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诗素养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2020-06-04蒋慧杰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儿童诗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教学者将更多考量的目光聚焦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诗教学亦聚焦于此。依据学生的能级,教师可以通过“诵、赏、创”三大要素构建童诗素养课堂,以培养并夯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诗;核心素养;阅读实践

【作者简介】蒋慧杰,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校本课程及校本研修、基础教育德育研究,慧心灵杰工作室负责人。

童诗重视节奏和韵律,内容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浅显易懂且生动活泼,非常适合儿童进行念唱、赏读和仿写等阅读实践。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不少文质兼美的童诗,以其生动的语言、流畅的韵律、丰富的联想、优美的意境深受儿童喜爱,对陶冶学生情操、丰富积累与运用、增长见识、优化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教学者将更多考量的目光聚焦于核心素养的落实,童诗教学亦应如此。教师可以依据儿童的能级,将内涵与形式丰富的“诵、赏、创”三大要素融入其中,从而培养并夯实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依据能级,构建童诗素养课堂

年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存在不同的能力层级(下文简称能级)。“童诗素养课堂”特指遵循儿童诗的教学规律,依据学生的能级将语文核心素养分解并落实于教学中的课堂。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见图1),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能级将之进行合理、适当的分解,将童诗教学的三大要素融入课堂教学中。童诗教学的三大要素分别为“诵”“赏”“创”(见图2),即让学生在诵读(或背诵)中培养审美情趣、积累语言;在赏析中唤醒言语天性,培养言语思维能力;在创新中激活言语表达的欲望,于迁移运用中传承民族文化。

参照语文核心素养框架,笔者将童诗教学的三大要素融入童诗教学这片沃土,构建了下面依据学生能级开垦的“学习梯田”——童诗素养课堂(见表1)。

根据表1可知,童诗素养课堂需要教师依据“课标”准确把握不同学年段童诗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根据这些诗文的特点,灵活运用多元的实践操作样式进行“诵—赏—创”的指导。

二、挖掘资源,拓展阅读舞台

统编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常态教学体系,因此童诗教学也应该根据类型、主题、写作要求、素养培养等侧重点进行拓展阅讀,建立“1+X”的阅读组群。

1.以作者进行拓展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的佳作。其诗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既轻快又活泼,比喻形象优美而具有认知功能,非常适合低学龄学生积累生字和认知日常事物。故而教师可以将叶老的其他童诗,如《风》《几种树》《十五月儿圆》等作汇集成群,以此拓展诵读。

2.以情感进行拓展

童年的记忆应当是无忧无虑,快乐而美好的。《怎么都快乐》展示了孩童无论在何种情况都要追求快乐、自由嬉戏的天性。教师可以将《快乐的童年》《我想》《记忆中的童年》等诗组成诗群,让学生在熟读后联系身边的生活,借助小节的结构和表达形式,在交流分享中说说自己课余生活中的乐事、趣事。

3.以背景进行拓展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以雷锋亲切和善的形象,向学生传达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整体感知诗文大意后,笔者选取了“雷锋其人其事”和“我们身边的雷锋”两个方面的材料供学生扩展阅读,并向学生推荐《雷锋的故事》一书,帮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之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

4.以写作方法进行拓展

儿童诗为低学龄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的写作方法极为相似,善用比喻,寥寥数语就把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描绘了孩童特有的顽皮、可爱,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具象思维。让学生借助这组诗进行仿说、仿写,不仅可以提高想象和审美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5.以素养进行拓展

诗是精炼的艺术。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以科学常识为主题的童诗既具有科普功能,同时也具有艺术的美感,两者并不会冲突。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以选择《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祖先的摇篮》等诗歌为阅读组群,既可以拓宽学生科学知识的覆盖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在理解中想象,在举一反三中积累并形成言语思维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言,拓展阅读是巩固、深化和延伸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建立童诗素养课堂时,应好好运用这把促进童诗转化为言语能力的“利器”,为学生学好母语奠基。

三、以“三要素”为径,建立素养课堂

诗歌教育是关乎语文综合素养的教育。童诗素养课堂的建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让学生学会欣赏童诗的童趣、童真,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同时,为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教师需要根据不同诗文的类型进行“诵—赏—创”的多元实践。

(一)“诵”——韵律识记的审美

朱熹认为,凡读书,须字字响亮,而且要多诵多读,以达到久远不忘的效果。因此,童诗教学中须让学生做足“读”与“诵”的功夫。“读”:有如说话一般,但比说话更讲究声音的抑扬顿挫,以及情感的美化、深化。“诵”:在读的基础上,把关键字词或句子的声音加重、抬高、拉长。

童诗素养课堂中的童诗教学,首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为下一步仔细体味、赏析诗歌做好准备。具体操作如下。

1.借助内心视像,外显情感共鸣

童诗的内容与儿童视野贴近,所以在指导时应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通过想象诗歌画面为内心视像的构建奠定基础。如诵读《彩色的梦》诗句“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请小鸟留下歌声。小屋的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又大——又红!”一段时,让学生回忆生活经历,把自己与小伙伴拉着手快乐地做游戏的体验融入语气中,通过想象把“苹果般的太阳”变成脑中的画面——“内心视像”,由此获得诗歌的意旨。学生通过描摹苹果的手势、快乐的眼神和表情、拉手的姿态来让自己的内心视像外显进而传递给听众,让听者如临其境,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原作的审美境界。

2.借助画面想象,整合语言内涵

为了能让儿童更容易接受,童诗描写的内容一般比较具体,也比较有画面感。因此,在理解童诗内容的基础上,以“整合画面内涵”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童诗教学的重点。如《四季》中,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描绘了鲜明的季节画面。其中的形容词“尖尖”“圆圆”和“弯弯”读之语气要舒缓,但要适当加强重音及叠字的轻声,使之具有强调画面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整合诗句的语言技巧和内涵,进而提高诵读水平。

3.挖掘音乐性,变读为唱

儿童诗因其韵律和节奏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学龄越小的学生,其阅读的童诗韵脚越整齐。例如,一年级学生阅读的《影子》用“ang”一韵到底;《比尾巴》以“an”“ang”押韵,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读之如唱。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先找出韵脚,根据内容划分音步,再确定朗读的重音。诵读时注意将韵脚稍微拖长,力求读出与内容相应的顿挫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若能引导学生将之配合头、手、脚的协调动作,以多种方式进行表演式诵读,如拍手读、摆头踏脚读、多人互拍手读、尾句循环读、男女生和读等,就能使学生在诵读时沉醉于童诗的音乐美中,品味作品的内在美。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词的音乐家”。

(二)“赏”——言情共生的思维

童诗虽然浅显易懂,但对小学生而言还是应在赏析上耗费一些时间,在正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句。

1.在与同伴对话中赏析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与他人交流合作是学生自主提高的有效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提供学生思维碰撞的平台。如教授《雪地里的小画家》时,笔者在保证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讨论“画”竹叶、“画”月牙以及“画”枫叶的动物各有哪些。接着,学生选择一个诗文内容以外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模仿原诗某个小节的结构进行仿写,再给自己的小诗配以图画,与同伴交流。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自主练笔,最终理解诗文内容,提升言语能力。

2.在与教师对话中赏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对话过程,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教学《比尾巴》时采用了“问答式”的对话诵读方式,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诵读时,问与答的角色可以互换,然后配之以其他动物尾巴的画面,师生通过相同的诗句格式互问互答。这一问答过程融表演、想象、识记、言语训练于一体,让学生在课堂问答中训练语言能力,在游戏中感受学习的愉悦、对话的尊重、成长的幸福。

3.在与文本对话中赏析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心聆听,从诗歌整体去把握、从意象去感悟,培养学生从文本中领略诗歌的韵味。如《繁星》中的诗句“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就是诗人拷问灵魂的低吟,叩问了诗人也叩问着读者的内心。在反复吟诵品析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体会诗文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韵律,还要在赏析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其中传递的情感。

(三)“创”——言语与表达的逻辑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的工具性指“运用”这一特性。童诗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即对学生的悟读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逻辑进行综合训练。

1.入图成诗,补图创写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童诗基本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些直接揭示了诗歌内容,有些为学生的拓展实践留下了许多补白、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借图引导学生进行创写。如《怎么都快乐》写了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可以做哪些快乐的事,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凭借插图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挂钩,再借助经验想象假如是七八个人在一起、全班师生在一起、与家族成员在一起会有哪些快乐。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识字量有限,但借助绘画同样可以帮助他们张开想象和表达的翅膀,描述生活中的快乐。而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篇”“点”自选,仿中创写

儿童天生具有模仿才能,由仿写到创写是培养和提升低学龄学生诗化言语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童诗仿写与创写可从“点”中仿创或从“篇”中仿创。

“點”仿创,也就是仿写片段,选取童诗的某个小节进行局部模仿。局部模仿,主要模仿原诗的句式、小节构成、前后照应、抒情联想等。在仿创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写作特征且具有教学价值的精彩片段。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诗,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其他每个小节结构相似。可以要求学生仿写开头、结尾,也可以仿写其中某个小节或某些过渡句,降低学生写作难度。

“篇”仿创,就是全篇模仿创作。《青蛙写诗》篇幅短小,句式简单但活泼有趣,如“小蝌蚪游过来说:‘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就非常生动,很适合学生全篇仿写。可以要求学生按原诗结构,将原诗的小蝌蚪、水泡、一串水珠换成豆芽、音符等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改动原文词句,展开联想进行创写或续写,培养学生的言语和表达思维。

3.移花接木,重组创写

“移花接木”是指将范例中的某些句子进行重组创写。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都是围绕“秋天”这一主题编排的“同类项”。其中既有古诗中的秋景,也有儿童视野下的秋雨、秋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取诗行,依照自己平日观察的秋天进行诗行的“合并”和“拆解”。如将《秋天的雨》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里的文句借助《听听,秋的声音》的诗句结构,进行“结构变式”。学生在句式重组的基础上创写出如下诗行:

秋天的雨

听听,

秋的声音——

雨婆婆眨眨眼睛,

“滴答”,

是和夏天道别的歌韵。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看呐,

秋姑娘已出行探访——

梧桐树挥挥手掌,

“唰唰”,“唰唰”,

在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的地毯……

通过重组创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

4.联系生活,拓展创写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皆语文,现实即是诗意人生,缺少的只是发现诗歌的眼睛。《绿》和《白桦》两首童诗写的是生活中的树,笔者在教授学生写作方法后开展了“我眼中的树”主题探究:学生收集与树有关的素材,自发了解不同的树的特点,联系课文的“绿”和“树”思考“树都是绿的吗?”“为什么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绿?”“你知道哪些树冠、树叶的形状?”等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观察身边的树木,联系实际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创写。这样既能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又能使其诗性表达得到提升,培养了语言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学生通过拓展创写了下面的作品:

四季的树

春天的树,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

夏天的树,是蝉儿们唱歌的练功房

秋天的树,是水果们休息的摇篮

冬天的树,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四季的树

春,槐树在枝头扬起了它细长的“睫毛”

夏,榕树在烈日下撑起了巨大的“绿伞”

秋,梧桐在空中挥动着它金黄的“巴掌”

冬,松柏在雪地里依然挺着尖尖的“塔房”

综上所述,充分地研究学生,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出层级是童诗素养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童诗教学中,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童诗学习的兴奋点、言语逻辑的生发点、言语生命的拔节点、言语精神的成长点。教师可以从“诵、赏、创”三大元素出发,将多元的阅读教学运用其中,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阅读感悟、积累与运用童诗创作技巧、优化言语思维、提升赏析与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为学生的童诗学习助力。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儿童诗核心素养
教案《创作儿童诗》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章鱼
夜晚的天空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