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我国主要社会思潮评析
2020-02-24李凯,李莲
李 凯,李 莲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 510050)
广义上来讲,五四时期除了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爱国学生集会示威游行运动外,还包括了此前的兴起与此后的发展,学界一般认为五四时期是1915-1927年的历史,通常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开始,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为结束。五四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动。一方面,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国内军阀混战,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时势造英雄,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动,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纷纷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思想界百家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激烈交锋。
1 传统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苟延残喘
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推行以来,儒学便成为了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也逐渐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延续千余年。旧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国人已渐渐意识到封建意识形态束缚人民思想、扼杀民族生机的反动影响,但长期的“政治禁锢”,国人的思想还难以根本解放,辛亥革命之后,以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为契机,意识形态领域又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思潮,以康有为为代表,他们攻击民主共和,诋毁自由平等,企图恢复封建纲常礼教,康有为的学生陈焕章还致力于将儒学确立为国教,并要求其写入宪法。这一逆流虽黑云压城,但随着复辟势力的失败以及新文化运动,也很快冰解云散了。
到了五四时期,以辜鸿铭、林琴南为代表的复古主义者卷土重来,他们为保护封建儒教炮制出“真假孔子论”,声称新文化运动中所反对的是被败坏了的孔子,真孔子还是好的,“孔子之教,一坏于李斯,再坏于叔孙通,三坏于刘歆,四坏于韩愈,至于唐宋之交,孔子之真训,遂无几微存于世矣。”[1]胡适对此当即反驳,认为这是复古者想出的躲避的法子,是在躲避批判。为了进一步保护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复古者还将西方文化视为破坏我国的祸水,同时认为西方文化注重物质,轻视精神伦理,使得人心迷乱,要求北洋政府强力镇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奋起批判,指出“新旧思潮之激战”是思想问题,学问独立、思想自由,是人类社会最权威的两大信条,这场论战最终“新思潮”获得胜利。
传统封建阶级意识形态尽管遭受多次批驳,但儒家学者并未放弃对中国出路的探索,1921年,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竭力提倡儒学,实现了儒学的现代转变。新儒学将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深刻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科学与民主的原因,主张“援西学入儒”,反对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试图重建儒学意识形态。值得一提的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新儒学不仅在理论上作了建构,而且经世致用,在山东等地掀起了“乡村建设实验”运动。在激烈反传统的时代潮流中,独树一帜。
2 资本主义改良思潮的泮林革音
在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主义的声音一直此起彼伏,到了五四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围绕如何救国图存先后提出一系列改良主张,掀起了新的改良思潮。来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成为了改良主义的哲学基础,因而改良主义强调行动,注重效果,核心思想是坚持点滴改良,反对根本解决,这一思想在胡适的名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题目之中便凸显出来,在该文中,胡适罗列出了许多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希望有识之士从具体问题下手,解决困难。在政治上,改良派致力于建设一个“好政府”,1922年,蔡元培、王宠惠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提出了“好政府”的两层涵义以及政治改良的三个基本要求、六条具体主张,他们认为“好政府”在消极方面要有正当的机关可以监督防止一切营私舞弊的不法官吏,在积极的方面要充分运用政治的机关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的发展。[2]这一主张得到了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支持,“好人内阁”正式组阁,可惜,并无实权的内阁成为了军阀手中的装饰,“好人政府”荒诞地走向破产。在经济上,改良主义者认识到国家积贫积弱,十分落后的现状。在社会结构上,农民、游民较多而工人、商人较少,因而要发展实业,大力生产,改良主义者同时承认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划分,但反对阶级斗争,主张阶级调和。在文化上,改良派的革新也把实用主义推进到方方面面,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八事”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考古学等领域改良派推崇科学论证,破除经典权威,教育上提出教育救国,全面普及教育,开启民智,向往独立自由的学术研究。在社会风俗上,对饮食、着装、建筑、娱乐、婚丧等方面都做了改良,猛烈批判旧礼教,倡导新风俗。在军事上,改良派反对军人干政,主张废督裁兵以减少战乱,被裁剪的兵士安置于实业生产之中。
一时间,改良主义春雷乍动,万物启蛰,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在动乱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阵阵波澜。改良主义围绕的是救亡图存、改造中国,其主张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改良社会的初心使命,也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们的主张也无不闪耀着治乱持危的光芒,他们把矛头对准黑暗的封建主义与军阀政治,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是,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有斗争性,又具有一定的妥协性,他们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心存幻想,同时害怕群众力量与阶级斗争,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害怕群众运动比害怕反动势力还要厉害。”[3]这样矛盾的状态下,其改良主义的主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彻底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难以完成。
3 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流变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随后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上,孙中山将其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此外又在《军政府宣言》《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等文中进一步做了阐释。民族主义即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通过“定地价”“土地国有”等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发展经济。在当时,三民主义可以说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了,但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不敢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土地纲领不彻底等等。
由于三民主义的不彻底性,旧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也是不彻底的胜利。到了五四前期,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多次革命纷纷失败,这便印证了三民主义的局限性。革命失败后,孙先生深感苦闷,一筹莫展,他也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大大启发了苦闷的孙中山,他迅速把目光转向年轻的苏维埃俄国,1918年,他致电列宁:“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4]这表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把中国革命与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联系起来的必要性。五四运动的胜利又一次极大的感染了孙中山的战斗意志,他看到了民众的力量,“试观今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兴,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者即强也。”[5]在不断总结与启发之下,他的思想认识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实现了三民主义的发展。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包括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及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以此为政治基础,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中国革命朝着新的方向前进。
1925年春,积劳成疾的孙中山因病逝世,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嘱,他希望后继者贯彻新三民主义,实现革命的胜利。但是,国民党内部却把三民主义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纷纷争夺对三民主义的解释权,从而获得政治合法性。三民主义被不同程度的曲解篡改,开始了流变。戴季陶以研究三民主义的真义为名,强行把三民主义纳入儒家思想体系,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反对国共合作,形成了“戴季陶主义”。蒋介石为了实现个人独裁,更是把三民主义解释为一党专制理论,三民主义发生了法西斯化的变异。汪精卫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叛国投敌,把三民主义畸变为了卖国主义。随着三民主义的流变,其原有的民族民主革命内核逐渐消解。
4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盛极而衰
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彻底地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也让中国人民深刻地体验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先进的知识分子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后,纷纷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一时间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渐成风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由于无产阶级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条件尚不成熟,马克思主义还未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此时,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如火如荼,中国知识分子勾画着心中美好的理想天国。空想社会主义流派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互助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互助主义来源于俄国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旨在通过互助实现社会进化,这种观念在五四时期受到中国青年的广泛欢迎。工读主义最初是留学生为了解决学费的一种方法,即以工助读,五四运动之后,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把它与改造社会联系了起来,并吸纳了互助精神,主张通过发展一个个工读互助组织建立一个人人工作、人人读书、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的社会。随着这一模式的出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纷纷试验,王光祈、陈独秀、李大钊、谌志笃、恽代英、毛泽东等人在各地发起成立工学互助团,推动全国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工读互助主义运动。此外,发端于日本的空想社会主义流派新村主义经周作人传入中国,也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知识分子翻译介绍并撰文讨论,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对新村主义的研究与实践中,此时的毛泽东便对新村主义饶有兴趣,他与蔡和森一起筹备在岳麓山试验新村主义,还草拟了计划书。五四时期,在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中,最有市场的还是无政府主义,据不完全统计,五四运动后,全国有上百个无政府主义社团,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报刊约有七十余种,可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正如刘少奇在1939年纪念“五四”二十周年时指出:“在起初各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是占着优势的。”[6]
到了五四后期,一系列诸如工读互助团的空想社会主义试验由于陷入经济困境,经营艰难等原因纷纷宣告解散,盛极一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走向了衰落,进入1921年后,竟全都销声匿迹了。空想社会主义终究是美好的幻想,失败并没有消磨中国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斗志,他们深刻反思之后,迅速丢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走上了新的救国之路。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尽管具有局限性与空想性,但它对祖国前途的深沉思考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使命,它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设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动力,它的失败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众多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转变,真正地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5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阐扬光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1918年起,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创办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成立了一大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当时中国社会引发剧烈反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这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学说自身的真理性以及广泛的代表性,《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这样的理论自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时这也是时代背景选择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资本主义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而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于深切痛恨列强的中国先进分子,马克思主义容易引起同感和共鸣,再加之,十月革命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后,俄国发表一系列《对华宣言》,宣布以前俄国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都无效,放弃以前俄国政府所掠夺的一切特权,这些给了当时国人莫大的振奋,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却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国的殖民掠夺,这一正一反不同的外交政策,使国人逐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性,更便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接受。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五四时期,也有一批知识分子不能认同或接受马克思主义,胡适作为右翼代表,以实用主义作为武器,反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空谈主义”,企图把人们引入改良的道路上,引发“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张东荪、梁启超等以开发实业为路径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引发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论争。除此之外,以刘师复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也诘难马克思主义,曲解马克思主义为“集产主义”,引发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对于这些非难,李大钊、陈独秀等通过发文作出了回应,这些论争已经深入到改造中国的具体思考中,论争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五四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李达、蔡和森、杨匏安、恽代英、李汉俊、王尽美、张闻天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相继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系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并积极引导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使之指导工人运动,中国的革命有了一面光辉的大旗,毛泽东后来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8]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9]随着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中国救亡图存,走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