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
2020-02-24蒋俊芬
蒋俊芬
(长江职业学院思政课部,湖北 武汉 430070)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如何增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成效,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旗帜和引领作用,这是我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现实迫切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遵循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不断加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不断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从而奏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强音。
1 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关系急速变革,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日益开放互联,然而意识形态间的文化碰撞和斗争日趋错综复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日益敞开,一些不良社会思潮趁机而入特别是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思潮及历史虚无主义等沉渣泛起,妄图削弱、抹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斗争和较量有时十分尖锐”[4],这不仅严重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且使广大在校大学生所受错误思潮影响和冲击尤甚。由于今天的在校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新千年前后出生的,他们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新世代,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阶段。当今信息社会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自媒体等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在为他们提供便利的获取知识通道和畅通交流渠道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从未如此开放的大门,那些伴随新鲜空气而来的“苍蝇、蚊子”时时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遵循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根本原则。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5]截止到2018年,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245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6],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量上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7]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坚持立德树人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思政”,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和吸引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侧重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无论在重视程度还是课时设置方面,有意无意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由此部分高校出现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张皮”的现象。
高职院校当下亟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由此实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效果,从而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2.1 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还存在认识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仅在2019年国务院、教育部就先后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来规范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在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们同时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由于特殊历史沿革和薄弱的办学基础,导致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育理念多元掺杂,由此造成高职院校之间还存在对“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理解缺乏足够重视的现象。具体表现有:其一,单纯强调以专业知识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思想。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提升,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其二,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度不够,认为“课程思政”会干扰专业课教学、减弱教学效果,因此对“课程思政”存在认识误区,并持有抵触情绪。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以上两点误解,影响了全面开展 “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建设。
2.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效系统。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难以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育等高职教学各环节,还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学体系进而形成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在领导层面,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不到位和行动反应迟缓,没有形成学校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书记、校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在教学管理层面,“课程思政”建设缺少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影响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施层面,缺少“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当前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往往只是少数几个职能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和学工处)在承担,没有在全校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从而使“课程思政”在教学机制上缺少主动融合意识,使课程建设的质量大打折扣。
2.3 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强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自身素养和育人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思政课教师普遍紧缺。因为要承担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思政”的规划和建设中;其次,专业课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参差不齐,缺乏进行“课程思政”所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储备。他们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与内容,缺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能力。由此导致个别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动地旗帜鲜明地向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弱化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最后,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渠道和协同育人的机制。思政教师由于缺少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了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先进理论很难渗入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的肌理;专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比较注重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未做深入研究,使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长此以往,思政课和专业课二者在育人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协同工作,使“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受到很大制约。
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
3.1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形式,它对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不是增添一门新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改变。高职院校应该秉持“课程是推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8]的理念,在学校营造思政课改革的良好氛围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增量提质。对此,高职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用好专业课堂教学这个重要阵地,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
具体而言,首先,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高职院校要转变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片面认识,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育德与育才的协调统一;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要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对思政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要提升。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9]这一要求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3.2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作育人联动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及其全校教职员工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要求,齐抓共管、多措并举,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助育人联动保障机制。
首先,要按照“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根本保证”[10]的要求,强化学校党委组织领导工作。从教学育人全局高度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部署,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学管理部门要发挥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协调作用,处理好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协调工作。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监督检查,让“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落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得到落实;第三,引进激励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教学交流,整合全校人力、物力资源,实现全员、全课程、全过程的“三全”育人。从而调动各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全课程育人为实现“课程思政”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塑造一支政治过硬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设计者与实施者,其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课程思政”的进度和成效。因此,实施“课程思政”,关键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相关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培训,使其做到信仰坚定、能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学为人师的表率;其次,以讲好专业课为基础,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因素,梳理每一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格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再次,高职院校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要按照“八个统一”[11]的要求,努力提升教学、教法的创新力;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使自己成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践行者。
任重道远须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迎来“扩招”的春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完成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四个自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