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0”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及分析

2020-06-05岳爱菊王亚男吴静莹

成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岳爱菊 王亚男 吴静莹

摘 要:为了了解“00”后这一代新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学院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级、分类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组织了本次测评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和共同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我们对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00”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重新构建的依据。我们测评的组织、出现的问题、测评结果也可作为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

关键词:00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测评

为了解新生入校后的心理状况,使学院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级、分类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评是我院的常规工作,自2018年“00”后学生入校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新的特点。

1 本次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1.1 施测时间

2019年11月1日至12月10日

1.2 施测对象

我院2019级新生(含高职、五年制大专段)共5158人。

1.3 施测采用量表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

1.4 具体流程

此次测评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一组织和协调,各系心理成长辅导站具体施测。安排如下:

11月1日—6日 宣传动员;导入学生信息;对各班心理委员做了专题培训。

11月7日 召开了各系心理成长辅导站站长和2019级学生辅导员会议,安排布置测评的具体事项和要求。

11月11日—20日,学生统一测量,各系心理成长辅导站站长负责安排本系各班学生的施测时间,并将该时间上传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施测过程由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组织指导,心理健康中心巡查各班组织情况。

11月21日—25日,对结果进行统计。

11月26日—12月1日 ,第一轮约谈,筛查出的三级心理问题由辅导员负责,二级和一级心理问题由系心理成长辅导站站长负责。目的是确定学生是否有问题和问题的严重程度,根据约谈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

第一类暂时不需要干预:基本正常,经过一段时间约谈时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或因错填、误填而被筛出但经约谈无显著问题。

第二类建议自愿进行心理咨询:少许困扰,主要为入学适应问题,需要鼓励其寻求心理咨询和训练。

第三类需进一步关注追踪:具有一定心理障碍,致使日常生活、学习受到困扰,自己调整有一定困难,需要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与咨询人员主动予以关注。

第四类需要立即干预:重点反馈,存在危机风险,需要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予以重点关注。

第五类是疑似精神疾病等心理异常的同学,需请监护人立即送医治疗。

12月2日—11日,第二轮约谈,由心理健康中心专职和兼职心理咨询师负责。对第一轮约谈中确定的第三、四及第五类学生进一步约谈确认,每个学生20分钟。

2 测评结果统计分析

本期上传信息共5155人; 已参与5021人,未参与测评:134人; 已完成测评的5016人,至今未完成的139人。其中一级心理问题542人,二级心理问题621人,一二级筛出率23.2%,三级心理问题1157人,无心理问题的2665人,试卷作废31人。经过两轮约谈,实际存在心理问题的有176人,占测评人数的3.5%。

3 心理健康测评学生干预情况统计分析

根据筛查情况,我们对本院4895位学生的有效测量问卷进行了归纳分析,学生总体情况与全国大学生是一致的,但在抑郁、自卑、冲动、强迫、网络成瘾、学校适应、学业和就业困擾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分。通过对筛查出的学生进一步约谈发现,常见的表现为:

抑郁——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的兴趣丧失,无精打采,悲观,甚至有厌世思想产生,个别学生有过自伤行为和自杀念头。

自卑——觉得自己上这个学校很失败,被别人看不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再努力也白搭。

冲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行常常不考虑后果或没有想清楚就行动,有时刚刚做完一件事就开始后悔。

强迫——控制不住地反复去想或做某些事情,顽固地遵守某些规则或习惯,害怕改变。

网络成瘾——手机上网时间过长,已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能控制自己。

学校适应——大多学生反应不适应学院的管理制度,感觉管的太严,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了不应该再被管着了。

学业和就业困扰——觉得自己学历低,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想学习但因为基础差又学不会或学习有困难,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不够好。

约谈中我们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根据其情况分别进行了处理,其中对132人存在少许困扰,主要为入学适应问题和学业、就业等困扰的,建议其进行心理咨询;27人有疑似神经症和一定心理障碍,致使日常生活、学习受到困扰,需系部追踪关注;对14名存在一般危机风险的学生进行了干预;3名经评估危机风险比较严重的,已由系部通知家长要求立即送医院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

4 测评系统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作用

通过对我院2019级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我们掌握了“00”后新生们的心理状况,为辅导员和心理健康中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积极关注、个别辅导、及时跟踪等,还可以着重对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使全体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学院心理问题的分级、分类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依据,能够使工作更有针对性,除个别辅导外,还可以开展一定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知识,有效地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测评结果也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下一步重新构建的依据。

5 本次心理测评存在及发现的问题

5.1 组织周密但仍存在测量不规范现象。为使测评真实有效,能够切实反应学生情况,心理健康中心于测试前召开了专题会议,并对各系心理辅导站站长、2019级辅导员、各班心理委员做了专门培训,统一安排了测量时间,要求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现场指导、监督,测评总体情况是正常的,但仍存在部分学生测验不认真,结果不真实的情况。从统计结果看,未参与、未完成和试卷作废的仍有304人。经过学生访谈发现测量的组织、辅导员是否到场、是否宣读指导语、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等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5.2 由于我院2012年至2018年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本次采用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有所不同,故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但从各因子得分来看,表现出强迫、不自信、冲动、抑郁、网络成瘾的学生明显增多,经过约谈可以确定这几类问题为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0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出生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互联网的普及,让他们获取资讯更加便捷,知识面广、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创造欲强、求新求变,往往不安于现状。呈现出个性化突出,自由意识提升,自我中心明显;深受新媒体影响,孤独感重;竞争意识强烈,精神压力大的特点。学生出现强迫症状的比例逐渐增加,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人际关系中学生普遍以“不自信”、“觉得什么都比不上別人”、“觉得孤单”、“不敢信任同学”等词来形容自己,如何提升学生自信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会自我调节,很容易因学习、情感、人际、前途等问题产生焦虑情绪;冲动会让学生出现一些不计后果的言行,如自伤、伤他等;抑郁除意味着心情低落之外,还表现在对各类事物失去兴趣,感到无助、前途无望,幸福感的下降,严重的抑郁会引起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这都应引起我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借助新媒体不断丰富并有针对性的调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心。

参考文献:

[1] http://xinli.gzedu.com/,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2] 单永花.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与讨论,《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8期196-196,198,共2页.

[3] 苗芸.浅析自媒体对00后高职高专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心理小测试
“有为”也应“有位”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