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路径分析

2020-06-04陈遥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陈遥

摘 要: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之下,后发城市如何立足自身实际提升城市能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江苏泰州为例,对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能级提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应着眼于宜居城市的定位,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提升城市的影响力。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城市;能级提升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3-0122-02

长三角一体化是党中央在城市发展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规模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泰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27个中心城市之一,找准站位,立足优势,提升城市能级势在必行。城市能级,是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竞争能力的综合衡量指标,包含了经济竞争力、创新能力、开放程度和服务能力等多个维度。推动城市能级的提升,说到底就是强化城市集聚辐射作用,就是要提升城市的服务支撑能力。

一、泰州城市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泰州市地处江苏中部,组建时间较短,中心城市发展基础薄弱。经过前几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形成了“一体两翼”“一城四区”的空间格局,目前建成区面积121.8平方公里。2018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3.57万人,其中市区163.49万人,占全市域的35.27%,2019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732.2亿元(泰州市统计局)。近些年,通过城市功能、品质、特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城建惠民”为抓手,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城市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第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5—2018年,实施了两轮城建新提升两年行动计划,投资资金合计1 580亿元,完成了一条高架快速路、第一条隧道等的建设。随着永定路、站前路、东环高架北延三条快速路的全线贯通,一个快速、流畅的方形快速外环线成形,立体快速交通格局即将形成。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围绕“城市双修”,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更新升级。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的“五面”改造,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网全覆盖工程和黑臭水体整治计划。

第二,城市载体不断健全。建市以来,泰州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规划展示馆等社会文化事业项目相继建成运营。城市商圈不断拓展,以金鹰、茂业和万达三大商圈为主体,南部新城的万象城和天虹等商业综合体也在建设中,并逐渐成熟。围绕功能配套和城市新型载体建设,目前体育公园、“城市客厅”、金融广场等185 个城建项目也在持续推动中。

第三,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坚持以“绣花”功夫进行城市管理和服务,修订《泰州市城市治理办法》《泰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等相关制度,不断健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开展了“三违整治”“靓城风暴”等一批特色项目,打造了“城市港湾”这一特色载体,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泰州中心城市能级提升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泰州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化。但是与周边城市相比,泰州作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尚未充分彰显,互联互通还没有完全到位,基础设施欠账还比较多,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城市配套设施不完善,城市品质和功能有待提高。一是城市载体分散。泰州城区与泰兴、兴化、靖江之间组团效应并未形成,各区域间联系不足,城市载体分散,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竞争,无法形成合力,实现高能级的发展。全市范围内缺乏高能级的公共服务中心,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级医疗服务设施、高等级休闲娱乐空间不足。二是交通区位优势发挥不足。高铁短板明显,过江通道数量少,直接制约了“跨江融合”发展。对内市域路网不够完善,中心城区与各市区之间快速通道少。

第二,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城市发展软环境有待提高。一是基本公共服務供给不足。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列全省第11位,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客运发展水平不高,公交配置率不足,2018年万人拥有公交车数13.6标台,全省排名倒数第二。二是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泰州由于成立时间短,城市建设和管理同步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和服务的现象。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中16项反映人民生活高质量的指标,有9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人力资源要素不足,城市集聚力有待加强。一是人口红利减弱。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在全省排第10位,与上年相比人口总量减少1.62万。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人口结构老化严重并存,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7.46万人,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超过人口老龄化标准11.51个百分点。二是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在优势的战略资源。整体而言,泰州城市吸引力不足,留人困难。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周边各个城市对于技术、人才、产业招商等各种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苏锡常城市群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放大。

三、提升泰州中心城市能级的基本路径

心城市能级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立足泰州长三角绿色宜居的城市定位,着力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以高能级的城市服务能力推动中心城市能级的提升,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

(一)优化城市功能和载体,持续推进“品质泰州”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功能载体,是城市能级提升的“硬”基础,要持续推进“品质泰州”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人居环境和形象品质。

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好2022年省运会契机,依托“城建惠民”等项目,科学规划实施一批城建项目,补短板、促提升、创特色,提升城建能级。推动城建标准化工作,可考虑出台泰州市城市建设标准化细则,按照建设现代化滨江城市的要求,对城市建设的工作机制、建设标准进行统一规划,提高城市品质。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实现产业和城市升级的关键要素。要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超前布局。

2.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加快区域一体化步伐,要加快推进“三高融合”、海姜融合,构建“三泰一体”大城市空间形态,做大中心区城市体量。按照“做精做优主城区,做大做强新城区,做特做美姜堰区”的要求,形成差异化互补型发展模式。完善城市功能配套,集中资源吸引一批对未来有撬动力、对全局有带动力的大项目,锻造城市功能核、打造城市新引擎。加快南部新城建设,引进和建设一批大型超市、专业市场,增强商贸服务功能。要着眼于金融服务区功能布局,发挥其对商贸、金融、信息等集聚作用,打造苏中地区金融发展高地。深入实施惠民工程,加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停车场建设、街头游园和公园绿地建设,加大惠民便民项目推进力度。

3.打造立体化交通网络。全面打开对外交通,抓紧推进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动常泰过江通道。建设“面向长三角、接轨沪宁杭”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为跨江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打造全域快速交通路网。提高市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快推进东环快速路北延段、站前路和永定路西段快速路建设工程,积极规划泰州和靖江、兴化两地快速路建设,构建“三泰一体化”快速路网。发挥水运交通优势。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和内河航道资源,继续加快泰州港口资源整合,推动融合发展。以集装箱运输为抓手,大力拓展航线资源,重点发展泰州港高港港区集装箱江海联运业务。

(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人民对生活的美好需要

高能级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能力,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所在,也是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必然要求。

1.推动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要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原则,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分层分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分管责任与职能划分,制定财政事权的基本标准,理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体制。同时,推动标准信息公开共享,建立实施监测,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2.优化公共服务配置和供给。首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立足当前泰州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所在,解决人民反映最强烈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问题。加大优秀医疗资源和重点人才引进,建立与南京、上海等城市优秀医疗资源的常态化共享机制。切实提升整体医疗水平,真正成为“健康名城”。其次,探索养老的泰州样本。立足泰州城市老龄化突出的问题,要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养老新机制,推动养生养老产业发展,实现与大健康产业的交汇发展。最后,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建立社会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机制,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路径,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上下功夫。要以泰州“泰有”系列品牌为基础,强化党建引领,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运作和优化中,打造多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推动标准化体系建立,积极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对城市管理工作涉及的具体范围、职责、流程和标准作出系统规定,梳理市政设施运行维护、数字化管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道桥养护等工作标准,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借助《智慧泰州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化、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优势,对城市治理、经济运行、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等数据进行采集,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效率。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现代服务业是强化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提升城市产业发展能级的战略选择。

1.拉长主导产业产业链。要打好医药产业这张王牌,积极推动产业集群效应,配套建设医、养、食、游产业,打造大健康地标产业。打响“健康名城、祥泰之州”这一城市品牌,建设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综合性配套功能区。

2.探索建立“科创飞地”。围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等创新资源,要認真把握,善加利用,大力推进。依托沪宁杭合科创优势,加强与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战略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圈”,做好平台载体建设。

3.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用好用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实现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融合发展。要加快修缮利用涵东、城中、渔行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老通扬运河(古盐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文化特质,建筑文化特色街区。深入挖掘胡瑗、郑板桥、梅兰芳、里下河文学现象和泰州学派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海军诞生地、黄桥战役历史等红色文化资源,提高泰州在全国的文化辨识度。

4.打造特色生态品牌。泰州要注重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形成一批集养老、观光、康疗、高品质农产品等富有泰州特色的示范点。按照“做美做特姜堰区”的要求,做好溱湖等特色田园项目的打造。结合泰州牧院的相关专业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拉长泰州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条,实现宜养宜游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城市圈中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圣地。

(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人才环境和政策环境的营造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是实现要素集聚的重要路径。要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为城市发展赋能升级。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加快对接长三角统一的“一网通办”,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改革审批方式,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和流程,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发挥后发城市优势,着力围绕做优营商环境,按照一车式督查、一揽子共享、一站式服务、一体化管理,“四个一”工作机制,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创业更加便捷。

2.完善人才引进和服务机制。人才要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利用上海和南京高校和国际人才资源优势,实施更加开放的引进政策。用好人才“三张券“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住房、租房、教育、医疗、娱乐等配套服务,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大环境,解除人才和企业的后顾之忧,聚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  孙茹茹,等.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加快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8,(12).

[2]  张京祥,等.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1,(8).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党校干部教育职能研究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盐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市城市候机楼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长三角一体化:省界毗邻基层政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商务发展情况比较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新阶段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思路研究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