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型文本翻译过程研究

2020-06-05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解构言语译文

郭 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翻译过程的探索和研究。翻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可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也可从微观层面上探究。鉴于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层面的交际活动,因此对其发生过程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语言本身的考察。而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使得翻译研究在语言学派中更有说服力和科学性。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过程的研究,从过去的直觉经验层面中走出来,转向了一个更为理性和科学的研究模式。本文试图用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翻译过程的复杂性,使得翻译过程更加明晰和具体。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1955年在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上提出来的。随后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62年整理并出版了他的讲稿,命名为《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gswith words)。奥斯汀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说一句话并非仅仅是在表达一个命题,而是在做一件事。[1]12如宣布会议开始或解散一个组织机构等,都是用语言来做事。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不仅仅认为语言本身是一种行为,而且交际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行为。据此,奥斯汀提出了表述性(Constative)和施为性(Performative)话语。前者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后者则指说话的言语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随后,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成了显性(Explicit)施为句(含有施为动词)和隐性(Implicit)施为句(没有施为动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s)、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s)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s)的言语行为理论体系。[2]113概括而言,言内行为是指通过说出一句合格且有意义的句子而实施的行为;言外行为通常指伴随此言语的承诺、警告、让步、否认等言语交际行为;言后行为是指说完某一句话后对听者或受众而产生的效果或影响,即:话语接受者的思想、知识、态度等因这一言语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基于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把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行为所蕴涵的意义相应地称为言内之意、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意。

二、翻译过程研究

对于翻译过程,当代各理论学派在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或多或少地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过程观。由于所依据的理论和研究的切入点不同,各学派所提出的翻译过程模式或对其描述也存在差异。比如英国的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在1975年从阐释学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了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的翻译四大步骤。[3]207而罗杰·贝尔(Roger Bell)则把翻译过程分为了分析和综合两个阶段。但是他所研究的翻译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把握性和操作性无法有效实现。相比之下,英国的纽马克(Newmark)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认为翻译过程分为选择翻译方法、理解表达和修改这三大过程。[4]89-101而奈达(Nida)在其译作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比较复杂而科学的翻译过程四步论:分析、转换、重构和检验,[5]31-36并对每一步进行了详细阐述。但在“转换”这一环节中,并没有说明译者如何使原文本分裂成深层结构,又如何将其转换为目的语文本。

鉴于对以上翻译过程的探究,本文尝试着把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与翻译过程相结合,并把翻译过程分为“原文解构”“语境重构”和“译文重构”三个阶段。具体来说,“原文解构”是对言内行为的解析,发现其言内之意;“语境重构”则是以言内之意为前提,考虑言外之意如何体现在言外行为中,把原作意图作为语境重构的重要对象和因素;在此基础上,展开“译文构建”。换言之,言内和言外之意所导致的言后行为将对读者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都将体现在译文重构这一过程中。

三、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

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所反映的本质意义即言内之意、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意在翻译过程的原文解构,语境重构和译文建构的三个阶段有着巧妙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言内行为所携带的言内之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表层意义,在原文解构时,是对原文进行表面和整体上的认识和判断,并对语言风格,语言措辞等进行初步解构,因此,“理解语篇文本的字面意义就是解读作者背后意图的前提。”[6]83-84接下来则是对原文所产生的语境进行重新构造。语境重构是译者“捕捉并暂时固定源语文本意义的一种方式与过程。”[7]360这可以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考虑:横向层面的语境重构即“重构与意义共生的源语文本创作时的多重语境,进入原作者的世界。”[8]9-10站在原作者的立场去理解原文作者创作时的态度、情感、思想、具体心境以及原作发生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在此背景下,作者意欲通过原作表达主题或意图,其中作者的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显得举足轻重。因为作者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作和译者的基本要义和宗旨,同时这也是言外行为的题中之意。而纵向的语境重构是以译者为中心和出发点,以译者所处的时代和诗学语境因素来构建语境,给予其新的诠释,赋予新的表征形式。但是需要明白“横向的语境重构是一种理想化地构建。”[9]366即使译者在考察作者的时代环境、创作动机、写作风格等方面做的再积极,由于语境涉及的因素很多,无法穷尽,所以横向的语境重构只能近似而不能等同。但是我们可以用纵向的语境重构来弥补这一不足,这样就能在纵向的语境重构中把译者的语境重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充分考虑译作的接受环境,以便为下一步的译文建构做准备。

完成前两个阶段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译文建构。在把握原文表层意思以及横向语境重构时发现作者意图的前提下,寻找原作究竟能给读者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这都需要在译文建构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目的语,使得译文在目的语中带给读者的影响力和原文在源语环境中产生的读者反映趋于相近或吻合,这从本质上也是言后行为的内在要求。综上所述,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模式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1 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过程

四、应用型文本的翻译过程

应用型文本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处理此类文本翻译时,译文构建需时刻秉承原文初心,才能保证译文与原文功能的一致性。以下例子具体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应用型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一)公司简介文本的翻译过程

公司简介是公司的一张名片,承担着公司的产品推广、形象树立、以及文化传播的使命。因此,公司简介的翻译质量显得至关重要。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原文本的言内之意、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意,并与原文解构、语境重构、建构译文相结合,原文本的目的和功能才能有效实现。例如:

原文:始终坚持专业专注,开拓专业化经营模式,锻造“大行工匠”。

译文:The Bank unswervingly delivers specialized services,and pioneers a specialized business model,thus making it a craftsman in large banking.

这句话出现在中国工商银行网站的“公司简介”中,主要想表达该银行的专业从业态度和经营方式,成为行业中的模范与标杆。由于公司或企业的简介属于外宣材料,而外宣材料的翻译最看重的是读者的反应,如果不顾读者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状况而去直译原文,译文的效果有可能事倍功半。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最主要目的就是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注重译文传播的有效性,否则达不到宣传企业的初衷。因此,该例子的译文构建过程中,除了分析言内之意“我们足够专业”外,还应该考虑言外之意“找我们合作或者投资是可靠的,我们是值得信赖的。”因此,原译文中把“专业专注”翻译成“specialized services”有失精准,因为后者是在强调“个性化服务”而不是“专业服务”,这样的译文构建未能准确传达“言内之意”,更谈不上“言外之意”或“言后之意”了。其次,原译文中用了“deliver services”也稍显不妥,未能表达公司主动和热忱的态度,建议译成“offer services”,这样译文读者更能体会到公司的诚意。在译文构建时,“言后之意”的传达也应该巧妙地体现出来,即:希望投资者或者合作者们在看了该行的简介后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去该行洽谈合作事宜。然而译文中把“大行工匠”翻译成了“craftsman in large banking”,这并不能体现出该银行的专业,也未能有效激发合作者的兴趣。因为“craftsman”在英语中是指“手工匠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这个词就不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了,更不能代表专业程度更高,所以在译文构建时,为了能够照顾“言后之意”,达成“前来洽谈或者促成合作”的目的,有必要换成更具“呼吁”功能和效果的词汇,如“expertise”,这样在译文读者看来更具合作或投资的吸引力和行动力。因此建议将译文修改为:

The Bank unswervingly offers professional services,and pioneers a specialized business model,thus making it an expertise in banking field.

(二)旅游宣传文本的翻译过程

旅游宣传材料也是翻译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翻译对象,因其文本本身具有强烈的功能性和明显目的性,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不能远离这两个主题特征,才能实现旅游产品宣传与推广的目的。比如下面一个例子,在其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

原文:这里湛蓝的海水清澈如镜,能见度超过10米,海底珊瑚保存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因此也就成了难得的潜水胜地。

译文:The seawater is crystal clear with visibility as far as 10m.Under the surface are all kinds of coral and colorful tropical fish,making it an ideal destination for divers.[10]159-160

这是亚龙湾旅游地的一段宣传文字,若要翻译成英文,就可以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过程模式来完成。首先,在原文解构时,原文的语言措辞、语体风格、表层意义都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宏观了解和把握。通过分析发现,原文运用了拟人和隐喻化的语言,并使用成语来增加韵律感,亚龙湾的海水和沙滩也就完美地呈现出来。但是鉴于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接下来的语境重构中就需要横向地构建原文创作的语境,把作者的意图即亚龙湾的美景毫无保留地勾画出来。这时原文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如澄澈如镜、色彩缤纷等抒情表达就可省去,以便于为译文创作提供相应的语境。而在译文建构阶段,想要把原文对读者的影响十分完整地展现在译文中,就需要综合考虑作者创作原文的目的和期待读者做出的反应,或给读者带来的感受。例如译文中“湛蓝的海水”并未直译成“Blue seawater”,因为海水本来就是蓝色的,所以用“crystal clear”来翻译就更符合读者阅读习惯。“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因此也就成了难得的潜水胜地”则被译成“all kinds of coral and colorful tropical fish,making it an ideal destination for divers.”其中“难得的”也没有直译,而是换成了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ideal”。这些处理都是为照顾读者反应而做出的改变,使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该旅游地的美景,从而达到宣传的初衷和目的。

(三)公示语文本的翻译过程

实用性较强的公示语英译,对翻译过程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言语行为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譬如在公交车或者大巴车上,司机座位上方都会贴有“请勿与司机攀谈”的标语和警示。如果要将其翻译成英文,则可以借用上述翻译过程分析模式来实现。首先是对原文解构,言内之意非常简单,传达“乘客不能与司机闲聊谈话”的信息。接着,在言内之意的基础上,必须揣测“请勿与司机攀谈”这个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从而重构新的语境。然而不难发现,原文本的言外之意是劝告乘客不要与司机谈话或者避免任何影响司机开车的行为发生。最后在译文重构的过程中,综合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发现其言后之意是希望乘客上车就坐后不要做出分散司机注意力的事情,保障司机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避免因与乘客交谈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在译文重构时,不建议译成“Don’t talk to the driver”“No speaking”或者“No talking”之类的表述。一方面,这些表述比较生硬,容易产生歧义;另一方面,译文的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意也无法正确传递。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No Disturb Please”,这样,在重塑语境的过程中“disturb”一词就充分涵盖了诸多层面,包括与司机攀谈,问路等任何有可能影响司机正常工作的情形,同时又能把言内之意、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意完整而有效地传达出来,达到了公示语的告知、劝导等目的。

(四)说明书文本的翻译过程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说明书的功能之一是给予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以操作说明,如:安装步骤、通知或声明,从而为使用者或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类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本本身应用性强的特点,贯彻原文本的意图,实现译文有效传播的目的。因此,该类型文本的翻译也可以从言内之意、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意的角度,展开具体的翻译过程。例如:

原文:If you fail to present the required ID document before check-in closes,you may not be allowed to sit the test.

译文:如在入场截止前不能提供合格的证件,您将不能参加考试。

这是中国考生参加雅思考试时考试说明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的目的是向学生强调参加考试时携带相关身份证明或证件的重要性。这时,我们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出发,对原文进行分析,不难发现“sit the test”的言内之意虽然是“坐着考试”,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其言外之意却是“参加考试”之意,而非特指站着或坐着的考试方式。因此,其言后之意则是向考生说明不带有效身份证件参加考试的后果是什么,让考生记住“携带身份证件”这件事并付诸行动。在原文解构的基础之上,我们重新构建译文语境时,就不必拘泥于直译的翻译技巧,而可直接译成“参加考试”。这样,译文建构一方面传达了言外之意,另一方面也声明了违反该规定的后果,提醒译文读者即考生在考试当天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参加考试。所以,依靠言语来促成行为发生的目的也就实现了,而且译文的目的也随之达成。

五、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早已有过研究,但是把言语行为理论引入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却是大胆的尝试。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为基础,在原文解构、语境重构和译文建构的过程中分析了言内之意、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意与翻译过程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发现言语行为理论在指导应用型文本的翻译过程研究中时具有独特的说服力和诠释力。但是,本文在例证方面只是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型文本:外宣材料、通知说明和公示语,事实上,用言语来行事还有很多类型,比如广告文本、电影字幕等。这些文本类型都有待验证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而鉴于言语行为理论中以言行事的本性,在对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过程研究时,发现该理论对应用性较强的文本翻译的指导力度更大,这也有助于缓解应用型文本翻译实践时缺乏理论指导的窘境。

猜你喜欢

解构言语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弟子规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弟子规
张爱玲的逆“不及物”叙述以及对群体意识的解构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