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用专业的爱呵护孩子生命成长
2020-06-04殷飞
殷飞
生命是美好的,又是脆弱的,在无常与脆弱中找到生命的坚强与意义,这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无常,但学会应对,向着希望前行,这是教育需要给每个人增添的人生智慧。
生命教育是一堂大课,每个人一生都在学习如何面对意外和死亡,从而更好地生存和生活。孩子的成长也不例外,家人的离开对孩子的冲击很大。家长和教师要客观看待孩子的成长挑战,既不能过分紧张,给他增添焦虑和恐惧,也不应该无视孩子的生命挑战,让他独自漂泊在生命的长河。
杨艳老师《以爱之名,呵护生命》的教育叙事,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幼儿生命教育行动研究,整个干预过程体现了儿童中心、专业探究、家园合作和同辈互济等先进的教育理念。
儿童中心
儿童每一天的经历都是其生命长河的一部分,每一次经历都在构建他的精神世界。以儿童为中心就是以儿童的经历为中心,以儿童的成长为方向,努力让儿童的生命更阳光、更积极。一名大班的幼儿在上学途中经历了外婆的车祸离世,对她而言,这是生命发展的极大挑战。如果没有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支撑,只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这一发生在园外的事件,不可能出现在那些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园长的工作中,他们充其量也就是尽到抚恤和观察的责任。
从“担心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可以看出园方对只要涉及儿童成长的事,无论园内园外、家事园事, 都拥有“第一时间”的警觉和行动力,体现了所有幼教工作者所应坚守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师德大爱。
专业探究
高尔基说:爱护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如何正确地爱孩子,显然要难得多。杨艳老师对甜甜的整个危机干预充分体现了专业的爱,及其背后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幼儿心理干预的专业性,首先是专业探究。同一经历对不同幼儿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不同,产生的影响效果也不同。当教师接到帮助孩子的任务后,主动向陶老师心理热线寻求帮助,获得专业支持,和一线教师形成了合理干预的路径。这体现了教育者对儿童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敬畏之心。
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准确表达深层次的心理感受,直接的交流与引导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次生伤害”。为此教师运用专业心理绘画测试对幼儿的心理进行探索,并将探索得到的信息与一线教师和家长进行反馈验证,以确保对幼儿心理探索的科学与准确,确保教育给予幼儿的爱是专业的,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给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与帮助。
家园合作
案例中教师对幼儿专业的爱还体现在家园合作的干预方式上,这体现了教师对儿童发展的深刻认知。心理干预,仅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幼儿阶段的重要他人更多指向家人。对幼儿的干预需要有效整合家庭资源,帮助孩子营造系统的心理成长环境。
在本次心理干预中,教师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在理解家长的基础上,从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争取到家长的支持。通過与家长交流,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鼓励家长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退行行为。
通过沟通,教师发现家庭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误区,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如何通过绘本阅读帮助孩子调整认知。难能可贵的是:家园合作的过程,不仅帮助了孩子,也提高了家长对孩子合理引导的能力,还帮助两位年轻的家长获得了心理成长,让他们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获得心理能量,为孩子的持续生长构建了更为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与和谐的家园共育机制。
同辈互济
幼儿园教育是集体教育,如何巧妙地运用集体环境帮助幼儿?如何通过个案促进集体发展?这是集体教育的科学,也是集体教育的艺术。为了不让当事的孩子在群体中感受到压力,避免孩子的遭遇被标签化,幼儿园所采取的“个案课程化”措施值得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学习。
杨艳老师借助绘本《天堂的问候》,组织同班幼儿学习、讨论,引导幼儿提升对生命、对死亡的整体认识水平,为个别幼儿的成长提供环境文化支持,同时也为集体中潜在的可能危机进行引导与干预。
生命没有最佳路径的导航,但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美好生命的专业领航人,与家长合作带领孩子乘风破浪、奔向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