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解诗的联想式教学法
2020-06-05唐文敏
唐文敏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词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杜甫诗歌在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比大且杜甫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成就使得杜甫诗歌教学内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称为“诗史”的杜诗在诗歌形式和思想内涵方面都是集大成,而“诗史”也喻示其反映时空的广度和深度。对中学生来说,杜诗是了解诗歌这种文体的最好范本,是接受审美教育和爱国教育的典型代表。此外,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它的艺术特色可以说囊括意象、句法、章法、结构、情感各个方面,展现了几乎所有的艺术技巧,我们甚至可以将杜诗称之为诗歌里的百科全书。
但是学习诗歌目的功利化、诗词积累不足、诗歌理解空泛以及杜诗教学的机械训练、“知人论世”方法的僵化使用、文本解读的过于理性使杜诗之美削减大半。而学生记诵的篇目仅仅限制在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能够积极主动地将课内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的少之又少。凭借着如此有限的古诗阅读经验和数量积累,是无法鉴赏诗人在韵律、句法、意象、意境等方面的,更谈不上对凝练形象的诗歌有直观感悟。
“以诗解诗”最早源自王夫之的《姜斋诗话》,用意在于通过对不同诗歌文本的比较鉴赏,思考某个意象出现在诗词中的将殊缘由。考虑到诗歌的凝练性,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以诗解诗的联想式教学法辅助学生理解诗歌。
杜甫的一生都致力于“致君尧舜上”,而这在杜甫的一千五百首左右的诗中有整体的反映。所以,要想真正读懂杜甫诗,完全可以以诗解诗,以诗造释诗,以诗印证诗,以诗衬托诗。而除以杜甫诗解读杜甫诗外,我们还可以引用同时期或同主题的其他作者的诗词、戏剧唱词、小说片段或诠释,或通过比较衬托杜甫诗。这种以诗解诗联想式教学法,是以诗人之语塑造诗人语境,并以诗人之心灵感悟诗人之心灵,更易感性传递诗中的生命。
以杜甫七律《秋兴八首》为例,我们可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作比较,王维虽格律工整,但是所写局限于眼前景物,缺乏像杜甫那样博大诚挚的情意和胸怀;与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比较,高适对仗工整,情意贴化但是整首诗缺乏深意,不能像杜诗那样给人以高远的联想;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比较,李白诗虽感发之生命很好,但“青天外”对“白鸯洲”格律破坏了。正是在具体的对比中,《秋兴八首》的思想内活及艺术成就真切、具体地展示给学生。
又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可以从同题材的诗比较赏析入手,与王安石、白居易、欧阳修等的“王昭君题材”系列诗进行比较,如此,变抽象的解说为具体的、直观的分析,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化诗情感的深厚博大及形式技巧的成熟完美。
再如在中学杜诗《登高》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以诗讲诗的方法去分析教学中的意象。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落木“送个形象什么意思?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必修二中《氓》《离骚》中出现“树叶”“落叶”形象的句子,然后通过具体诗句讲解“落木”中蕴含的情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中树叶只是借景抒情的物象,情与景只是表面的相似而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中情景融合,且成为一种固定的形象,表示生命的衰亡。到宋玉的《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落木”与游子思乡、羁旅愁苦联系在一起。发展到唐朝杜甫,“落木”已经有很丰富的内涵:或悲秋,或思乡,或感叹生命短暂等。又如髙二教材中化甫的《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中的意象“风”,可联系此前教材选文中出现过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等。同有“风”意象的诗句,发现“风”一般伴随着某种事倩的发生而出现,“春风”关联温柔绵细,带来一种希望,而秋风萧肃,伴有一种不得志的感慨。而《登高》诗中的秋风是急“风”,更伴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而“老病有孤舟”中“老病”并不是杜甫夸张,在很多首杜甫诗中都有反映。其中杜诗《江畔独步寻花》“行步欹危实怕春”寫自己腿脚不化,《清明二首(其二)》“右臂偏枯半耳聋”写自己右臂不能动,且一个耳朵听不见;《返照》“衰年病肺唯高枕”写晚年自己的肺不好。这些诗都可以印证“老病”。
以诗解诗的联想式教学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杜诗的教学中不能机械讲解诗本身,可以相互印证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刘长卿、白居易这些诗人,同样的题材,看杜甫怎样写,其他诗人又怎样写。有些作品题材相同,但写法各异,只要教师略加分析,学生参与比较研究,我们相信,教师讲起来会有更充实的内容,杜甫诗歌的特点就会讲得更加具体。学生听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单调乏味,而更会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相应的学生的思辩能力也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