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感教育入手的语文教学工作分析

2020-06-05肖朝辉

考试周刊 2020年46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摘 要: 语文教学工作应该从情感教育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只有包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而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应当加强情感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为过于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忙于从智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以期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但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中也冒出了“尖子”,语文水平也不能说没有提高,但是学生们普遍对语文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私下里这样认为:所谓语文学习,就纯粹是每天读、背、听、说,简直是索然无味。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加以深刻反思。

那么,语文教学的基本走向到底如何呢?

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事倍功半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语文教育中缺乏情感教育。今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应该从情感教育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情感教学呢?

首先,现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其中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情感教育密切相关。

其次,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感的个体的人,学生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恰当地采用情感教育,一则可以沟通师生的情感,达成共识,达到相互交流的地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从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障碍;二则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东西,学生才能更加乐于接受,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与熏陶;三则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本能,获得对生活对学习的灵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四则是学生自己这种对生活的认识与教师的认识获得某种契合,就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像这种由于自己的独特领悟而获得的东西,比起教师所教的东西要牢固得多,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用。这一切,都应当归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职能。

我们把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文、理、情。“文”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即本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修养、知识等所达到的程度;“理”就是指教育目标,就是要促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有理性的国民。“情”就是教育过程中的情感目标。这是一种激发机制,它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激活学生学习語文的兴趣这一目的。从这里可以发现,“文”实际上属于认识领域,即智力因素,它包括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这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中心,智力是发展因素。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的实施,我们可以进行重点训练。学生在认知领域便会沿着识记——理解——运用——评价这四级不断向前推进。而“情”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情商,属于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个性、行为等具体因素。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组:动机和兴趣属于动力机制,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积极地参加,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入学习过程之中。情感和意志属于激活机制,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积极投入,而且有所领悟和启发,从而领悟到一种美感,受到一种情感的陶冶,使学生以前所积聚的全部体验和感受都活跃起来,重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认识当中,也促使新知识的转化和定位。个性和行为属于形成机制,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体验后,由于个人主体生活经验的不同,参加审美意识评价就有了个人意识。这一点就是许多学生共同受教于一个教师,教师同时传授相同的知识给不同的学生时所产生的一种信息化处理。由于这一信息处理,才使教学中的情感发生了转移。也就是说,相同的知识,生活情感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质。这一变化是沿着感受——共鸣——领悟——个性倾向四级不断向前推进的。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理”这个教育目标。“理”属于认知领域。因为在接受语文教育之前,每个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或者说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能够处理一些简单的语文问题。因此他们在语文教育中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理”又属于情感领域,因为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差异必然引起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感倾向不同。比如有些人学习《孔乙己》是想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方法,了解鲁迅小说的特点;有些人是想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面貌;有些人是想了解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是如何毒害和奴役读书人;有些人则是兼而有之。总之,这因人而异,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充分说明了“理”在情感领域的作用和影响。这是由于“理”这个目标的兼容性,使文、理、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人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图示如下:

从上图可知:语文教育应该包含文、理、情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把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观点不够全面,虽然说开发学生的智能,要比起只重知识而轻能力这样的观念来说,已是很大的进步。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中学语文课如果变成某种工具,过度注重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训练,轻视学生的个性价值,只注重学生的智能发展,忽视感情内化,其语文水平就不可能全面地发展,其语文素养不可能真正提高。

语文是人文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文”“理”和“情”三者是有机结合的。其中“情”在语文教学中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语文是基础课程,除了要培养知识和文化,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就要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情感教育。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我们就要从作品本身中蕴含的情感入手。作品蕴含的情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初级的“本能”。第二,一般的基础情,可分成四种:骨肉情,如舒乙在的《父子情》中反映了父子之间情深似海以及父亲的身教言传、尊重孩子;友谊情,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反映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自己对先生的怀念之情;正义感,如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反映的是追求光明和民主,决心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斗争精神;爱美情,如彭荆风在《驿路梨花》中反映“雷锋精神”在西南边疆的传递。再比如唐诗中语言的凝练之美、意境的空灵之美、音韵的和谐之美。第三,高级的理性情,大致也能分成四种:亲情感,如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对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爱国情,如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反映了深沉、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事业感,如王选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跟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智感,如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乐学”“乐业”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并分析课文时,引導学生情感的生发内化,使学生内在的情感得到升华,领悟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一种现象,那就是忽视基础情,架空理智情。教师要高度重视,充分挖掘在课文中所包含着的基础情,升华理智情。教师还要积极开设情境,加以引导,创造出一个切合中学生天性的教学氛围。

在语文课上进行情感的教学,要注重四个环节,即确情、激情、传情和移情。“确情”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在课文中内在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个过程属于感受层次;“激情”和“传情”是指教师按照教学的构思,去激发学生存在的内在感情,调节、控制教师、学生、课文这三者之间交流融合的过程,其可以分成“共鸣”与“领悟”这两个层次;“移情”则是在此基础上,学生情感的反馈和扩展阶段,这属于学生的个性化倾向得以形成的层次。确情、激情、传情、移情这四个环节的关系是感情的内化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情不断地积累和升华,一步步由初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这样,通过情感教学,潜移默化,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进行情感教学时,我们往往重视文学作品,忽视议论文和说明文。其实,任一体裁的文章往往都包含有情感。比如,没有对古代中国劳动者智慧的赞美,怎能充分说明中国石拱桥建筑结构的特点?没有对人类在自然家园的命运和万物在人类社会中命运的博爱之情,怎能充分领悟《大雁归来》?没有对实验精神的不懈追求,怎能充分领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怎能充分领悟《最苦与最乐》?教师在教授议论文时,文中那种思路清晰,论证严谨的雄辩之美,往往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共鸣。我们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将认知和情感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审美教育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就能避免出现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教学格局。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在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还需要大家去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可以预知,在研究和探索教育规律的同时,对情感教育的进行探索和研究,一定会使我们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发现人的价值,培养适应社会的个性化的人。

作者简介:  肖朝辉,湖南省邵阳市,湖南省洞口县太平中学。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