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外教育机构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儿童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2020-06-05谢慧敏
谢慧敏
摘 要: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引儿童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找对方向的指南针,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源。由核心素养导向引出对儿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思考,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情感体验为支撑,通过经典诵读、体验式活动、打造家庭氛围三种措施阐述校外教育机构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校外教育机构;传统文化教育;儿童;核心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现代新人,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长期关怀。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和手段,而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则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中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从“以人为本”出发对教书育人理念提出了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立德树人”。教育作为振兴民族文化,为国家培育未来社会接班人的重要工程,要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 我国的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要求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素养与生存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我国正是根据这一指导原则,确立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正确处理个体与外界关系为基本原则的核心素养体系。
1.1 以“全面发展”为核心
教育的主体首先是人,而人是一个综合体,单一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各种素养共同发展,才能保证人的完整性,才可以说我们的核心素养体系实现了它的价值。同时,在每一个基本点中,即每一个核心素养的达成,又都需要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进步。
1.2 以“立德树人”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深入人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随之而来,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更能感受到我国将要打破“重智轻德”的决心,倡导“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仅有知识却缺少品德就容易误入歧途,而只有品德却缺少知识则难成大事,正如孔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论语·雍也》),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真正成为立足于世界舞台的自信的中国人。
1.3 以正确处理人与外界的关系为基本原则
儿童不仅应具备使自己更好生活的能力,还应具备与外界和谐相处的意识。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这一基本素养就着重强调了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和孝亲敬长等基本品格,在其他素养中也强调个人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素养承继了以“修身明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2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儿童核心素养的优势
传统文化是人心灵深处和知识结构中最具稳定性的基础要素,其对个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影响。通过对我国核心素养概念及要求的梳理,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对儿童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为: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培养君子人格,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念和丰富知识的“圣贤君子”,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统文化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在最好也是最需要进行道德教育的儿童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认真贯彻;传统文化教育重在解决人与外界的关系问题,与自己相处主张学会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与亲人相处强调“孝”和“悌”,与他人相处强调“诚信”和“博爱”,与自然相处强调“天人合一”。
3 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儿童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传统文化对培养儿童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能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与人文滋养,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现阶段,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体验传统文化活动、打造传统文化家庭氛围三个领域。
3.1 诵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提升儿童核心素养
中华文化典籍是中华传统思想理念、道德精神和人性修养的载体,儿童阶段重在啟蒙,以“三百千弟”等启蒙读物为主,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蕴含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崇高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源,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源头活水。所以,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中华文化经典教育为基础。自1994年王财贵在台湾地区尝试“儿童读经”开始,中国传统经典教育经历了从试点到推广再到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诵读文化经典是使传统文化根植于儿童心中,让儿童接受文化熏陶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儿童启蒙阶段,抓住儿童对韵律、图片记忆力强的特点,以动画、故事、吟唱等方式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内容,对于提升文化感染力,培养倾听、表达、阅读能力具有不凡的效果。在儿童基础教育阶段,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诵读《论语》、唐诗宋词等文化经典,在读的同时,适当的讲解传统文化义理,提升儿童的认知水平,既培养了写作、文化鉴赏能力,又培育了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等深层次精神追求。
3.2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儿童核心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包含思想、文字、礼仪、艺术、节日、民俗等诸多方面,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体。针对儿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又要满足儿童心理特征,相对枯燥、晦涩的传统学习模式,开展创新的、系统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发现,其价值主要体现为:通过开笔礼、成人礼等成长礼仪活动,让儿童学礼、识礼,帮助孩子们在人生重要节点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拓印与活字印刷、茶艺、造纸术的等传统体验活动,让儿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自豪感;通过射艺社团课程,把中华射礼文化中“进退周还必中礼”的严谨持礼品格、“发而不中,反求诸已”的自我反省意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的竞争精神融入到儿童学习生活中;通过剪纸、社火脸谱、泥塑兔子王等齐鲁民俗系列课程,让儿童近距离接触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能直观、快乐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从文化遗址、传统经典中感受体验、求知探索,丰富成长时空,提升核心素养。
3.3 打造传统文化家庭氛围提升儿童核心素养
通过向200个家庭分发调查问卷,由儿童、家长分别填写曾经参与的传统文化活动,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项目,期待参加的传统文化活动等问题,发现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家庭的孩子对传统文化兴趣度明显高于认为“无所谓”家庭的孩子,具体差别有:前者孩子的调查问卷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后者孩子的调查问卷部分由家长代写的;前者孩子有明确的爱好、兴趣,后者孩子兴趣点不明晰;前者孩子见闻广博,后者孩子孤陋寡闻。可见,家长的意识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观念和行为。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独特优势。当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就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3]。传统文化教育越早越好,不仅效果好,而且可以避免强行灌输的弊端。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组织亲子读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家长会,利用家校平台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好榜样,为传统文化教育创设精准环境。身教胜于语言,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慢慢渗透到孩子的思想行为中,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筑牢健康成长的基石。
4 小结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道路。当前还需要不断创新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扩大联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形成合力,让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理想蓝图变成和谐教育的现实图景,为开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局面、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岳曲,杜霞.从核心素养看当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价值和实践[J].汕头大学学报,2018(12):1-2.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2):89.
[3] 杨雪松.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