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研究

2020-06-04韩秀枝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人工智能影响

韩秀枝

[提要] 为应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从《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定位为中国制造与发展的重点方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各种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本文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为例,按照《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豫政办[2018]85号)要求,系统分析这些影响、现状及问题,创新地提出系列应对措施,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同时,这在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稳定社会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就业质量

本文为2019年度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B201910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16日

一、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缩写为“AI”,人工智能是时代发展的科学进步,是指使用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力劳动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包括硬件设备的开发,如“机器人”、“智能穿戴”、“物联网传感设备”等;又包括软件的开发,如“机器语言”、“机器人指令”、“机器人视觉”等。

我国著名学者李开复博士通过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十年左右,将会有一半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设备代替,会对人们的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通过实证分析断言:世界已经进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期,预计10年左右,全球将有8亿人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这将会对世界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世界的经济产生不定性的影响。美国著名的就业及人工研究专家Michael Chui、James Manyika、Mehdi Miremadi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得出:目前美国的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劳动的几率为45%,随着人工智能的分析设备发展,5年后美国的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劳动的几率为58%;这个数据将会对美国的企业产生低成本、高效率、高利润,也会对美国的就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

特别是2019年10月14日至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率队,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农工党中央组成联合调研组,就“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开展的专题调研,精确地得出:“人工智能广泛渗透应用、给各行各业赋能已成大势所趋。我国人工智能总体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方阵,在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创新创业日益活跃,在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物流、智能交通和智慧环保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联合调研组通过在京听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并与有关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座谈;而后赴江苏、广东两省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昆山、南京、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地的人工智能研发制造和应用企业、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了解实际情况,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建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在广度、速度、深度等方面可能超过以往各种技术创新。各行各业,尤其是政府、科研部门更要要认真研究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深入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的影响,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相促进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何维在调研总结报告中强调:“在劳动就业领域,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加快制度创新。推进就业政策升级,积极顺应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人力资源升级,增加优质劳动力供给;推进服务保障升级,降低负面冲击影响;推进监测预警升级,把握好发展方向。在防范风险中改善民生,推动技术进步与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协同发展。面向人工智能时代,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关键是有充分的人才支撑,教育必须主动变革。”

经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近十年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发现目前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二是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三是人工智能對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四是近十年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特点具有可归纳性,特点一:研究方向多样,涉及了人工智能、就业教育的很多方面;特点二:涉及学科广泛,如计算机、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科技哲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特点三:研究方法多样,如文献法、比较研究法、实例研究、访问问卷法等。

二、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研究的必要性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人才结构的变革。由于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自2014年至2016 年,我国就业人员由77,253万人增加到77,6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2,790万人下降至21,49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由23,099万人减少至 22,350万人,第三产业人员由31,364万人增加至33,757万人,对应的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也呈现相同趋势,第一产业由29.5%降至27.7%,第二产业由 29.9%下降至28.8%,第三产业由40.6%上升至43.5%。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第三产业就业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极大影响。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019年11月2日,周小川在“2019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国际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对就业产生重大冲击,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会进一步加重收入的两极分化,高端人才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强,一般人的就业会更多被机器所取代,即便一般人寻找出新的比较优势,但可能不是收入很高的工作,这样就会造成收入分配的扩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其软件、硬件的发展日益成熟和完善,用人单位就会对比使用人工智能和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如果在一个岗位上使用人工智能的成本较低,甚至几倍、几十倍的低于高校毕业大学生的成本,用人单位就会倾向采用人工智能,这就会使本来就业形势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更难,甚至是“雪上加霜”。同时,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人工智能的应用也需要大量人工智能人才的支撑。所以,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研究及对策分析,是非常必要,迫在眉睫的。

三、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主要调查与研究对象,发现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替代效应”。当高校毕业生和人工智能设备在基本相同的技术工种及工位上的熟练程度对比,如果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技能熟练程度远远低于人工智能设备,为了提高产品生产及服务效率,企业就会考虑采用人工智能设备替代高校毕业生。二是“成本效应”。当高校毕业生和人工智能设备在基本相同的熟练程度,就会对比高校毕业生和人工智能设备的使用成本,如果高校毕业生的使用成本远远高于人工智能设备,为了提高企业利润率,企业就会考虑采用人工智能设备替代高校毕业生,最小化“成本效应”,达到最大利润。三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问题。当企业及用人组织倾向人工智能,就会使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不平衡,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供应小于需求,造成就业难度系数增大,进而影响本区域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安全稳定。四是人工智能“抢饭碗”的思想。根据教育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2019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将会达到834万人。有些高校就担心人工智能“抢饭碗”,不愿意、不敢正视人工智能,甚至阻碍人工智能企业来学校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四、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影响

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主要调查与研究对象,发现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被人工智能设备代替,就要积极运作自身的专业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有了核心竞争力(特有的、专业的、创新的、无法模仿的能力),才能不被人工智能设备代替。二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毕业生一旦毕业后不继续学习,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人工智能设备所超越,甚至被代替。三是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造就效应”。随着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在郑州、洛阳、许昌等地市“造就”了新的“密切性岗位”,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智能相关联的就业水平,缓解了就业压力。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卢宇指出“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求职者就业方式不断创新,从固守传统行业到选择多元化就业,各类新兴就业形式成为稳就业的重要力量,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相关的新职业成为人才争夺的焦点。”2019年,河南区域大学生就业薪酬及就业质量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所“造就”的新兴岗位薪酬较高、就业较为稳定、就业人员较为满意。四是人工智能生产及研发企业对高端、高质量毕业生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就会使从事人工智能的企业扩大生产和研发规模,需要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图1)

预计到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相关产业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从事相关产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00万人,将有30%的高校毕业生工资薪酬在20,000元/月左右,就业稳定率在85%以上。《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也提出,力争经过3~5年努力,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国内外骨干企业在河南省展开产业和应用普遍布局,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生态系统基本形成,新一代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慧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引进培育3~5家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3~5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在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强调:支持河南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合作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建立人才实训基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精准度;设立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战略问题研究和重大决策咨询;河南省全面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高校人才的培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人工智能将取代传统行业26%的岗位,但同时创造服务业38%新就业機遇。”

五、人工智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人工智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主要调查与研究对象,发现人工智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机遇在于:

一是“大环境”是积极的。人工智能对全球的就业和经济贡献率日益增强。普华永道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每年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6万亿美元;人工智能产业劳动力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二是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需要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大。截至2018年底,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数量超过190万人,全球共有367所拥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学校,其中美国有168所,加拿大、中国、印度、英国居第二梯队。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 China AI Development Report),截至2017年底,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人工智能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约1.82万人,仅次于美国的约2.9万人;这类人才需求还将增大。

三是新兴就业岗位的增加。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造就效应”。随着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在郑州、洛阳、许昌等地市“造就”了新的“密切性岗位”、“新兴岗位”、“复合型岗位”。

四是高薪就业、高端就业、高质量就业、满意就业的岗位日益增多。随着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就会使从事人工智能的企业扩大生产和研发规模,需要大量的专业型、稳定的高校毕业生。

五是河南省教育厅的重视力度非常之大。按照“供需对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省教育厅积极成立了河南省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人工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广泛深入加强校企之间、企业之间、校校之间、行业协会之间交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增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着力构建全国人工智能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服务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人工智能产业国家战略能力提升。

(二)人工智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挑战。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主要调查与研究对象,发现人工智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挑战在于:

一是专业相关性。随着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支撑本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二是岗位替代性。如果高校毕业生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就会被相关的人工智能设备过替代。

三是适应性。高校毕业生是否能适应企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能否毕业后继续学习,跟上人工智能的时代步伐、掌握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时代技能。

六、人工智能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对措施

据相关资料,2018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57.3万人,截至2019年9月1日,47.27万毕业生实现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2.5%,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2019年高校毕业生将突破61万人,就业任务艰巨。本文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主要调查与研究对象,研究人工智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应对措施及路径。(图2)

(一)从思想上重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各个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这次革命的到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就是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重视此次革命。王培安指出:“以往的技术进步,主要触及的是体力劳动,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技术进步,还将广泛触及与认知和交往相关的工作,因而确实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大可不必谈人工智能就色变或拒绝接受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思想上足够重视,才能集中各种学科来形成本校的特色、本校的核心竞争力。河南省政府强调——利用3年的时间,打造河南区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这再次强调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二)从人工智能需求量大的专业上培养能高质量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高薪就业、高端就业、高质量就业、满意就业是高校及高校毕业生所期望的。随着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就会使从事人工智能的企业扩大生产和研发规模,需要大量的专业型、稳定的高校毕业生,这种“黄金”岗位也将会增多。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专业优势,分析人工智能需求量大的专业,根据这些专业的要求来培养专业型、相关型的第一专业人才、第二专业选修人才,进一步提升本校毕业的高质量就业水平。同时,这也要求河南区域的高校要积极研究新时代下的河南区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点。

(三)根据时代要求,培养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被人工智能设备代替,就要积极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有了核心竞争力(特有的、专业的、创新的、无法模仿的能力),才能不被人工智能设备代替。因此,各个高校要根据时代要求、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学生适应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综合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监控、学生测评、教师考评中加入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元素。各高校要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高地,积极输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四)根据时代要求,培养高校毕业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各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毕业生一旦毕业后不继续学习,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人工智能设备所超越,甚至被代替,不能适应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各个就业岗位会瞬间变化,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的交互性、新兴学科等会日益发生;这就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极强的继续学习能力、自我进修提升能力。

(五)有效解决人工智能下就业失利的高校毕业生,使其再就业。面向人工智能时代,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关键是有充分的人才支撑,教育必须主动变革,各高校不仅能够支撑一次性就业,也要有效解决人工智能下就业失利的高校毕业生,使其再就业。各高校集中各种学科来形成本校的特色、本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本校在人工智能的新时代的核心优势来免费帮助就业失利的高校毕业生,提高其人工智能相关技能和思维,使其再就业。

(六)积极研判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健全失业预警机制。新时代背景下,要求高校积极研判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健全失业预警机制。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形势也在持续上涨。各个高校要积极建立适应智能时代经济社会特点的就业评估、统计、监测制度,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实时分析等技术手段,研判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情况;对大规模应用智能机器的重点地区、行业、企业,加强岗位变化监测,健全失业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案和政策储备;积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尹弘.2020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R].河南省人民政府,2020.

[2]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豫疫情防指[2020]13号)[Z].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2020.

[3]河南省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豫政办[2018]85号)[Z].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

[4]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豫政[2016]12号)[Z].河南省人民政府,2020.

[5]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2020年工作要点(教办[2020]55号)[Z].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2020.

[6]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2号)[Z].教育部,2020.

[7]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Z].国务院,2019.

[8]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R].国务院,2017.

[9]顾硕.人工智能引领智能制造[J].自動化博览,2017(9).

[10]李艾琳,何景熙.共享经济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变革——以华为HRBP为案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2).

[11]刘允华,沈明,王丽娜.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J].青年与社会,2018(34).

[12]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创新创业、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等方面的论述[J].中国培训,2018(4).

[13]李修全.多维度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5).

[14]王君,张于喆,张义博,洪群联.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对策与建议[J].产业发展,2017(8).

[15]郭英楠,殷宗迪.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分析[J].经验交流,2018(7).

[16]蔡自兴.中国人工智能40年[J].科技导报,2016(34).

[17]王君,张于喆,张义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

[18]何玉长.人工智能、智能经济与智能劳动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0).

[1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人工智能影响
人工智能与就业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