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离骚》(节选)结构的分析

2016-01-27苗德朝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离骚君王诗人

苗德朝

《离骚》(节选)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杰出代表,是教师教学最头疼的难点篇目,是同学们学习中最难啃的骨头,同时它也是高考名句默写试题考查频率非常高的篇目,是学生考试中得分率最低的篇目。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想了很多的办法,督促落实学生的背诵,小组检查,单个检查,一个接一个,但是往往事倍功半,效果非常差。学生往往是费尽心思背不会,千辛万苦背会之后马上就忘记了。好不容易背会了一段时间,考试之中又想不起来,得不了分。

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学生多次交流,了解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经过对比分析,我了解到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文章结构,不知道前后句之间的关联,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思路。客观上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屈原作品表达比较含蓄,而大多的参考书、资料往往只是注重单个句子的解析或者是全文整体情感的把握,没有对于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的分析。

带着这个疑问,我深入阅读文本,查阅专家教授的分析,对于文本中句与句的内在联系有了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落实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结合文本谈一谈我对于《离骚》(节选)结构的一些看法,以供大方之家批评斧正。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关注,希望教育者能够多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反思教育的方法。

节选部分分为两段,首先我来分析第一段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轨迹。

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话作为第一层次,概括写自己人生的不幸;第5句至第10句为第二层次,具体分析自己人生不幸的原因;第11句至第14句为第三层,具体分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三个层次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哀”“怨”“直”,表达的情感都是逐渐低沉然后猛然提升。

第一层以“哀”来总领,但是诗人“哀而不悔”。第1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在哀叹自己人生的不幸和人民生活的苦难,诗人叹息流泪是在为自己,也是在为人民。第2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是写自己人生不幸的具体表现,以美好来约束自己结果却被贬斥。第3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则是对自己不幸人生哀叹的总体概况,“蕙纕”“揽茝”,成了自己被贬斥的缘由。到这时,诗人的情感发展到了第一个低谷,人生的不幸大概也就如此吧。但是他马上从这种对人生不幸的哀怨中挣脱,发出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为理想而虽死不悔的最强声音。

第二层以“怨”来总领,但是诗人“怨而不苟”,“苟”是苟且,随波逐流。“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第5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是作者对君主发出的压抑的怨言,埋怨君王不体察自己的忠贞和诚信,君恩浩荡,可是却不能加之于自己身上。第6句转移了埋怨的对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喻朝中的大臣,埋怨他们因为嫉妒自己的美貌而进谗言,诽谤诋毁,离间自己与君王的关系。第7句和第8句,作者将自己埋怨的对象再次转移,从更深层面思考,“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原来,是这个世道如此,社会的根源才是造成自己人生不幸的根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作者感受到的只能是这“浓黑的悲凉”。此时,他的情感也跌落到了第二个低谷之中,“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这样的社会中,忧愁烦闷深到了极致。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一吐为快,幽怨之情到了极致。但是,诗人并没有因为黑暗力量的强大而要苟且,没有因为自己的困厄而要随波逐流,他没有被这样的情绪缠绕而伤怀,而是以更大的勇力和决心,表达了自己“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宁愿死也不愿意向社会黑暗屈服的决绝。

第三层一共4句,以“直”来收束,诗人是“曲中求直”。第11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以鸷鸟来比喻自己,以凡鸟来比喻社会众人,如同鸷鸟一样的人和社会不能相容不是今天才开始,多少年来,又有多少像自己一样的正直之士卓尔不群。第12句转换角度,表明自己与朝堂中的奸佞臣子们永远也无法走到一起,“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如同方与圆无法贴合,不同追求的人,还有什么共同的道路?对于社会与朝堂的深深失望,让作者的情感第三次跌入到谷底,“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和他们在一起,只能让自己的心志受到压抑,只能让自己受到屈辱。最后,作者的情感再次昂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前代的圣贤君主们所看重的不就是我的这种为正道而死的精神吗?当然,作者暗中也在批评现在的君王背离了这样的追求,委婉地表达了对于君王的不满。同时,作者也借此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依傍。

附表1:《离骚》第一段结构分析

第二段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相对简单,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每一层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第一层包括前三句,可以概括为“悔道”,是对自己选择道路的反思;第二层包括第4至第12句,共9句,可以概括为“退进”,是对自己进退选择的反思。

第一层概括为“悔道”,指的是自己对于道路问题的反思,对自己过去选择的反观,这一层同时也引领了第二层反思的具体内容。同时,这一层中的道路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第1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总领全段,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追忆和反观。儒家思想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屈原而言,现在这一条兼济天下的道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么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呢?犹豫彷徨,还是返回吧。第2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对于第1句思考的结果,迷途知返,回车复路,回到自己的从前,趁着现在还有返回的机会。第3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作者已经由刚才的反思与结论而付诸行动,兰皋椒丘都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眼前景致,但君王和社稷依然挂怀,诗人还是放不下心来,只能坐下继续思考自己的人生了。

第二层概括为“退进”,写出了诗人思考的具体过程。这一层中首句是总括,“忽反顾”句是照应第一层的犹豫彷徨的思考,其他的句子都是在表现自己进退思考的犹疑和痛苦。第4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进而遭遇忧愁,退可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这最初的华美服饰,正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第5句先写的是退,是修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华服做成,退而保全自我,可却无法忘怀自己的君王。然而,君王如何呢?第6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君王听信小人之言,从不真正了解我啊,算了吧,只要我品质高洁算了。然后诗人再次写退,第7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冠长佩,更显得我卓尔不群,第8句又从进的角度来分析,“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如果再入朝堂,芳草和污泽并存我真的难以忍受,好在我现在的美好品质没有因为他们而改变。此处,中间加上第9句“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是对第一层的照应,更加表现出诗人的犹疑、彷徨,以及对前路的思考。第10句“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诗人再次写退,修其初服,佩戴上缤纷的繁饰,我高尚的品格更加光彩照人。第11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又从进的角度来分析,社会黑暗腐朽,可它与我又有多大的关系呢?那些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爱好,我与他们不同是因为我坚持了正直的道路啊!最后,节选部分的最后一句,用“不变”来概括,经过灵魂的挣扎,诗人最终做出了心灵的选择,不改初心,“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为了国家和君王,我不改变,哪怕是死我也毫无畏惧。

附表2:《离骚》第二段结构分析

以上是我对《离骚》节选部分的结构分析。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三点。第一,诗歌第一段的第二、第三层和第二段的第二层是节选部分的主体,但是这几层在结构安排上都有从君王、群小、社会、自身几个方面的表达,或者由前向后,或是由后向前,这种比较明显写法在相关资料的分析中并没有找到。掌握这种写法,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学生的背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对于诗歌结构的分层方法,从相关的资料中也没有找到明确的分析。我在分析层次的时候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层次,诗人往往是先表达一番自己的痛苦,在痛苦之中似乎压抑到了极致,但是马上就又表明一次自己宁死不屈的决绝之心。第三,诗歌中一共四次写到自己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个句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都是表达自己的为正义而死、绝不后悔的信念,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放在一起来看,表达的含义却有比较明显的分别。第一句主要表达为理想粉身碎骨也绝不后悔;第二句主要强调宁愿死也不同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第三句主要表达保持清白献身正道这种品格为前代圣贤君王看重推崇,是自己精神的依托;最后一句主要表达虽然受挫,哪怕是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本心。单独看这几个句子的区别,不如将它们放回到各自的层次中,这样的表达和该层次前面的内容密切相关。

当然,对于学生而言,仅仅记住以上几点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分析只不过是为那些愿意下工夫背诵的同学提供一点思路。应该说明的是,这种思路并不完全成熟,我也是在不断的修改之中。还有许多问题也是非常现实的,比如默写中的错别字等问题。

对于千古名篇《离骚》的研究,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我本来是不敢下笔的,一方面是因为《离骚》的高深难以把握,历来名家分析已经很多,这不是我的研究专项,隔行如隔山;二是因为自己所读的书与相关专家相比少之又少,见识短浅,井底之蛙;三是研究的理论水平太低了。但是,我之所以写作这篇文章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抛砖引玉,我的看法肯定有一些是穿凿附会之言,但是我拿出来让大家批评,这样不仅我能提高,而且还能促进人们思考经典,继承传统文化,何乐而不为?二是作为教师,看到学生背诵《离骚》时的痛苦状心感不安,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好方法,这也是困扰我好多年的一个问题,只是以前只是抱怨而无对策,这次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效果,我也稍感欣慰。三是作为一名工作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师,我想说的是教师成长的问题,年轻教师要成长,一定要研究文本,找到切入点,深入研究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

猜你喜欢

离骚君王诗人
“笑”谏君王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姜太公钓鱼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解读《离骚》中屈原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神性的转向
烽火戏诸侯
活着就是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