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操守峻而诗文洁
——论崔世召及其诗文集

2020-06-06陈庆元

关键词:宁德

陈 茗 陈庆元

(1.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4; 2.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研究地域文学,不能不关注地域历史地理。学界研究明代闽诗者,时或将泉、漳等地的诗人纳入闽中诗派或晋安诗派加以论述,把泉、漳诗人视作闽中诗人或晋安诗人中的一员。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闽中为其一;晋太康中,建晋安郡。闽中郡或晋安郡,治所在福州。闽中诗人或晋安诗人,指的是福州的诗人(含福州籍或移居福州者)。今人有所不明,遂以为明代闽中诗派、晋安诗派就是整个福建的诗派。今人产生这种误解,可以理解,因为明代三百年,闽中诗派即晋安诗派过于强大,整体上力压泉、漳及福建其他府州,不明历史地理,故产生错觉。

崔世召(1567-1639)是福宁州的另一位诗人。崔世召其籍宁德县,虽然与闽中诗人关系甚密,我们论述他的诗,注意他与闽中诗坛的联系,而更重要的则是立足于福宁州之山川地理历史。

崔世召,字征仲,号霍霞,又号半呓居士,别号西叟,福宁州宁德县(今福建宁德市蕉城区)一都人。崔氏是宁德大族之一,当地旧有“崔彭陈林左”之称,崔居首。其族称“博陵崔氏”,唐代有“五姓七望”之说,崔为五姓之一,清河、博陵为七望中的两个郡望,也即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博陵崔氏汉唐时在中国北方具有很高的地位。宁德博陵崔氏始祖为宋代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的一位提举。这位提举来到感德场,遂卜之于鹤峰,传至崔世召已经十八世。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江南东道》十二《福州》“宁德县”条:“唐开成中,割长溪、古田两乡,置感德场,续改为县。”开成,唐文宗年号,公元836-840年。宋初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所修《寰宇记》,此时距宋代建国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乐史不言我朝改为县,说明改感德场置宁德县在宋代建国之前。所谓“续改”,应当距开成间年代不远。胡克家《淳煕三山志》卷三《叙县》“宁德县”条:“唐开成中,析长溪、古田二县地,置感德场。伪闽龙启元年升为县。”龙启元年,即公元933年,《淳煕三山志》所记当有据。这样看来,崔姓提举由崇安迁徙到宁德县前身感德场的时间似应上溯到唐末五代。但是,“提举”又是宋代职官名,提举盐公事,或者提举茶盐公事,也符合宋代事典,不是唐末五代之事。《宁德博陵崔氏宗谱》(以下引此书简称《宗谱》):“公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自崇安来巡感德场,因卜鹤峰东井境居焉。是为崔氏始祖。”明道元年,为公元1032年,此时距《太平寰宇记》修纂又过了半世纪,宁德县无再称感德场之理。而且,提举盐公事、或提举茶盐公事之职官,只存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一段时间,北宋明道间尚无此官名。明道提举公来巡感德场之说存在许多疑点。崔世召亲到崇安县勘访始祖遗踪遗迹,一无所获,《至崇安求先族杳无知者愀焉志感》云:“遥遥家傍武夷宫,有宋盐官住霍童……云迷荒垄无人识,路隔仙源只梦通。”[2]

崔氏自二世至十二世,经历宋、元,至十三世崔鉴始有功名,这时已经到了明宣德年间,崔鉴于宣德九年(1434)入贡太学,正统九年(1444)授河南都司经历,景泰六年(1455)升任镇江府同知,致仕,名家赠序赠诗。《宁德县志》博陵崔氏有传自崔鉴始。

崔鉴有五子,次崔昱(1437-1483),字用彰,即世召高祖,崔昱“赋性刚毅,天资明敏。幼时长于巧对,林少保、龚参议以奇才目之。著《诗集》《易解》,今遗无存。公裕于财,置田五百余亩,白手成家”[3]。《宗谱》所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崔昱能诗,善解《易》,又善巧对。崔世召善对,或有祖上遗风。二是精于理财置产,因而致富;富裕之家,为子孙读书、攻举子业提供了经济条件。崔昱三弟崔昌,成化十年(1474)举人。崔昌为宁德崔氏族人中举之始。昌,字用吉,为河阳知县,甫三年乞归,作诗曰:“此心原不为官縻,当道云胡不允辞。贪饵游鱼随钓去,知还倦鸟傍巢飞。”[4]诗一般,但可看出崔氏家声。

曾祖俌(1479-1553),字希弼,号会源,崔氏十五世。嘉靖二十五年(1546)岁贡,吉安州学正,不久拂袖而归。自奉勤俭,祭祀惟丰,屡修祖墓。买祭田四十五亩,积众财数十两以防不虞,置良田廿五亩以助催征。著有《会源诗赋》。

祖廷益(1516-1552),字自裕,号瞻源。崔氏十六世。嘉靖二十四年(1545)除本县医学训科。天性纯孝,执礼尚义。尝用力督修东山祖墓。

父允元(1535-1618),号陵溪,崔氏十七世。由庠生援授儒官。允元长子、世召之兄世聘(1564-?),字征伯,号霍岳,嘉靖四十三年(1564)邑庠生,能诗。

一个家族科举功名的积累,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崔氏家族如果从宋代迁徙到宁德算起,稍有起色已经到了第十三世,时间则在明代宣德之后。世召之前,官职最高不过州同知,科名仅出过一位举人。不过,崔世召说“崔氏世以诗书起家”[5],当是实事。崔氏努力培养子弟读书,攻举子业,数代能诗。一部《宗谱》记载的墓庐的位置地点、修葺经过,尤其详细。经营祖先墓庐数代、十数代,合族祭拜,呈现出的不仅是这个家族的巨大、强盛、和睦。崔氏世代读书,不时有子弟谋个一官半职,又善经营家业,在宁德无疑成为声望甚著之族。

明嘉靖中叶,倭寇骚扰中国沿海,福建沿海尤甚。崔世召出生前十来年,倭寇不断骚扰宁德。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至城北,烧陈廉使屋而去。嘉靖四十年(1561),即崔世召出世前六年,宁德甚至被倭寇攻陷,知县、参将、训导俱死之,男、女被杀戮及赴水而死者不可胜算,官舍、民居、库房及所藏宗卷、器物、载籍,悉化为灰烬。次年春,倭寇驾大船数十艘回日本,掳去男女千人。旧倭归回,新倭继至。倭劫掠县城,深山穷谷都不放过,掳掠殆尽。戚继光率浙兵浙入闽,歼倭众于横屿,释放被虏掠男女总计五百多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有倭寇千余陷寿宁县、政和县(二县明属建宁府),屯于宁德县东洋乡,戚继光追击,尽歼之。

在倭乱过程中,崔氏家族也难幸免。嘉靖三十五年(1556),城北陈廉使屋被烧。陈廉使,即陈褎,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广西按察司佥事。乾隆《宁德县志》卷二《建置志》:“一都四图,在县城内外。城内分四隅……北曰韩厝下、金峤陈(原注:进士陈褎居焉)、赵厝坪(原注:同科三进士赵希伟、希龚、希谌居焉)、进士同(原注:进士林日煟居焉)、总爷下(原注:知州崔世召居焉)。”此时,距崔世召出世十一年,世召父可能已经住在那里,城门失火殃及鱼池,里邻遭焚,崔家焉有不惊悚之理?乾隆《宁德县志》卷七《人物志·烈女》记载了崔允约妻的悲剧。崔允约,与世召父允元同辈,系世召之族父。万历四十年(1561),倭陷宁德城,允约妻薛淑鸾不受污而死。第二年,复遭倭变,允约继室亦不受污而死。崔氏女嫁到他姓者,同样不能幸免;“崔氏,生员林鸿渐妻。掳于倭,不受污见杀,已而屋毁身焚。”[6]包括崔氏族人在内的宁德民众,内心深处的创伤非一时可治愈。

万历后期,小股倭寇继续骚扰闽江口海域,甚至犯大金所(在连江县)。万历四十四年(1616),倭船二艘停泊罗源外海东涌岛(今称东引),内地不知情,争奔入省城,城门昼闭,无一敢出。后倭船离去,省城解严。罗源为宁德邻县,知县郭用宾作有海捷诗,世召三下第途中读到郭诗,用其韵和之云:“楼头喷玉闻仙乐,海上飞涛挟凯歌。”[7]称此役奏凯歌传捷报,或有夸大之嫌,但反映了宁德及周边州县苦倭的记忆没有消失,民众仍然在惶惶恐恐中度日。

世召出生时,宁德县百废待举。崔世召年幼在宁德受教育,八岁入塾,九岁粗通举业,十一岁就县试,无望,父亲毅然带他到省城福州求学。世召二十岁补诸生。从二十岁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四十三岁,经过二十三年的等待,以及七八回的乡试,世召才中了举人。此后,三上春官,第三次省试,世召已经五十岁,还是铩羽而归。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上春官,以父卒而罢。天启五年(1625),崔世召授江西崇仁知县,已经五十九岁。从天启五年(1625)至崇祯九年(1636),即五十九岁至七十岁这十一二年间,崔世召由崇仁知县,转湖南桂东知县,升调浙江盐运副使、广东连州知州。

崇仁县,又名巴陵,明属江西抚州,人口稀少、土地贫瘠。“涤烦苛,剔奸蠹,邑人德之”[8],崔世召在崇仁县的时间不长,获得邑人这样的评价,实属不易。世召在崇仁值得注意的有三件事,一是天启六年(1626)修北门,事成作《夏日登凌霄楼喜北门新成》云:“吏态牛马劳,片晷成孤吟。”[9]

第三件,魏珰欲立生祠,索诗崔世召为其颂德,世召峻拒之,被逮:“丙、丁之际,以虐珰董漕政,其于江右之属县,若风马牛之不相及。令不意误触其锋,阴怒毒蛰,取旨如寄,而令之身不免。”[10]解递至淮上,珰败,崔世召被释放归。陈继儒称赞崔世召“操守峻而诗文洁”[11],“操守峻”,主要是指严拒珰不屈被逮这件事。

崔世召放释归闽,崇祯二年(1629),补郴州桂东知县。桂东在湖南南部万山丛中,陈一元《送崔征仲之官桂东》云:“邑小官闲堪啸咏,可无佳句动三湘。”[12]地僻邑小官闲,何妨吟啸自乐,不无慰籍之意。《桂东县志》卷十四《崔世召传》云:“(世召)持身清白,疏通明敏,勤于治理……见八面山鸟道崎岖,捐捧辟涂,至今人呼为崔公路。喜读书,公余吟咏不辍。杖策游山,所在题留。《湖广通志》称其文学、政事两擅其优。祀名宦。”崔世召捐俸修路。道成,又建憩庵,题诗题联其上。同治《桂东县志》又云:“此山危险……邑令崔世召修路题庵联云:‘峰高八面路,何崎鹫岭;中分一壑,佛在寸心。’……邑行者咸佩德,镌石于烂柴坑,颜曰‘崔公路我’。”[13]崇祯四年(1631)秋,世召迁浙江盐运副使。

杭州的湖光山色,让崔世召的文人雅致发挥到极致。他又在西湖建湖心亭,在孤山重建放鹤亭。陈继儒作《放鹤亭记》云:“崔使君重建放鹤亭于暗香疏影之内,直将湖山迩年之遗秽,荡涤而祓除之。虽谓崔使君为和靖招魂可,为和靖招隐亦可,为和靖起懦而廉顽亦可。如此韵事,岂容留复以逊后人也……和靖快心于使君,将无邀苏白诸公,拍肩把袖,而还嬉于是亭之上下乎!”[14]世召时与文人骚客悠游湖心、孤山,予倡汝和。乾隆《宁德县志》存其《留别林和靖处士》诗一首。林和靖,即林逋,宋代诗人,居孤山。崔世召访孤山,离去时作此诗与林逋“道别”,似乎林逋是仍然在世的一位好友,诗别具一格。世召仕浙所作诗,结集为 《湖心亭别集》,今佚。

出知崇仁之前,崔世召已作终老计,规划在宁德买山。到崇仁不久,遂嘱儿辈施行他的规划:“乙丑冬,敕儿辈买山一区,预作菟裘,为终老计。去邑西仅一里许,饶有泉石之致。引泉凿池半亩,构亭其间,颜曰‘秋谷’。”[21]世召掩饰不住自己欣喜的心情:“闻道西坰已买山,小溪危石曲潺湲……菟裘老足千秋事,好种桃花待我还。”[22]又作《秋谷乞言》,乞友人赠文赠诗。万历、崇祯间,闽人好买山开山或于郊坰造景兴造园林。山潭林池,大多“长在深闺”,一经开辟,一经点染,境界迭出。诗人文友,纷至沓来,或作游记,或雅集赋诗,亦成为一道道风景。

崔世召归后三四年,崇祯十二年(1639)卒,年七十三,葬西山。世召及夫人黄氏墓,崇祯十五年(1642)由其子嶤、嵸、岑造并立碑。清道光间刘家谋曰:“道光初,有优人寓遵化门外,夜见豪仆数人招之,行数里,高堂广厦,列炬如昼。上坐贵官,命之唱,天迄不得晓,皆倦睡矣。旦视之,则西山也。崔刺史世召墓在焉。乌呼,刺史风流数百年未泯耶!”[23]事虽近小说家言,亦宁德一桩风流盛事。四百年来崔世召夫妇墓庐墓碑,基本完好,可谓天佑善人。

世召五子:昆、仑、嶤、嵸、岑。世召卒后两年,明亡。入清之后,崔氏在宁德依旧是一个有影响的家族。崔世召后人的文学成就,留待下文论述。

崔世召诗文创作,走向成熟有两个方面的成因。一是家学,一是参与闽中的文学活动。家学已如前述。

崔世召可考的福州诗社活动,最早的是瑶华社集,《同黄若木集吉甫斋头赠》自注云:“若木与余结社瑶华二十年往。”[24]黄若木,即黄光,莆田人。万历二十一年(1603)七、八月间,林世吉主瑶华社集。赵世显有《瑶华社集得卮字》,其《序》云:“是日,全闽词客四十余人皆来会,而四明屠纬真、新安吴非熊、湖南邵阳唐元竑亦与期盟。”[25]参与诗社活动的有来自福建各地的诗人四十余人,崔世召亦在其中。新知旧雨,很多诗人都比他出道早,诗作得比他好。社主林世吉(?-1617),字天迪,瀚曾孙、庭机孙、燫子,闽县人。有《丛桂堂集》。林浦林氏为福州著名的官宦世家和文学世家。

继瑶华社之后,时任福州推官的阮自华紧接着又办了一场人数更多、声势更加浩大的神光大社,地点在乌石山凌霄台,故又称作凌霄大社,来自全闽诗人有百人之多。天上明月与山上火炬相映射,长歌短制,五七言杂篇,随意挥洒。时间在八月中秋,与上一场瑶华社集时间几乎紧挨相接,瑶华四十多人应是大社的班底中坚,上一场参与者崔世召当不会坐失良机。

万历三十七年(1609)正、二月间,谢肇淛往游太姥山,经宁德,崔世召到旅舍访之。谢肇淛作《赠崔征仲茂才》勉励世召,崔世召陪谢肇淛游太姥山。谢肇淛颇识世召之为人,也理解世召刻苦攻声诗古文词之用心。太姥道中,他与崔世召一路酬倡,同时都作有《一线天》《坠星洞》《小岩洞》《太姥墓》《午所庵》等诗。谢肇淛游山归来,作《游太姥记》记与世召游山。谢肇淛成进士授官已经十七八年,世召还是一名屡试不第的诸生,而两人俨然旧友。世召秋试中试,然而次年春试落第,谢肇淛作诗慰之。崔世召编就自己一部诗集,名《半呓稿》,谢肇淛序之,以为世召不仅工文,而且工诗:“禘汉而宗唐,才情宛至,非惊人语不出口也。”[28]谢肇淛为之鼓吹延誉,评价也符合实际。崔世召年近六十入仕,遭珰难,直到近七十岁才升连州知州,这时谢肇淛已经去世近十年。谢肇淛虽然官至一省方伯,而两袖清风,难于惠及家人。二弟肇湘物故,三弟肇澍无以为生,世召任连州知州,虽然州小地偏,世召还是想办法接济谢肇澍。一生一死,交情乃见,崔世召为人磊落峻洁,由此也可见一斑。

崇祯十年(1637),曹学佺又倡“三山耆社”,与会者九人,地点在福州芝山龙首亭。两年后世召卒,三年后九人中连同世召已有五人卒,曹学佺作《耆社五老挽诗》五首,其《崔征仲》一首云:“方州刺史遂初衣,秋谷盘桓赋采薇。七帙生雏如岁壮,三山跨鲤入云飞。霍童地胜今谁主,禹锡诗豪也息机。莫是预知将永诀,临行坚索序文归。”[37]曹学佺说,世召任知州的连州,正好是唐代刘禹锡遭贬斥之地,世召诗具有刘禹锡的才情。崔世召告辞,坚索曹学佺序文而去。这也是崔世召与曹学佺的最后一次会面。

曹学佺为崔世召作的送行序、贺序,连同这篇诗序共三篇;曹学佺的文集多达五十余卷,为同一人所作序文多达三篇者,只有崔世召一位。早在天启七年(1627),世召忤珰归,曹学佺作《送崔征仲归秋谷序》引导之。此时,曹学佺也刚刚粤西遭珰难罢归,故对世召峻洁操守特别赏重。九年之后,即崇祯九年(1636),世召自连州致仕归,曹学佺作《贺连州守崔征仲致政归西谷序》,世召昔日强起就连州,曹学佺与同社有诗送之。崇祯十年(1637),崔世召参与“三山耆社”归,曹学佺作《崔征仲诗序》:“叟谓何?西谷之主人崔征仲也,其以书与奕而通于禅。以序西叟之诗者,曹子学佺也。”[38]“序西叟之诗”,疑此文为《西叟全集》的序言,《西叟全集》为世召七十岁及之前的诗歌全集。

商梅(1589-?),原名家梅,字孟和,号那庵,福清籍,闽县人。少为诗饶有才调,南国子监生,与钟惺、钱谦益交好,尤其善画。有《汇选那庵全集》《那庵古诗解》。他与崔世召多有交往,至迟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世召上春官落第,过南京,他们已经有诗筒往来。天启二年(1622)商梅往浙江天台,过宁德,于问月楼逗留信宿。天启七年(1627),商梅往崇仁访世召,正值世召初度,商梅画松并题诗相贺。崇祯七年(1634),商梅迫于生计,暂时往连州投靠世召。曹学佺有诗文送之,他说,世召心怀古道,是一位可以依托的朋友;还说,你们在粤相唱和,会有更多的新诗问世。商梅归,将连州之行之诗结集为《粤诗》,已佚。

崇仁知县任上因抗拒魏珰,崔世召被逮,这是世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世召诗最值得注意的诗也是拒珰诗。而世召在崇仁遭难,商梅正好造访崇仁,商梅是闽中诸友中唯一一位目击世召遭难的诗人。世召发逮,商梅登舟归闽,作《巴陵登舟二首》,有“晨昏看变态,能免客魂惊”“忍对风波事,那知天地心”“最是堪悲处,江城色暮砧”[39]之句,“变态”“魂惊”“风波”“堪悲”,皆世召罹珰祸之辞。商梅又作《江水十章有序》,《序》云:“江水,唁崔令也。崔在巴陵,得民也,遇谤出城,江上民望而哭之。商子感焉,述民之言,为之赋《江水》。”

崔世召忤珰,先被解往豫章,又由豫章解往淮上。《过鄱阳湖》云:“寒乌渺渺愁予落,阳鸟凄凄嬲客呼。烟暝天穷何处泊,无情渔火出前芜。”[40]时值杪秋,景物萧疏,加倍凄凉。天启间,魏珰擅权,稍与其意不合,便随意加害。世召当然知道不作谀诗后果极为严重。行至淮上,幸有诏获释,作《淮上喜接新诏》。归途过南京燕子矶,作诗云:“认得昔来游客否,相看眉眼较飞扬。”[41]有如释重负之感。

崇祯二年(1629),北上补桂东知县,南下道经苏州,谒五人墓,作《五人墓二十韵》,其《序》云:“熹庙年,权珰告密,有诏逮周铨部,姑苏五人率众扑杀缇骑,遂死之。乡绅及里父义而葬于此。五人得死所矣。余过而伤焉。伤乎余被珰难时,不得五人之一愤也。然余幸以珰败不死,归而吊五人,凄楚交颐,低徊不能去,因作诗哭之。”[42]天启七年(1627),苏州义士颜佩韦五人被魏党杀害,民众收其尸建墓立碑,张溥作《五人墓碑记》叙其始末缘由。世召遭珰难,与五人赴死同一年,而岁序稍晚,世召吊五人,为五人的义举及赴死不辞的凛然正气所感动。世召不听命于魏珰,不作谀诗,在当时得到士人的尊重[43],而世召之吊五人,不仅吊五人之死,亦自吊遭珰难不能如五人愤而就义。这是世召操守品性的过人处,也是此诗感动人之处。《五人墓二十韵》与张溥《五人墓碑记》一诗一文,文已为世人所重,诗却少为世人所知,故亟拈出。这是一篇另一遭珰难者吊五人死之诗,诗人与就义者声气相通,更有直接的感受,难能可贵。

其次,崔世召的诗,对福宁州的山川历史人物有较多的书写。把福宁山川历史人物用文学的形式推介给世人,是本地作家诗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福宁的诗人作家又比较少,修养高的更少,因此接受闽中诗坛熏陶和洗礼、创作水准大体不逊色于闽中诗人的崔世召,他的诗便承担起这个责任。

福宁山川首推太姥,万历三十七年(1609),世召陪谢肇淛登太姥山绝顶,一路作诗酬倡,难分伯仲,以生花之笔,为太姥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已详上文。福宁州与太姥齐名的是霍童山支提寺。道家三十六洞天,霍童天下第一,崔世召霍童山支提寺的诗文近二十篇。在他的拜迎长官的启文中,也每每以福宁有霍童支提寺为傲。崔世召有《霍童山歌》。霍童支提有两个特色,一是道家第一洞天,即便武夷、武当亦只能远望其项背,二是濒海,三山蓬岛,更带有神话神秘的色彩。三千世界,四十乱峰,律绝难以充其任,惟有长歌可以当之。一部《支提寺志》,以此篇最具代表。

福宁山川,除了太姥、霍童,崔世召写及的还有龟湖、灵溪寺、瑞迹寺、竹林寺以及韩阳(今福安)月桂峰、青莲座、墨池、枕流石、悬萝壁诸胜。崔世召在家乡开发秋谷建别业,有秋谷胜景十处。由于世召归山之后的《湖隐吟》《掖斋遗稿》诸集已佚,我们只能从《秋谷集》中窥探其中一二。崇祯元年(1628),崔世召遭珰难还山,作《喜嵸儿偕石懒入秋谷读书,用翁寿如韵》《鹤巢初构》《水乐》等。其《鹤巢初构》云:“飞革深松护,盘菌苦竹交。”[44]鹤巢是十胜之一,此联及《水乐》中二联:“暗流通地肺,清响遏溪云。带雨穿花切,敲风落叶分”[45],颇具中晚唐格调。

万历三十八年(1610),崔世召入京应试,结识钟惺,为之倾倒。万历四十四年(1616),崔世召下第出都,临别,作《出都门留别钟伯敬》,有云:“故人况建诗中麾,大巫恢张小巫沮。济南公安去不灵,楚些唐音调谁许。千秋复生钟子期,天下文章属机杼。”[50]把钟惺视为旗帜性的人物,天下文章之所归属。其评价不可谓不高。竟陵诗派掀起一波波浪潮,对见识不是特别广的崔世召来说,一时的拥戴也属正常。但是,从崔世召的学诗经历及作品的全局看,他还是属于晋安一派,刘家谋云:“世召交吾郡曹能始、谢在杭、徐惟起诸公。计亦沿《晋安风雅》派,与竟陵游,不染楚氛,可称矫矫。录其《发江口大雪》一绝云:‘别酒盈盈照客颜,别人江水浪兼山。白头已绝重来梦,不似灵潮日往还。’”[51]刘家谋又云:“披蓁采兰,足充纫佩。《过分水关》云:‘山势中天断,溪流两地分。遥看苍霭处,只隔一重云。’《蚕妇吟》:‘西陇漫持筐,桑条叶未长。妾饥宁自忍,夜半为蚕忙。’《藕居》云:‘结庐傍幽池,贪香不知曙。夜半明月中,荷花作人语。’《暮行道中》云:‘秋山寂寂暝云深,立马斜阳泽畔吟。归鸟不知行客恨,数声残响落空林。’《河口开舟,暮至贵溪》云:‘南风如箭逐轻帆,一刻飞过十里岩。才听弋阳声未了,贵溪山影已斜嵌。’”[52]刘家谋的论述应当较符合崔世召诗的实际,其作品的确未沾染竟陵“幽深孤峭”之习。

陈继儒评崔世召云:“今皇帝赐环未久,分司浙中,操守峻而诗文洁。”[53]朱彝尊评云:“崔君令巴山,有为魏珰祠请颂德诗者,峻拒之,遂被逮下狱。崇祯初,释还,补官桂东,寻司浙中鹾务。诗颇清彻,无尘坌气。”[54]无论是当时人还是后人,对崔世召的评价,一是人品操守的高峻,二是诗文洁清。诗文洁清,不染尘氛,也就是不杂染楚习的意思。

崔世召的出现,其意义还在于他带出了一个福宁州的诗歌世家。伯兄世聘(1564-?),字征伯,号霍岳,邑庠生,世召有《署中初见霜怀征伯老兄》《征伯兄寄怀韵》,知世聘能诗。世棠,世召之从弟,字仲爱,溪云阁主人,也是诗社重要参与者,乾隆《宁德县志》卷九《艺文志》录其《溪云社修禊》一首。世召五子,以四子崔嵸最有名,刘家谋云:“崔明经嵸,字殿生,一十(字)五竺。自号西笠村童。世召四子也。少负异才,名列‘云间十八子’中。寒山陈函辉为赋《惊崔篇》。《邑志》所撰有《竺庵集》《洞庭秋耕集》《衡庐合咏》《西庄集》。《通志》载《瑶光草》、《郡志》载《瑶光集》,与此异。版俱毁。其从孙挺新以所藏《七夕题帐诗》二十首示余。”[59]明清之际,崔嵸广交游,结诗客,名声可能还在世召之上。崔嵸之子崔衍湄,有《啸谷草》,县志记载:“崔衍湄,字星野,嵸子。少承家学,工吟咏。尝啸傲于其祖世召所建问月楼中。著述积成卷轴,以一衿终,年八十三。”[60]崔世召另一孙子,次子崔峣嶤之子海麒,号神童,早岁能诗。崔家女子亦能诗,崔嶤之女宜端就是其中一位,《宁德县志》卷八《人物志》:“崔氏宜端,字绣天,连州刺史崔世召公女孙也。长适增广生彭如璠。氏生质聪慧,诗字俱工,尤精水墨,好画罗汉大士等像,细若毫发,当时名重云间。凡文人韵士,每得一画,如获珍宝焉。”世召有诗记其绣大士相,云:“少小能于笔砚亲,休将道蕴等闺人。”[61]崔世召第五子崔岑之子衍江,字墨农,邑庠生,草书遒劲。衍江女,即世召曾孙女,其名佚,“幼时取其父书藏之箧。衍及嫁,以自随。秀才殁,邑人争购之。”[62]亦非等闲之辈。崔氏子孙瓜瓞至近代,其裔孙秀才崔挺新,以诗人、词家刘家谋为师。回顾福宁一州数百年历史,博陵崔氏文学传承相当久远。比起福州、莆田的文学世家、诗歌世家,崔氏也不那么显赫,但是一地有一地的文学传统、一族有一族的文学传承,当我们回顾、审视福宁一州的文学,研究福宁一州的家族,我们看到了以崔世召为代表的福宁州崔氏在历史上的光辉。

注释:

[2][24] 崔世召《问月楼诗二集》,万历刻本,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

[3] 黄兴朝:《宁德博陵崔氏宗谱》,钞本。

[4] 卢建其:[乾隆]《宁德县志》卷七《人物志·博闻》“崔昌条”。

[5] 崔世召:《从大母阮孺人九十叙》,《问月楼文集》,万历刻本,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

[6] 卢建其:[乾隆]《宁德县志》卷七《人物志·烈女》。

[7] 崔世召:《郭明府集溪云阁适海倭捷至用韵赋》,《问月楼诗集》。

[8][20][60] 卢建其:[乾隆]《宁德县志》卷七《人物》。

[9][44][45] 崔世召:《秋谷集》卷上。

[10] 曹学佺:《送崔征仲归秋谷序》,《石仓三稿文部》卷之三《序类》下,崇祯刻本。

[11][14][53] 陈继儒:《放鹤亭记》,黄宗羲:《明文海》卷三百三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陈一元:《漱石山房集》卷五,崇祯刻本。

[13] 刘华邦:[同治]《桂东县志》卷二《山川》。

[16][17] 崔世召:《重修连州学记明崇祯八年》,见袁泳锡:[同治]《连州志》卷十《艺文志·记》。

[18] 袁泳锡: [同治]《连州志》卷十一《艺文志·诗》。

[19] 袁泳锡: [同治]《连州志》卷五《名宦》。

[21][42] 卢建其:[乾隆]《宁德县志》卷九《艺文志》。

[22] 崔世召:《闻买西山,喜赋》,《秋谷集》卷下,崇祯刻本。

[23][51][52][57][59][62] 刘家谋:《鹤场漫志》卷下,钞本。

[25] 赵世显:《芝园稿》卷十三,万历刻本。

[26] 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三,日本天保二年(1821)据明林氏旧藏读耕斋刊本摹刻本。

[27] 曹学佺生于万历二年闰十二月,公历已入1575年。此处采用传统纪年。

[28] 谢肇淛:《崔征仲〈半呓稿〉序》,《小草斋文集》卷五。

[29] 崔世召:《喜徐兴公至小楼》,《问月楼诗集》。

[35][40][41] 崔世召:《秋谷集》卷下。

[36] 曹学佺:《夜光堂近稿》不分卷,天启刻本。

[37] 曹学佺:《西峰六七集诗》不分卷,崇祯刻本。

[38] 曹学佺:《西峰六四集文》不分卷,崇祯刻本。

[39] 商 梅:《汇选那庵全集》卷三十六《西怀草》,崇祯刻本。

[43] 宁德诸生蔡世寓闻世召被逮,有《崔征仲以逆珰被逮秣陵怀赋》诗,见卢建其:[乾隆]《宁德县志》卷九《艺文志》。

[46] 薛令之所居廉村,在今福安市。

[47] 崔世召:《朝旭堂谒薛明月先生二首》其一,《问月楼诗集》。

[48] 曹学佺:《靖藩长史长溪郭公墓志铭》,曹学佺《西峰六二集文》卷四,崇祯刻本。

[49] 崔世召:《谢皋羽〈晞发集〉序》,《问月楼文集》。

[50] 崔世召:《问月楼诗集》。

[54]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506页。

[55] 徐 熥:《晋安风雅》卷首,万历刻本。

[58] 陈大经:《溪云社修禊记》,卢建其:[乾隆]《宁德县志》卷九《艺文志》。

[61] 崔世召:《女孙绣天十五,能作佛相,为描大士一幅遗余,携供楚署中,赋诗一律》,《秋谷集》卷下。

猜你喜欢

宁德
LED路灯驱动电路设计研究——以宁德东湖沿岸夜景工程为例
苹果电动汽车或将2024年问世 电池技术创新,已和比亚迪宁德时代进行供应链谈判
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研究——以宁德“四大馆”文化公建项目设计为例
宁德时代起诉塔菲尔专利侵权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宁德时代新技术或使电动车续航超800公里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宁德车里湾锂离子 动力电池基地已开工
守正创新 春风化雨 宁德基层妇女思想政治引领亮点多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