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研究的匠心之作

2020-06-05朱志浩

邓小平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广西马克思主义

朱志浩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应当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文特点,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让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思想文化资源进行对话、沟通、交融,使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同马克思主义。广西财经学院黄家周博士的专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基于中共领导广西文化建设史的考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8年12月出版,这是一部研究民族地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的匠心之作。该专著遵循“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路,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广西民族地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地图,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广西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坐标,为解决当代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提供了重要镜鉴。该专著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语言表达流畅、论证严谨、结论中肯,蕴含着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创新性等鲜明特点。

第一,重视历史考察是本书始终遵循的基本维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社会规律往往存在于社会历史当中。作者指出,广西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的省区。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同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壮、汉、瑶、侗、苗、仫佬等民族共同铸造广西革命、建设和改革辉煌成就的历史。探索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必然要求研究广西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研究广西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史,研究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从历史中找出规律以指导实践。作者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研究和总结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高屋建瓴地对这一百年的历史进行了恰当的分期: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发轫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时期。作者对于每个时期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又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分析和归纳,有叙有议,还有典型案例剖析。一言以蔽之,作者通过系统梳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探讨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和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具有较强的资料搜集分析能力、观点凝练能力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第二,关照现实、致力破解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是本书的突出特点。理论总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换言之,科学理论要实现自身价值理应为群众所掌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同时又努力推进这两大理论成果实现大众化,由此促使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广西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推进党的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作者在本书开篇的绪论部分就明确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各异、多民族的国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考虑“不同地域的人文特点”,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作者在考察广西红色文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新时代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一些建议和对策:发展民族教育,改善民族地区文化民生,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文化资源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健全广西民族地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制度和机制等,这些在书中都有精妙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第三,着力于整体建构、谋篇布局是本书的致思之道。本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维度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探讨,体现了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一是历史考察的整体性。本书第三章从纵向的历史整体性探讨广西自五四运动时期至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经历的发轫期、开拓期和全面推进期,让读者能够清晰而完整地看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清晰脉络。二是实践路径梳理的整体性。本书第四章对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路径的总结归纳,综合考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等因素,其中“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属于主体路径;“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为中介(载体)运用路径;“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属于教育和学习路径等。作者通过整体维度全面总结和概括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给我们提供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有一定普遍应用意义又带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方式方法。作者在指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何以可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性层面揭示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

第四,力求创新突破、服务民族地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和旨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热点,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围绕民族地区来开展的研究并不多见,从红色文化建设视域探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方面的研究则更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民族自治区域占总国土面积约64%。我们党在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论,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作为研究样本,力图构建和谐共生的新的文化模式,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有机统一、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等鲜明特征。

首先,本书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建设的普遍性与广西民族地区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国家层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的普遍性与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分析,从特殊性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为当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其次,本书将“什么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如何选择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怎样完善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理论逻辑置于广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从广西文化建设史的历程中去进行动态地考察、分析。

再次,本书以真理性、实践性、人民性等多重维度揭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突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義不是教条而是指导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本书研究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其目的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地区的区情、民情相结合,引导民族地区群众正确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民族地区的实践。

当然,本书作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的拓荒之作,在理论提升和有关观点凝练方面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一言以蔽之,该书是研究民族地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一部匠心之作,其出版将会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民族地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猜你喜欢

大众化广西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