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主要节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2020-06-05蔡雪玲
杨 瑚,蔡雪玲
(兰州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与竞争格局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不仅是基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亦是夯实新时代下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能的经济大走廊,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来看,其涉及国内外诸多城市,旨在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其中,国外段的核心地区及重要建设区包括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国内则覆盖西北五省和西南四省,其中甘肃就包含在内。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中国的发展理念向兼顾地区平衡发展转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发展契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随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步伐的加快,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利用本次新发展起点的机遇,及时颁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强调以六大工程为重点促进其共同发展,进一步提升省内节点城市的经济集聚能力,致力实现甘肃省区域内协调发展。此外,甘肃省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自该战略实施以来,秉承积极融入与服务的发展思想为其创造了先天优势,为打造黄金段省份提供必要基础,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基地。但纵使优越的政策支持与独特的地理优势,甘肃省内仍面临着地理、经济、资源及人口等发展因素差异大,综合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省内节点城市如何有效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仍存在较大挑战。
通过研究11个主要节点城市,拟从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四个子系统出发,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节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其次通过聚类分析法将节点城市的发展水平分为四个等级,分析各等级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原因,最终提出与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相关建议。文章的边际贡献可能在于:首次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主要节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丰富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为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一定借鉴;通过研究甘肃省主要节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为甘肃省节点城市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社会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1982年首次公开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名词,并对“增长的持续性”与“均衡发展的合理性与持久性”给出明确定义,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也作为学术界研究城市发展的理论支撑。国内学者高长波、陈新庚等人(2006)选取1990~2002年面板数据,以广东各城市为研究对象,最终认为城市的生态系统承载力与强度越高,其可持续发展的不稳定性越强;[1]而学者梁倩婧,陆汝成(2017)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通过建立研究模型,计算得出东兴市九年的生态足迹相关数据结果,进而分析该城市的生态足迹供需情况;[2]罗昆燕等人(2012)认为现行的国际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缺陷,立足于生态效益与环境的观点,选取了6个指标对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城市如果要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其首要条件是提高资源能值利用率,继而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3]此后,王雷等人(2012)通过分析城市系统相关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作用,最终提出四种不同的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模式,[4]不同于姚平(2008)对城市发展模式的观点;[5]李昊(2017)侧重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模拟低碳经济,其得出的结论是控制住环境中的大气污染才能更进一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6]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部分学者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熵变法出发,定量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学者张卫民(2002)等人从多系统角度进行研究,包含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三个子系统;[7]陈玉娟,查奇芬等人(2006)则在张卫民的研究基础上,加入支撑这一系统,通过构建可持续系数和协调系数,对张卫民等人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阐明,且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8]张妍、杨志峰等人(2005)通过熵变法深入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最终认为城市系统逐渐向健康可持续方向演化,但促进其演化的动因仍需进一步加强。[9]
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大部分学者较为关注城市生态系统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多从能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与低碳经济角度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将人口、社会与经济均纳入研究范围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本文拟通过考虑各方面因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对甘肃省各节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填补一定研究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与科技进步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影响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只有在协调了多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提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和条件,减少多重因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作用;此外,城市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即:社会发展必须与其城市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基于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下,选取兰州等11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差异分析,进而加快实现甘肃省内节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
(一)基本原则
在理论基础与实际情况结合下,准确阐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子系统、层次与要素,基于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指标设置原则,构建甘肃省节点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四点。[10]-[14]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定应立足于规范与合理,既要综合、准确地体现评价对象自身的内在本质,又确保能够突出评价目的。
2.实用性原则。测量指标应具有可观测性与可获得性,所需度量数据具备易统计、易量化等特征,分类方法与统计口径应保持一致性,能够起到真正反映评价对象的作用。
3.全面性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囊括影响评价内容的主要方面,要求能够正确反映并估计被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与实际状况。
4.可行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评价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指标必须具有可度量与可评价性。
除以上所述的基本原则外,国内的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指标设计原则,可简单列举如下:系统性、敏感性、区域性、独立性、政策相关性、针对性、主成分性、简易性、层次性和代表性等,以上原则同样成为设计指标体系时所应考虑的因素。本文将基于此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基于大量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并根据城市这一特殊系统的自身特点建立的,即甘肃省城市发展状况,指标包括四个子系统,其中,将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作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共设十一项三级指标,分别为人口子系统涵盖人口发展、人口结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经济子系统涵盖经济总量、经济构成和经济效益;资源子系统的三级指标有资源条件和资源生存;环境子系统包括环境效应和治理水平四级指标共48项,表1仅列示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城市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标
以上四大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若四大子系统之间能够产生相互促进与协调的关系,且在最小范围与限度内将不利和失调因素加以控制,则整个系统即可实现可持续性和良好的循环发展,反之,如果四大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失调,将会导致整体不良循环发展,即:非可持续性发展。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主要以2017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甘肃省发展年鉴》与甘肃省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为主,选取2016年各节点城市的相关数据,部分数据通过加工计算得到,由于部分数据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不全或缺失等问题,分析前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数据异质性。
(二)实证分析
根据已处理过的2016年度节点城市的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借助SPSS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最终抽取9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为97.057%,其含义为该部分公因子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97.057%,未能解释部分极少,仅为2.943%。为确保解释变量得到更全面的解释,进一步采取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2为部分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其记录了因子载荷的绝对值大小,该绝对值越大,表示提取出的公因子与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越大,所代表的指标变量的解释程度也就越高。
表2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从矩阵中可以看出,上述指标分别以不同程度在九个公因子中体现,表明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广度与深度。可以发现,在公共因子1中载荷较大的指标有:X12、X14、X16、X18、X31、X48,称之为综合因子;公因子2中载荷较大的指标表现为X7、X8、X10、X22四项指标,将其命名为收入支出因子;而公共因子3中具有较大载荷的指标则包含了X13、X20、X36、X29、X44、X45,将其称为资源生产因子;公因子4中具有载荷较大的指标为:X11、X25、X26、X41、X42,将其命名为资源条件因子;X27与X46在公因子5中具有载荷较大,称为治理水平因子;X3与X11则在公因子6上显示载荷相对较大,因此将其命名为人口发展因子;公因子7中则承载了X27这一较大载荷指标,将其命名为经济结构因子;X6在公因子8中表现为较大载荷的指标,将其命名为人口结构因子;公因子9中表现较大载荷的指标为X5和X8两项指标,将其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即:影响甘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上九类。
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定义后,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对各样本城市分别计算各因子得分,以此为基础,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计算权重,最终得出能够代表节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总得分,计算表达式如下: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加权因子综合得分及名次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兰州市的加权因子综合得分为1.439分,为“丝绸之路”甘肃段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其次为嘉峪关、金昌、酒泉和张掖,位于中间的有天水、武威、庆阳和白银,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的为平凉和定西,定西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分为-0.585分,与兰州市发展水平差异颇大。
表3 加权因子综合得分
基于因子分析得出的综合得分,对其进行聚类分析,主要做法是根据系统聚类分析思想,采用组间联接法,由明可夫斯基测量法得到树形聚类谱系图(见图1)。
图1 树形聚类谱系图
依照树形聚类谱系图将甘肃11个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如表4所示。
表4 城市等级划分
通过上述两步骤,甘肃11个节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兰州市的公因子综合得分最高,为1.439,作为第一等级列示。第二等级包含酒泉、金昌、天水、张掖、嘉峪关五个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第三等级覆盖平凉、白银、武威和庆阳四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公因子得分均较低,其中,平凉得分为-0.346,与兰州市相差较大。第四等级仅包含定西市,其公因子综合得分低于其他10个城市,为-0.585分。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
(一)研究结论
通过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共提取9个公共因子,且以其方差百分比为权重,得出甘肃11个节点城市的因子得分与综合加权因子得分,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论为:第一等级城市为兰州市,综合得分最高,为1.439;第二等级城市为嘉峪关、金昌、酒泉、天水和张掖;第三等级城市为庆阳、白银、武威和平凉;第四等级城市为定西,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可见各节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
(二)发展对策
通过不同等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发现各城市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因城施策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在缩小发展水平差异方面尤为重要。
1.第一等级城市的发展对策
兰州市是甘肃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梯度地区。其作为西部地区较为关键的原料工业基地,主要发展产业为化工、石油和冶金,具有绝对优势,是甘肃省的科技、教育、金融中心。因此,应充分发挥上述优势,加快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开拓创新发展渠道,整合相关产业链条,打造其产业优势,致力于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打造并巩固经济带内的关键地位;此外,应充分利用企业与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相关合作机会,加大特色产品与增值产品的开发,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还要增强辐射作用,努力成为富有甘肃特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商业与贸易中心,以及以优质原材料为主的工业基地,[15]充分利用黄河文化优势、新能源资源,建设文化之城与多种能源中心,拓宽经济发展渠道,提高发展质量,进而提升区域经济效益。
2.第二等级城市的发展对策
金昌、酒泉、天水、张掖和嘉峪关是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梯度地区。除天水外,其余四个城市与武威并称为“河西五市”,其作为带动河西地区发展的主要城市,应切实抓住“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和河西走廊经济区的机遇,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并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发展绿色农产品行业。对于张掖市而言,其一在于有效利用旅游资源,优化升级旅游与服务业,通过旅游一方面加强城市文化宣传,一方面可刺激游客在本地的消费,进而带动生活服务业与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二在于发挥农业方面的优势,加快合作步伐,发展以农作物和以甜度较高水果为主的绿洲产业,进一步打造复合型产业。嘉峪关作为甘肃省人口最少的城市,是典型的沙漠化边缘地区,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之城,地广人稀,应大力引进人才,以消费带动经济。酒泉市作为我国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地理条件与嘉峪关相似,该城市的发展应基于所具备的地广人稀、资源丰厚的优势,致力发展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点工业经济区。天水与酒泉恰恰相反,作为省内人口较多城市之一,在农业、商贸、教育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因此应将重心放在商贸物流产业上,研发特色产品,拓宽商贸流通渠道,有效加强经济领域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融合,借助高科技发展推动绿色产品产业化,由低级产品向高级深加工产品拓展,打造地区特有的农产品品牌;作为打开甘肃段向东开放的起点和有效协调东西发展的重要枢纽,明确该城市在经济带中所处的战略地位,起到协同发展的作用。
3.第三等级城市的发展对策
白银、平凉、武威和庆阳四个城市为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梯度地区。该类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兼顾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平凉与庆阳两市作为陇东南部经济区的关键节点城市,在农贸与物流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较其他城市高,且庆阳市在近年来主要以工业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本社会发展资本的支撑。因此,这两市的首要任务是考虑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商贸业,注重陇东文化输出,打造以特色手工艺品及农产品为主的深加工产业。白银位于甘肃中部,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该发展契机的联动辐射作用下,应制定以本市现有优势资源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多产业发展政策,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高新技术,统筹推进循环化工产业。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较河西走廊其他四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而言较低,但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为发展日光温室水果蔬菜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该城市的后续发展战略应是打造绿色有机瓜果,树立特色品牌,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经贸合作,以期促进高质量发展。
4.第四等级城市的发展对策
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的节点城市为定西市,其综合得分为-0.585分,且其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可持续水平的各个方面发展协调性不高。根据定西市的实际情况看,其在农产品种植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与优势,其中马铃薯最为著名,淀粉含量较高。因此,定西市应在保证现有农业基础上,加快引进现代化科技,打造农业物联网与智慧农业,以马铃薯为基础产品,进一步对其深加工形成附加产品,建立以定西马铃薯系列产品为主的特色产业。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