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构建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的要求及启示

2020-06-05陈仕伟

邓小平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邓小平

〔摘要〕 邓小平恢复工作即主动请求分管全国的科教工作,着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根据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的过程中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必须能够保证多出人才出成果;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必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必须能够不断地发现、培养和重用年輕科研人才;必须能够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现在重温邓小平构建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的要求,对新时代科研工作的开展仍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 邓小平;中国特色科研制度;邓小平科技思想;科研体制;科研管理;科研人员培养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2—0027—10

〔基金项目〕 2018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课题“邓小平杰出科学家管理思想研究”(SZZX1827)

〔作者〕 陈仕伟,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南昌330013

1977年,邓小平全面分管全国的科教工作,开始着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鉴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具体状况,邓小平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科研领域的基本任务,即多出成果出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了顺利完成这一基本任务,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针对当时中国科研人员严重老龄化的特点,邓小平要求科教领域必须尽快发现、培养和重用年轻科研人才,促进年轻科研人员迅速成长,同时必须保证他们的科研时间。邓小平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的过程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对于新时代科研工作的开展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必须能够保证多出人才出成果

邓小平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强调:“林彪、‘四人帮’造成的真正的问题、最大的损失还是在科学和教育方面,十一二年没有培养人才。且不说尖端科学,就是现代化工业也要求工人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和科研院所大都无法正常运转,科研人员基本上都被下放,无法正常培养出科技人才。由于大学和科研院所正常科研活动停滞,导致我国科研水平在很多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977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六十年代初,同世界先进水平比,我们在科技方面有差距,但不很大。一九六四年爆炸了原子弹,一九六七年爆炸了氢弹。我们还开始了激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后来林彪、‘四人帮’破坏,我们在科技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许多领域踏步不前,有些领域甚至是后退了。而最近十年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进步是以天计算而不是以年来计算的。”我们在进行政治运动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正在乘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东风飞速发展。二战结束后,虽然世界上还有零星战争,但是总体上已经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加速度。正因为如此,1977年邓小平就判断:“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全面整顿时就强调:“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在短暂的拨乱反正过程中,他主持科技工作全面整顿,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恢复科研工作作出巨大努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他又主动要求分管科学教育工作,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经济建设要取得突破性发展,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必须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否则我国的经济建设就难以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重点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但是能够引进的技术都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发达国家即将淘汰的技术,尖端技术和关键性技术是永远引进不来的。为此邓小平强调:“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毫无疑问,中国必须通过自己的发展,靠自己的科研努力,才能实现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77年9月29日,邓小平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指出:“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随后,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进一步强调:“科学研究机构的基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要出又多又好的科学技术成果,出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是否成功,关键是能否保证出成果成人才。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在科研领域设定的目标是:“在二十世纪末力求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相当的部分赶上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个别的超过。”如果这个目标无法实现的话,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制约、受到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大规模的各式各样人才。科教领域必须不断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为经济建设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支撑。如果科技不能及时更新,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就可能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还会给环境、资源、健康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可见,科研机构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与之相对应的科研体制也必须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这是科研体制的基本要求。而科学技术研究同样需要及时得到社会经济实践的正反馈,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不竭的前进动力。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必须良性互动,相互服务,才能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改革开放事业快速发展。

二、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的基本要求就是出成果出人才,科研体制的科学运转是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重要前提。邓小平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1977年8月6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指出:“我提出一个单位有三个人要选得好。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很重要,一定要选好……第二个是领导科研或教学的人,要内行,至少是接近内行或者比较接近内行的外行。还有一个管后勤的,应当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甘当无名英雄的人。”在随后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按照邓小平的设想,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共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党委(领导核心)、科研(业务核心)和后勤。邓小平称之为“三套马车”。党委的重要职能是政治领导。第一是保证科研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第二是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和计划,并保证制订出来的规划和计划得到有效执行;第三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研業务领导的职能是具体负责领导科研事业,包括规划和计划的具体执行、人员考核、成果评价、学术交流等方面。后勤领导的职能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后勤保障,让科研人员能够一心一意地开展科研工作。后勤要负责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要保障科研人员的吃穿住用行,还要负责科研人员的设备、仪器、经费、资料等等。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的组织机构设置,也是为实现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最终目标提供组织保障。为了实现这个基本要求,邓小平要求党委不仅要进行政治上的领导,还必须进行后勤上的领导,目的就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尽可能充分的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小平认为:出成果出人才是“衡量一个科学研究机构党委的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此项任务,就意味着科研单位党委领导班子必须改组,科研和后勤领导也必须调整。1977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与高能加速器专家、美籍华人邓昌黎谈话时曾开玩笑地说:“我是一个外行,只能当吹鼓手,帮助他们解决后勤问题。如果后勤方面出了问题,要打我的屁股,如果科学研究搞不出成果,要打他们两位副院长的屁股。这也是岗位责任制。”

可见,邓小平希望通过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来保证所有的科研人员都能够一心一意投身到科研事业中,实现又快又好地出成果出人才。邓小平还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业务领导工作,应当放手让所长、副所长分工去做。不论是党内的还是党外的专家,担负了行政职务,党委就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他们同样也是党和国家的干部,绝不应该见外。”我们党通过科研规划和计划来领导我国的科研事业,科研人员通过自己的科研业务工作将规划和计划转化为现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计划与自由的有机统一,实现计划条件下的自由性和自由条件下的计划性。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够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实现科研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不断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

因此,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是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科学运转的核心机制,具有重要的制度优势。第一,能够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效组织科研人员团结起来开展科研工作,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第二,在党委领导之下科研人员可以在自己的科研业务领域获得最大的自由,有助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尽可能加快科研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产生更多科研成果。第三,党委通过制定规划和计划的方式来领导科研事业,有助于将科研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大科研项目集中攻关。第四,岗位责任制意味着每个岗位都是权责一致,要求科研院所的所有人员必须各司其职,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最终努力完成“出成果出人才”这一基本任务。

三、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必须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围绕着“出成果出人才”这一基本任务,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还必须有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科研人员能够一心一意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社会保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包括广大科研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都被排除在无产阶级队伍之外,政治地位很低。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和王震、邓力群两位同志谈话中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邓小平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要求,就是要为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平反,首先解决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问题。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郑重指出:“从政治立场这个基本方面来看,绝大多数科学技术人员应该说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的。”对少数没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科研人员,“只要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也要团结教育,发挥他们的专长,尊重他们的劳动,关心和热情帮助他们进步”。政治地位问题的解决,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本前提。按照邓小平的要求,首先应该在党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进而在整个社会形成这个良好氛围。

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走到工厂,走到地方,到处都受欢迎,到处都请你们谈战略,谈远景,谈规划。科学技术专家这样广泛地参加经济、社会决策活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科技专家在我们国家里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已经同过去大大不同了。你们的工作做得越好,越有成绩,就会使全国人民越加懂得知识的可贵,推动大家都来尊重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在邓小平看来,科研人员越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就越能够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逐渐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科学技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党和全国人民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科研人员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也在被不断强化。如此良性循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同步快速发展前进。

从根本上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就是要解决好科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科研事业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完全独立展开,必须和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邓小平在分管全国科教工作之初就强调在党内必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进而要求全社会也必须跟进。因为只有这样,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才能真正贯彻执行下去,才能实现科学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

四、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必须能够不断发现、培养和重用年轻科研人才

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科研人员存在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据统计,1955年中国科学院产生的第一届院士的平均年龄为52岁,1957年新增选的平均年龄也为52岁,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就没有再增选。这两届院士到1977年,平均年龄分别增加22岁和20岁,即平均年龄达74岁和72岁。而1980年增选的新科院士的平均年龄也高达63岁。这个平均年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院历次增选院士中平均年龄最高的。1975年邓小平就指出:“一九五七年我去苏联,尤金说,苏联的原子弹,是三个四十岁的年轻人搞出来的。这样的人我们就没有啊?总之,要给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创造条件,关心他们,支持他们,包括一些有怪脾气的人。”1977年10月22日,邓小平会见朝鲜中央通讯社代表团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我国的现状:“现在,我们的科技队伍没有来源,很多科学研究机关没有二十五到三十五岁的人,这个年龄段恰恰是科学研究出成果、思想活跃的时候。”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制必须能够不断发现、培养和重用年轻科研人才,否则中国的科研事业就不可能走向成功。

科研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年轻人。从历史上看,做出重大研究成果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根據学者的研究,“意大利在上升为科学中心前夕,杰出科学家平均年龄在30~45岁之间;英国在成为科学中心的前期,平均年龄在38~45岁之间;法国在赶超阶段平均年龄在43~50岁之间;德国在赶超阶段平均年龄在40~45岁之间;美国科学家在全世界人口老态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平均年龄同样没有超过50岁”。而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之后,我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年龄远远超过这些国家的平均年龄。拥有一支如此高龄的科学家队伍,意味着当时中国的科研人才培养面临严重危机,难以承担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对此高度重视。他在多个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要重视年轻的、有潜力、有前途的科研人员的培养,对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年轻科学家可以越级提拔重用。1979年,邓小平出席中国科学院建院30周年茶话会时指出:“世界科学发展史说明,在科学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往往是中年人和青年人。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只要做出了贡献,符合研究员、教授的标准,哪怕只有三十岁,也要把他们提拔到研究员和教授的岗位上,给予应有的学位和技术职称。”1986年8月20日,邓小平视察天津时得知中山门蝶式立交桥设计者胡习华是一位30岁的中专毕业生,即将破格提拔为工程师,邓小平对此非常认可,特别强调说:“应该,这是谁也不应反对的,这也叫改革。”

邓小平还非常重视科学人才培养的传帮带作用,主张老科学家更应该在发现和培养年轻科研人员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就强调:“世界上有的科学家,把发现和培养新的人才,看作是自己毕生科学工作中的最大成就。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国家现在一些杰出的数学家,也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被老一辈数学家发现和帮助他们成长起来的。尽管有些新人在科学成就上超过了老师,他们老师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邓小平希望年长的科研人员能够积极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等优势,不断地发现和培养一大批年轻的杰出科研人员,并认为这方面的功绩与在科研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一样,都是科研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邓小平说:“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在科学研究上,也往往是青年人赶过老年人,我们的老同志应当高兴地帮助青年人赶上来。”

总之,邓小平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年轻科研人才的发现、培养和重用的问题,这是推动我国科研事业不断发展的人才保障。如果没有一大批年轻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要实现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目标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邓小平要求:“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五、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制度必须能够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

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的要求,科研人员要全心全意地开展科研工作。但是,一些科研人才还要承担一定的业务领导工作和科研行政工作,还要一定程度兼顾政治学习。毕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学和科研院所都面临着重建的问题,科研人员尤其是杰出科学家不得不承担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科研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决策的咨询、教育教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事务,这难免会影响他们的科研工作。现有的研究也已经充分表明,科研人员尤其杰出科学家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科研这一业务工作。这对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此客观情况,邓小平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政治学习,指出:“科学技术人员应当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去。我们说至少必须保证六分之五的时间搞业务,也就是说这是最低的限度,能有更多的时间更好。”“无数的事实说明,只有把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

邓小平构建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就是要为科研人员尽可能地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希望科研人员不要为后勤工作所干扰。这样就能够节约出时间让科研人员全心全意开展业务工作。邓小平强调:“后勤工作很重要,它要为研究工作创造条件,保护和管理好资料、材料、仪器、机器……没有后勤,科研搞不起来。不能叫科研人员还去搞后勤,整天东跑西跑。”对于杰出科学家必须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以领导科研业务工作的,邓小平要求通过配备人员来缓解这一问题,明确提出给杰出科研人员“配党委书记,配后勤人员”,保证杰出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尽可能不被具体的行政事务所干扰。邓小平提出要求:“对科学家一般不要用行政事务干扰他们,要尽量使他们能够集中主要精力去钻研业务,搞好科研工作。”关于科研院所的政治工作问题,邓小平指出:“必须给科研人员以充分的研究时间,政治活动要大大减少”,并且要求“政治学习的内容要精简,特别要反对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是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而是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又不能挤占科研人员的研究时间。因此,邓小平强调:“这是要求我们提高政治工作的水平,改进政治工作的方法,抛弃形式主义的东西。”对科研院所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邓小平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的同时非常注重如何保证科研人员的研究时间。如果科研人员没有基本的时间保障,即使有再多的科研人员也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专长,实际上就是在浪费人才。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强调:“科研工作能不能搞起来,归根到底是领导班子问题。”显然,领导班子要领导好就必须保证科研人员的研究时间,否则就无法真正完成“出成果出人才”这一基本任务。为此邓小平多次强调:“要保证科研时间,使科研工作者能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研上去。”因此,构建有中國特色的科研制度必须实现各方面工作都能够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而各司其职,尽可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党对科研事业的领导方式要进行改革,各项具体工作也必须进行改革,特别是要坚决反对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以保证科研人员的研究时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科研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邓小平当初设定的发展目标已经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邓小平构建的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新时代的科研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新的起点上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仍然必须保证出成果出人才,既注重数量更重质量,深化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仍然必须保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新的起点上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仍然必须不断地发现、培养和重用有潜力的年轻科学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希望广大院士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在新的起点上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仍然必须保证科研人员的研究时间,根据白春礼院士领导的“杰出人才的成长历程”课题组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国科研人员从来都没有超过一半的时间用于研究,可见在这方面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付国英)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邓小平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究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案例研究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