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预期与在校行为选择研究

2020-06-04王悦静刘怡嘉毕欣然陆佩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

王悦静 刘怡嘉 毕欣然 陆佩钰

[提要] 基于南京市各高校调查大学生未来社会预期及在校行为选择进行分析,研究其内在关系,并提出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机制,对大学生社会预期进行有效管理,对大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合理干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预期;干预机制

基金项目:南京审计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1287073Y)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13日

一、项目研究背景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习近平在北大座谈会上提到,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他指出,新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当代青年一代是与新时代同行的一代,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在肩上。寄语青年人忠于祖国不负时代,勉励青年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放飞青春梦想。然而,大学生的在校行为选择与其未来毕业后的社会预期密切相关,因而我们要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明确的社会预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就有必要充分了解当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预期,以及对在校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通过积极的社会预期管理和在校行为干预正确引导大学生毕业后社会预期及在校行为。幸福是靠人们奋斗出来的,落实到大学生身上便是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需求定位,通过需求层次定位个人社会预期,明确其个人的需求对其社会预期以及在校行为的影响。

为此,我们根据社会预期管理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对大学生社会预期与在校行为选择及有效干预机制展开研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求层次不同,其对未来的社会预期则不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西方学者对于社会预期的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并用于指导实践。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德在《民意与公众》中提出社会是各个个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成为以民意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潮和群众性的冲动,暗含社会预期的萌芽。其后,美、日、法等国为监测经济运行情况建立经济层面的预期指标。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宾逊等进行社会预期心理研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史蒂芬·戈德史密斯在《社会创新的力量:美国社会管理创新启示录》中提出量化预期收益的观点。

(二)国内。国内对于社会预期管理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最初从心理预期角度进行研究,之后在经济领域开展,包括介绍理性预期理论及影响以及不同环境下需要采取不同的预期管理。21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网络安全、医疗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引导社会开始预期管理。申海波在研究资本市场中的预期问题中提出了预期行为的目的是预期利益,但依旧站在经济角度分析预期。阎耀军(1997)在预警研究中界定了社会预警的概念,提出的相关理论,超前进行预防,提出了社会预警的相关对策。张世清(2016)认为,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对促成中国社会预期实现有重要的作用。社会预期在小的方面体现在个人对未来的需求层次的追求对自己的社会期望的影响,再通过社会预期影响个人行为的发生,在大的方面体现在社会治理的规划。社会预期是新时代的需求、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前,社会预期管理理论主要应用在对社会问题及社会成年人的社会预期管理,尚未有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措施。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可塑性比较强,较早的社会预期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塑造大学生更积极的在校行为以及引导其明确个人的需求层次以及未来社会预期。当前大学生在校非预期行为,还存在非理性网购、享乐型产品购买、隐形逃课、暴力伤害行为等不良在校行为。由此可见,大学生有很多行为亟待进行干预,为此我们将社会预期管理理论与大学生在校行为干预结合起来

从社会大角度来说,在目前的社会问题中,对社会准确定位,进行社会预期管理尤为重要,对于社会管理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经济、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都需要社会预期来进行正确的决策和管理。

对于大学生而言,对于个人的需求层次的追求对未来的预期产生影响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在校行为,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对自我需求层次的认知和评估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顶梁柱、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正确树立并认识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不仅仅具有教育意义,更具有社会意义。

三、大学生社会预期与在校行为数据调查分析

本课题小组在2019年8月至10月之间开展了问卷调研,通过网络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对研究范围南京地区的高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样本量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说服力与证明性。对问卷的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及分析,通过数据了解实际情况,同时通过资料查询相关历史数据,对比出问题并进行探究。

调查数据显示,有近1/3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几乎不去图书馆,也有超过1/3的學生一周会去2~3次及以上图书馆。从课下学习的时间来看,一周学习8h以上的同学占了1/3,其余的分布在一周3h以下、4~5h、7~8h之中,差距并没有很大。这与去图书馆的频率也较为吻合。虽然仅从去图书馆的频率并不能就此断定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安排,但是这也可以从一定方面反映出一个现象,就是有规划的人有预期的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要做什么以后要做什么,并且会为之做出努力,而没有为以后做过打算与规划的只是得过且过。这从一个方面也能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会预期会影响他目前的行为选择。

从完成学校作业的态度来看,54%左右的同学是觉得有必要求高分,而46%的同学则认为只需要完成就行,这样看来,在对待作业的态度方面,有近一半的同学的态度其实并不端正。作业本身是用来检测近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而如果仅是抱着只要完成却不求高质量完成的态度,那作业本身也就起不到它应有的功效,也就没有存在意义了。

有大概3/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剩下20%左右的认为在大学期间最应该获取知识,由此看来,極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明白与了解大学最应该做的还是应该以获取知识以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主。但是,他们选择的行为还是有与之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在逃课方面,有64%的同学都有逃课的行为,逃课的原因主要有安排不合理、讲课枯燥乏味及自制能力差等。但是即使上课内容乏味、安排不合理等,也不应该成为任何人逃课的理由。大学生在学校主要还是应该获取知识,增强学习能力,逃课这一行为从理论上来说确实不该发生。再者就是,在大学无人管理的情况下,自我管理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提高自制力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应该是个人必须重视的。从逃课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专业课逃课,而都会选择逃掉一些大家口中的“水课”,比如老师不点名、考试容易过等一些选修课或是思政课。但是何为“水课”、为什么会出现“水课”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如果因为一门课的老师管理相对宽松,亦或是你觉得这门课不重要,你便选择逃掉这节课,那或许未免太得不偿失。每门课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真正有学习能力的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课上都会有所收获。在“激励你为未来奋斗的主要原因”这一方面,近60%的学生选择了“实现个人价值”,剩下小部分人觉得是养活自己、家人和为社会发展等原因。可以看出,几乎大家都知道奋斗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不过,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而为之做出的努力的多少,还有待观察和讨论。

根据统计数据,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大学生对自己专业持有较好的市场观望态度,认为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求职过程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自身所学专业在求职的过程中会不占优势,这部分同学的社会预期相对于看好自己专业的同学可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校行为表现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部分同学对于这方面可能会通过更好的在校行为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也会有部分同学可能会采取消极的在校行为而无所事事。在相关历史研究中通过对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率、毕业半年后月平均收入等数据的对比中发现,大学生存在的情况是:

1、就业率专业差异很大。比如,2014年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护理学,达到了97%;最低的是法学为88.7%。而最近3年的数据变动不大。

2、就业地域和单位的选择发生变化。就业地域和单位性质选择由国企及一线城市向民营企业及二三线城市转移。而其中民营企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

对于未来目标的确立,大部分学生是基于自身的发展,为了父母的期望次之,在校大学生极大多数对于毕业之后的去向为考研,而不是直接步入社会工作,考研成为本科生毕业之后的主要选择之一,并且对于期望月薪的水平都是较高的,对于未来目标的确定都是基于自身的生活保障。

对于今后就业的方向,多数人选择进入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学校级科研所,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从数据可看出,高校毕业生更加偏向于在一线发达城市寻找工作,这也较符合趋势,大学生作为最具有青春活力的一个群体,都希望能寻求未来更好的生活,同时一线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大,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上升趋势。

对于今后的就业及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平时的在校行为选择看出差异,社会预期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会选择为了向预期水平靠近进行实习和就业指导课程等各种额外活动,只有少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安排规划。

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统计数据中看出,通过外部信息引导的影响因素占比是最大的,其次是家庭观念的影响,最后是学校的引导因素,三者的影响程度基本一致,学校的引导的占比并不占少数,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更多的具有引导性的课程或活动来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预期水平的提升,从而选择良好的在校行为。

从相关数据的比较中,清晰地反映出大学生社会预期水平及影响因素,然而在大学期间内,针对以后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大家并没有过度的关注和忧虑,对于以后的发展有着较为乐观的态度,整体上值得令人关心重视其未来的发展。学校和社会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从而加强其培养自身的能力,大学生即将与社会接轨,而持有的想法还大多保持着天真无虑的状态,忧患意识不强,对未来的顾虑也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可见大学生对于社会预期的水平总体而言相较而言还是较高的,信息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社会预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生社会预期及在校行为的选择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对应的干预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方向。

四、大学生社会预期与在校行为影响机制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预期与在校行为的内在影响机制,取社会预期等级为因变量Y,取去图书馆的频率、作业的时间、对作业的态度、是否翘过课分别为X1、X2、X3和X4,用SPSS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可得:

Y=0.122X1+0.562X2+0.727X3-1.44X4+0.926

由表1可见,大学生的社会预期与翘课、学习时间和学习态度之间影响显著。不同的需求层次会影响大学生行为朝着不同方向发展,期望最后实现自我价值的同学在大学期间会积极行动,课上努力学习,课后学习多方面知识,积极参加素拓活动,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长远的发展做出打算。相反,社会期望水平较低的同学可能会出现状态低迷、偶尔逃课现象,在校常常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对未来缺乏长远考虑,满足于考试及格最后顺利毕业即可。(表1)

大学生的在校行为选择与其未来毕业后的社会预期密切相关,因而我们要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明确的社会预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明确其个人的需求对其社会预期以及在校行为的影响并加以利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五、针对大学生社会预期的有效管理方案

各高校可定期开展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讲座,邀请各行各业杰出人才主讲,在社会和校园中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

对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大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与课后作业的跟进,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适当约束。

定期开展心理讲座以及线上线下的心理辅导,通过大学生社会预期管理对各类学生社会问题从心理上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大学生的不良在校行为问题就可以消除在萌芽状态。因此,进行社会预期管理就显得很必要。通过对其进行社会预期管理,将化解不良的校园风气,解决大学生错误的社会预期导向问题,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

开展创业创新训练及相关比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兴趣导向,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和社会预期水平。社会预期管理是创新的表现,社会预期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前途。社会预期趋好,特别是形成了良好的主导性和社会预期,则社会预期是有效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江世银.社会预期管理论[M].中国社科出版社,2017.

[2]于桐月,崔忠洲.90后大学生的年龄焦虑:媒体构建与社会预期的分析与解读[J].青年探索,2020.1.

[3]沈丹.学生学习倦怠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及干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3.10.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