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地去感受,是教育者必须走的路
2020-06-04秦艳琼
秦艳琼
植树节那天,有老师在《保育与教育》幼师俱乐部的微信群里分享了在家种菜的图片,大家纷纷跟着“晒”植物,开展了一场颇具特色的“云植树”活动。
这些照片让我想起小时候种蒜苗的经历。每年春天,妈妈会找来一个平时盛菜的瓷盘,里面放些泥土,浇点水让土变软,然后把剥好的蒜头一粒粒“屁股朝下”插进去。我总是兴致盎然地期待着,尤其在一开始的那两天,每天都要去窗台边看上十几遍。当然也会殷勤地浇水,或者忧心忡忡地在晚上把盘子抱离窗台——北方的春夜气温依然很低,也许会把它们冻坏。就在我的殷勤慢慢被其他趣事或烦恼冲淡时,惊喜出现了:蒜头顶端隐约冒出绿色的小芽,然后破“皮”、长高。蒜苗长得特别快,明明前一天晚上还只有大拇指那么长,一觉醒来就跟食指一般高了。最快的时候,一晚上就能窜一拃长。吃面时,妈妈剪几条蒜苗下来,切得碎碎的,拌到里面特别香。
如果说小小的孩童尚且没办法体会“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那么这种直观的对生命力的感知,是刹那的惊叹,更是永恒的柔软。于是,我也兴致勃勃地挖土、买蒜头,晚上带着三岁的女儿种蒜苗。一段时间里,女儿重复着我三十多年前的期待和殷勤、欣喜与惊叹。
身为母亲和儿童教育相关从业者,我常常被问到,也常常会反思,什么是教育?就像童年种蒜苗的经历,妈妈没有说什么,蒜苗没有说什么,太阳和水也没有说什么,但这就是教育。而对于教育者来说,这种亲身的“被教育体验”对我们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大得多。试想一下,当老师有了种植的经验,经历过播种、浇水、松土、间苗等,有过每天都要去看几遍的期待,某个早晨或黃昏突然看到嫩芽的欣喜,忧心是不是水多了、温度低了的忐忑,眼看着一株植物从脆弱到粗壮、再到收获的满足,以及整个过程中不断遇到的问题和四处求教得来的解决方案,还有时不时想要拍照、画画甚至作诗的冲动……那么他带领下的种植活动,不再是参考书里的教学流程:种植——记录——分享——总结。他能理解孩子们的期待和疑惑,知道何时要一起等待、何时可以去寻找答案。他也能明白孩子内心萌发的情感悸动,允许他们大叫、歌唱、舞蹈。他知道孩子总有一天会像他那样,理解四时之序,明白生长带来的感动。这样的种植活动才是真实的、真诚的,才是带孩子去“发现自然”,而不是“教”他们关于自然的知识。
切实地感受的意义同样体现在戏剧教育中。一次跟王添强老师聊教师培训,我们的结论是:在戏剧中打开自己,享受戏剧、从戏剧中获益,才是教师走进戏剧之门的钥匙。如果只是出于“完成任务”式的学习,或者单纯地把戏剧当作一个工具而没有真正投入其中,那他的教育戏剧实践之路将会非常痛苦。
然而,就教师培训来说,我们总会不小心走入一个误区:不知不觉间,把教师当作执行工具——在“好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好的课程模式”和“好的教学策略”完成“好的教育”。我们对教师的要求,往往集中于“术”的部分,而忽略了教师自身的经验、感受和领悟。
发现这一点后,我们试着慢慢改变,比如今年的“绘本赏析”栏目,刻意避免以往“只想着孩子”的指导策略类解读,更想把老师当作一个欣赏绘本的人,而不是一个要“教孩子”的人。希望这微小的改变,能化作窗外柔和的春风,吹过之处皆是你我心田上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