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主人公四次神游的意境表达探微
2020-06-06刘傲凡
刘傲凡
摘要:通过对《离骚》中主人公四次神游意境加以探究,能够深入了解古代辞赋文化。基于此,本文从《离骚》中主人公四次神游意境表达探微的作用展开论述,针对表达内容、形式、手法、境界这几个方面,对《离骚》中主人公四次神游意境表达进行了微探,具体分析了《离骚》中的神游描述,希望能够为中国古代辞赋文化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助力。
关键词:神游意境;古文抒情;表达意境
《离骚》从宋代开始就被誉为辞赋之祖,是中国赋文的典范,为后世开辟出了一个宽广的文学领域。通过针对《离骚》中主人公四次神游场景的描写进行意境表达上的探索,能够更好地挖掘中国辞赋文化,加大中华传统文化研讨深度,因此,应就《离骚》中的神游意境表达开展分析,以探究赋文中呈现出的抒情场景、思想描写形式及方法,提升我国传统辞赋文化研究工作水平。
一、《离骚》中主人公四次神游意境表达探微的作用
《离骚》是诗人屈原所作的一首长篇赋文,该篇文章前半部分描述了诗人对楚国现实命运的担忧,阐述了自身坚持治国理想、不向反面力量妥协的坚定意志,而后半部分則以现实为基础,通过“神游”,引出了一系列恢宏、绚烂的神话传说场景,并基于现实的言志进行抒情,表达出了作者愿以身殉道的强烈情感,充分烘托出了其对家国的热爱。在此过程中,作者以惊才绝艳的诗句,结合宏伟的架构,支撑起了文中的四次神游场景,展现出了极致的浪漫主义精神,由此宋代史学家宋祁将《离骚》评价为“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点明了《离骚》的后世辞赋典范的地位。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探讨主人公的四次神游意境表达,了解古代辞赋创作的样板、经典,帮助其更加深入地掌握古代辞赋文化的演变状态,同时,也能够促进研究者更清晰地探究辞赋文化源头,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复兴,弘扬文化事业的发展。基于此,《离骚》抒情主人公四次神游意境表达的探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建设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第一次神游的意境表达
(一)意境表达内容
第一次神游意境的表达内容为作者在南楚神境中的虚幻经历。在此过程中,作者以“依前圣以节中兮……就重华而陈辞”两句表明了自身在现实中虽然遵循圣贤之道,但依然不得志,阐述了命运的不公,同时也在内容上承上启下,阐述了由于遵循圣贤之道而不得志产生了向先贤倾诉愤懑的想法,由此开启了第一次神游。在这次神游意境表达内容中,作者将倾诉愤懑的对象设定为古代先贤虞舜,即重华,而将神游位置设置在南楚神境,则主要是因为根据古代历史传说,虞舜为南楚的地方神,同时,作者也将虞舜视为楚国的保护神。此后,主人公开始向舜帝陈词抒情,并声泪俱下地阐述了自身由于“时之不当”而遭受到的不平,但陈词完毕后,作者感觉到了自己获得了应有的公正,即“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且更加坚定了自身的信念。
(二)意境表达形式
从意境表现形式上来看,第一次神游是以独立主观形式展现出的神游场景。在该表达形式下,神游目标的切入更加简单,即主人公独自向南奔赴济沅、湘,相较于后三次的神游,此次神游并没有借助他人帮助,且通过陆行而非飞行的方式进行神游,因此,这种意境表达方式更侧重个人主观上的体验。在此过程中,向重华神陈词,并得到支持,使自身更加坚定了信念。神游中的这一系列行为、思想均由个人独立完成,强调了作者个人对信念的坚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种“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境界。由此可见,第一次神游意境的表达方式是将独立思想、人格作为意境表达载体,该表达方式烘托出了作者要为自己的政治理念奋斗终生的情感。而这一独立、强烈的情感,经过神游中神话传说的渲染也更加浪漫,使这种浪漫的意境表达形式,带有美好、绚烂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坚定思想、奋斗终生的追求。
(三)意境表达手法
在第一次神游中,作者采用了隐现结合的意境表达手法,其主要体现于其对神游方式、神游路途的描写上。从整体上来看,此次神游作者并未提及神游的具体行路方式,以及是否有人陪同,但通过联系上下文就可以了解到,此次神游为独自出行,且采用了行路的方式,而这部分内容只能依靠读者自己去体会才能了解,因此,此次神游的意境表达手法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而在神游路途方面,作者却给予了明确的交代,即“济沅、湘以南征兮”,由此可见,其意境表达方法为隐显结合。此外,在言志方面,作者还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平铺直叙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使言志效果更加突出、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作者以身殉道的决心。
(四)意境表达境界
在意境表达境界上,《离骚》神游部分整体的意境表达呈现出一种虚幻性递增的状态。在第一次神游中,无论是重华虞舜,还是神游地点济沅、湘均有现实依据。在此过程中,根据《山海经》的描述,虞舜的墓地位于湘水以南,而虞舜即舜帝,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此外,相较于之后的三次神游,此次神游采用的方式为行路,而非飞行,也没有其他传说中的神明相助,因此更加真实,同时,此次神游的描写也以言志为主,对神游场景描写甚少,使得此次神游更侧重于强调作者的现实思想意境。基于此,也可以将此次神游看作是作者虚幻、浪漫言志架构的基础,或作者从现实境界向虚幻境界的过渡,使得辞赋整体内容更具层次感。
三、第二次神游的意境表达
(一)意境表达内容
在《离骚》中,作者第二次神游的目的地为昆仑仙境。在意境表达内容中,作者阐述了其驾驭玉虬,乘着凤车,早晨从苍梧出发,日暮就到了昆仑仙境,但由于到达仙境的时候,已经是黄昏,因此也没有时间停留,只能继续向前求索。这次神游与第一次神游不同,整个过程比较仓促,作者虽然迅速地到达了神游地点,但却立刻离开了,就像一个刚刚出现又消失的想法。其中,昆仑山是现实中存在的,但其在古代则主要是指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可以认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内容为一个刚出现又立刻消失的成仙想法。在古代,成仙也被寓意为出世、隐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此次神游所表达的意境为对现实政治理想、意识的坚持奋斗。此外,一直以来,昆仑仙境被视为一个最美好的地方,而作者却未做停留,因此,此次神游的意境表达内容也可以阐述为,一个作者愿意为自身的政治理想放弃美好安逸的“成仙”生活的思想意识。
(二)意境表达形式
此次神游意境的表达形式以对比形式为主。在此过程中,作者思想意识意境的塑造来源于昆仑仙境与之后漫漫长路之间的对比。根据《山海经》描述,昆仑山上有不死树,有身怀不死神药的群巫,相传进入仙境的人能够长生不死,永享安逸,而对于作者来说,离开昆仑仙境后的征途则“漫漫其修远”,充满艰辛。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如果离开昆仑仙境,那么将需要面对艰苦的生活,但此时,作者没有多做停留,立刻离开仙境继续征途,借此迅速否定了归隐这一人生选择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其对自身政治理想的坚定不移,塑造了一个更加坚韧的思想意境,突出体现了主人公情感的热烈,提升了《离骚》的抒情层次。
(三)意境表达手法
在第二次神游意境的表达中,作者采用了简写、隐喻的意境表达手法。在简写表达手法的运用上,作者仅采用了5句话就结束了此次神游描写,将其对坚持理想所放弃的安逸归隐生活,简洁地表达出来,且未作出任何详细的情感、场景描述,这表达了作者打消归隐这一人生选择想法的决心,塑造出了一个更高的抒情意境。而在隐喻表達手法的应用方面,作者在此次神游的描写中,简单直观地阐述了昆仑仙境这一神游目的地,以及达到的方法、离开的原因,看似平铺直叙,但读者通过结合昆仑仙境的典故,即可体会到作者对自身人生选择的坚决,以及为了自身政治理想斗争终身的思想,而这些内容均没有任何明确的描写,使得此部分抒情意境的表达更加隐晦。
(四)意境表达境界
在意境表达境界上,此次神游所塑造出的意境已经基本脱离现实,呈现出更加虚幻的状态。在此过程中,相较于第一次意境表达境界,此次神游意境形成于现实世界中基本不可考的昆仑仙境,而这一仙人所生活的地方仅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直接点明了第二次神游所塑造意境境界的高度虚幻特质。此外,从此次作者的神游方式来看,“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其是通过驾驭神兽,随风飞行来到昆仑仙境,且朝发夕至,这一系列不现实的描写,均与昆仑仙境的虚幻性相对应,由此可见,此次所塑造出的意境境界更加虚幻。而这种虚幻的境界,也阐述了其所隐喻的归隐生活选择,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作者也并不否认这种生活选择本身的美好,只是相较于此,其更愿意为了自身的政治理想,面对未来的漫漫长路,使得抒情达到了又一境界。
四、第三次神游的意境表达
(一)意境表达内容
第三次神游的目的地为帝宫天境,此次意境表达内容为作者因自己遵循圣贤之道而不得志,看透了世间的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并准备坚持自身的政治理想,积极寻求改变,所以从咸池、扶桑出发,进入天境,向神明诉说自己的不幸,但最终因为守卫不肯为其开门,导致其寻求改变的愿望落空。其中,咸池、扶桑分别为传说中太阳洗浴、升起的地方,处在东方,而此后,作者神游无功而返,经由登阆,即昆仑山西北方向,进行返程,由此可见,其整体路程方向为由东向西北。从整体上来看,意境表达内容以作者上天界控诉为主,但最终其愿望并没有实现,其寄予希望的神明也没有出现。而根据作者的个人经历来看,其政治思想没有得到楚王的接纳,被其寄予改变现状希望的楚王也没有出现,由此可见,这一抒情意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作者的现实经历,阐述了其因改善国家治理现状愿望落空的失落情感。
(二)意境表达形式
在此次神游中,作者采用了记叙的意境表达形式,对于此番天界神游,作者并未进行任何思想、情感描述,而是较为详细地记叙了神游的过程,记叙内容包括神游的原因、神游的起点、期间与雷师的交流、神游的方式、神游的结果。从整体来看,此次神游意境记叙,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空间转换、过程场景进行了交代,未涉及抒情内容,但期间作者经过了“雷师告余以未具”“继之以日夜”等坎坷和努力,才到达天界,而作者的愿望却在神游的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对比之前作者的努力,难免给人以失落的情感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此次神游所塑造出的抒情意境主要是以事件记叙实现表达。此外,在意境表达中,天门守卫、雷师等角色的出现,也使得整体抒情意境表达形式更侧重于客观表达,即通过记叙的形式,表达抒情意境,增强了抒情意境表达的客观性[1]。
(三)意境表达手法
《离骚》中,作者在此次神游的描写中,采用了暗喻的表达手法,烘托了其不得志的愤懑心情,实现了抒情意境的充分表达。其中,在暗喻手法的应用中,作者以自己的天界神游,暗喻自身在楚国这一政治平台上的不得志,阐述了由于君王的不认可,导致其所坚持的贤明之道无法得到推广,使得楚国的国家治理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善,隐性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态,塑造了一个以忧虑愤懑为主基调的抒情意境[2]。
(四)意境表达境界
从意境表达境界上来看,主人公的神游目的地已经从陆地上升到了天界,相较于之前的昆仑仙境神游更加具有神话虚幻色彩,由此可见,其第三次神游的抒情意境境界的虚幻浪漫程度更高。在此过程中,雷师、天门守卫这些具体神话人物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第三次神游的抒情意境表达境界。在此次神游中,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抒情,但读者通过阅读辞赋,了解作者为达到天界而付出的夜以继日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就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作者的失望、愤懑情感,使抒情更具感染力,提升了抒情意境的表达境界[3]。
五、第四次神游的意境表达
(一)意境表达内容
在《离骚》的最后,作者描写了他的第四次神游。此次神游的目的地在西海域外之境。在抒情意境表达内容中,作者通过描写,其取道昆仑,向西海方向前进,途径西级、流沙、赤水等位置,以期达到西海域外之境,但最终因为登高思乡,决定返回,塑造出了一个以爱国情感为主要内容的抒情意境。结合上文可以看出,该部分意境表达内容源于控诉愿望的落空。在此过程中,作者由于政治愿望的落空,怀着失落的心情,准备向西海远游,但在最后依然不能割舍自己对故国的情怀,使得其在第四次神游的终点停下,正如其未曾在昆仑仙境停留一样,即便面对挫折,依然坚持自身的理想信念,由此可见,此次神游所表达出的抒情意境内容主要为作者对理想的坚定不移之情,以及对故国的眷恋之情[4]。
(二)意境表达形式
在意境表达形式上,作者采用了以场景描写为主的意境表达形式,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神游排场的描写。在此次神游过程中,作者用了“驾八龙”“千乘”“载云旗”等词汇,构建出了一个华丽的出游场景,各类礼乐设施交织,纷繁复杂,又有西皇相迎,整体神游氛围从表面上来看,轻松愉悦。但此后,作者又描绘了一个“仆夫悲余马怀兮”的场景,使得与之前的愉悦、欢快场景呈现出了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依恋故国的情感,使得这一基于场景描写形成的抒情意境表达形式,更具感染力[5]。
(三)意境表达手法
在抒情意境表达手法方面,作者在此次神游的描写中主要应用了寓情于景的表达手法,同时,结合场景对比,塑造了一个以爱国情怀为基调的抒情意境,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国家的热爱。在此过程中,作者通过描绘在欢乐的神游气氛中,由于思乡使得仆从悲伤、马匹感怀,并因此回望故乡的场景,使得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思乡悲情,而借此,作者得以抒发自身的爱国情怀,实现寓情于景的抒情意境塑造,全面提升了抒情意境表达效果,让辞赋中的抒情内容更加感人肺腑[6]。
(四)意境表达境界
在意境表达境界上,作者在欢乐的神游礼乐场景中,描述了一个突兀的思乡悲情小场景,间接但明显地呈现了其对故国的热爱,使辞赋的抒情意境达到了一个更为热烈、自然的境界。在此过程中,作者通过这种对比突兀的场景描写,引发了读者的心理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对国家、人民浓厚的热爱之情。但最终,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矢志不渝的政治奋斗,并没有使“美政”在故国推行,因此,决定效法殷商贤臣彭咸,投水而死,让最后这一抒情境界表達到达了绝笔的境界,塑造出了以死明志的抒情震撼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离骚》对四次神游的描写集中体现了赋文的浪漫色彩。在此过程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典故,塑造了震撼、恢宏的神游场景,使赋文成为其浪漫抒情载体,同时,通过精心的典故应用布局,使神游中的虚幻元素,如历史传说等,能够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构建出了一个丰富且极具内涵积淀的抒情言志体系,呈现出了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秉高.《离骚》“上下求索”新解[J].云梦学刊,2021,42(01):70-76.
〔2〕尚志会.论连横诗歌的屈骚精神[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12):96-99.
〔3〕冯俊.百年来英译《离骚》中屈原形象的误读、调适与趋同[J].南京社会科学,2020,(12):158-164.
〔4〕温新.试论《离骚》和《神曲》在艺术特色上的异同[J].今古文创,2020,(46):23-24.
〔5〕曾若源,刘颖.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离骚》德译本分析[J].文学教育(上),2020,(11):146-147.
〔6〕韩振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骚人遗韵”与陈洪绶绘画中的时间主题[J].艺术设计研究,2020,(05):9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