、视频、动画等多种要素通过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和生动性,弥补思政课偏重课本课纲、活力不足的状况。
2.3 教师访谈
本研究访问了3位使用“雨课堂”教学的思政课教师。他们谈到使用“雨课堂”前,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痛点是,大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基本靠个人感觉,一个学期下来最多只能了解表现比较好的几个同学的信息,无法及时掌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不利于因材施教。而“使用‘雨课堂’可以进行精细化的管理,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布置和跟踪完成情况,可以比较全面和精准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上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和难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让大班授课的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避免了以前大班上课的不足。”
3 思政课“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育的优势,实现了教师、学生及教育资源的完美组合,增加了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扩大了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增强教育资源的灵活性、提高教学质量[4]。但是,本研究发现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
3.1 存在问题
(1)存在作弊和抄袭现象:在随机测试或者问答中,抄袭其他同学答案或网上搜索答案的现象时有存在,“雨课堂”所提供的学习知识点掌握情况的相关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2)学生的自觉性不足:教师使用“雨课堂”授课时,存在学生使用手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现象。一方面是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获取知识的动力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有关。
(3)小组作业或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小组成员自己完成自己的作业,或者听取感觉最正确的同学的观点,没有达到真正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互动。如何改变这种“有名无实”小组讨论现状,使小组讨论具有实效性?
3.2 解决措施
措施一:作弊和抄袭现象很难杜绝,但可改进,一方面可以加强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或机制,针对网络抄袭和作弊,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
措施二: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加强课程的改革创新。以思政课为例,教师要做好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课程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思政课堂始终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重要阵地,是教学的最主要形式的内涵[5];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加强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社会现象有机地融会贯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
措施三:一方面,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做好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另一方面,首先增加学生对讨论题目的知识储备。如提前一周将讨论问题或案例通过“雨课堂”微信平台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对该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先前认识;其次选好小组组长,通过小组长对小组讨论进行组织管理,并对每个成员讨论情况给予评分,并将小组讨论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小结
通过本研究发现,使用“雨课堂”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判断,对教学节奏的把控,对教学过程可视可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和重难点的理解掌握;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学习者学习活动随时随地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满意度提升。但在教学活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空间,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索、改革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