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同步协调化方法探析
2020-06-04孙会
【摘要】 書法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书法教育要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书法熏陶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和书法素养,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得力举措。
【关键词】 语文教学;书法教育;同步协调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文质兼美的学科,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书法教育,书法一直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西周时期,已实行“书”教,包括识字与写字两方面的教学。先秦时期,启蒙教学中有了书法教育。现阶段,我国也重视书法教育,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要进行书法练习。通过书法教育,一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二要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三要培养学生浓厚的传统文化兴趣,以书法为媒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通过有机地展示书法文化,提高学生们的艺术审美与文化品位,以提升语文素养。然而,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口号下,许多学校强调减负,轻视学生的传统艺术教育,有的学校甚至从未开过书法及其相关课程,也没有组建学生书法社团。本文基于目前语文教育现状,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书法教育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思想上重视书法教育,书法教育是培养学生技艺所需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学侧重于应试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其他一些技艺的培养。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书法教育是小学教师的事,中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书法教育不能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如此一来,必然导致学生书写规范意识不强,潦草现象严重。而实际上,即使从现实功利的角度来看,加强书法教育尤其是规范书写也是学生考试、升学必备的一种能力和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写出漂亮的字太重要了,赏心悦目的字迹总是让人叹服,进而心生好感。因此可以加强语文课堂练习书写、课后作业书写和其他课程作业书面等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更多的书写实践活动。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语文教师要对日常作业有明确书写要求,将练字与应用结合,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在平时测验中,要有意识地留出3-5分的书写分,即使在大考中并没有书写分,但语文老师心知肚明,因为书写分实际暗含在作文里。作文的分数占语文分数的大头,在很大程度上,作文是拉开语文分数的关键,作文阅卷工作一向是苦差事,何况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繁重任务,这样使得阅卷老师们练就出一门快速阅卷法——“文面直观感觉法”。“文面”就是作文的外部形式,包括卷面和书写,是一个人写作基本功最直观的体现,正是“文面”的这种直观感觉往往决定了阅卷老师给作文定的初步分数。当然,作文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技法,但首先映入老师眼帘的是应试者的卷面、字体。这就好比在你的对面来了一个女孩,你首先关注的是她长得是否漂亮,衣着打扮是否得体。有学生会说,虽然我外表不养眼,但我内心美呀,只要细看我的文章就能发现。但是抱歉,在高速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不可能斟字酌句、细细品味每篇文章。最好的方法则是,你让阅卷老师“始于美貌,陷于才华”,做到“秀外慧中”。“文面”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了,综合分数自然就上去了;反之,字迹差,让阅卷老师看得眼花缭乱,徒添厌烦之情,则直接影响作文分数。“字体规范,格式正确,字迹工整,卷面清洁”是语文学科考试在作文评分细则中的具体规定。简而言之,书写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课堂上强化书法教学,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对学生备考十分重要。
二、在同步化实践中通过书法教育培养更全面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四项核心要素。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继续推动学生语言机制建构、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熏陶与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重视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世界上其他文化的精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在一定程度上,书法教育有助于培养这四个核心要素,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唯一长期传承、广泛书写、值得品味与研究的文字,通过书写汉字使我们体会到曲线之美,感受到点画之美、字形之美、墨色之美和气韵之美,从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汉字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章法组织,笔画的粗细、长短、大小、轻重、虚实,以及其间产生的节奏美、抽象美。不仅如此,通过书法的笔画,可以感受到书写者的情绪,比如在隶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波磔”,即汉字右下角的末笔重捺,给人一种毅然决然的感觉,好像在倾诉什么,为何要如此运笔呢?日本大学者藤之晃先生认为:“(在中国古代)是为了夸耀,夸耀汉字本身所具有的权威,因为只有在皇帝发布命令行使权力时,这些刀笔吏才得以作为代言人使用文字。所以,他们在书写文字时,心里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和自豪,这种特有的重捺就跃然纸上了。”即使在当下,我们在书写时也能充分体会到这种艺术的感情,从而感受到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着浓厚的语文色彩。
实践证明,好的书法作品能让欣赏对象产生美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进入作者生活的时代甚至他本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均有助于语文教学。例如,我们在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幅“天下第一行书”时,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但在我们的教学中,恰恰相反,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文”上,而忽视了它的“字”。《兰亭集序》共324个字,每个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在教学时,应推动“文”与“字”结合,通过对文字的书写,能让学生感受到王羲之本人的精神境界,正如吴楚材、吴调侯先生所说:“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教授东晋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时,可以同步欣赏宋代苏轼据此内容书写的行书《归去来兮辞》;教授苏轼名篇《前赤壁赋》时,可以同步欣赏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据此内容书写的行书《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教授唐代王勃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时,可以同步欣赏明代文征明据此内容书写的行书《滕王阁序》。我们在安排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同步化的篇目中,关注的不仅仅是篇目关系的简单对应,更要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与书法作品本体的审美感知,来建构作者、书者、读者这三者之间超越时空的心灵暗合与艺术对话!这样就能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体悟语文魅力,持之以恒地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讲究审美,讲究陶冶情操,而书法与之结合,这种同步化的实践过程正好能实现这方面的目标。汉字笔画设计巧妙,字形变化多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今天,用美妙的书法抄一句名言,写一副对联,书一首唐诗,誊一篇古文,不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吗?
三、以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同步协调化来提升人生境界、培养终身学习的语文观
在《说苑》中记载了“师旷劝学”的故事,晋平公虽已七十,但仍想继续学习以提高执政水平。他担心自己年纪太大,便请教乐师师旷。师旷告诉他,人生的少年、壮年、老年三阶段,分别如同旭日东升、烈日当空、蜡烛之光。即使年纪再大,仍应秉烛而学。师旷的这三个比喻包含着蓬勃之力,尤其所倡导的“秉烛而学”、终身学习的精神具有永恒的意义。故而,学习需要终身学习的意志,学习书法艺术正是提倡终身学习的途径之一,而且不同年龄阶段对字的理解感受不一样,写出来的字也不一样。生命不息,书写不止。而且,书法界自古就有好的传统,即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学习书法,不能仅仅满足于追求表面的艺术,而更应借此提升素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与精神,即“借乎艺而达乎道”。纵看历史,许多书法名家不但书艺超凡,而且人格拔萃。譬如,王羲之品性高洁,颜真卿刚直忠烈,沈周虚怀大度,郑板桥关心百姓等,这些艺坛人物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艺术与精神是构建中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上,通过这些,引导、培养终身学习的语文观,从而提升其人生境界。同时,品赏书法家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文化思想,可实现同学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感。碑帖、铭文都是学习书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奇诗美文结合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书法,可以使學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书法的世界,学习她的精妙、感知她的魅力、体悟她的多元、赞叹她的浩瀚,从而进行语文的终身学习,使其终身受益。
结 语
由上可见,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是水乳交融的,通过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同步协调化,让学生感受书法独特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我国的语言和文字,感悟其间的博大精深,提升道德修养,提高人生境界,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语文观。由此看来,书法教育实在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技艺之一,在新时代,让我们高举起书法教育的旗帜吧!
参考文献:
[1]藤之晃.汉字的文化史·卷五[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孙振坤.古墨生香,写意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思考与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2014(2).
[4]顾建德,蒋文群.论书法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8).
基金项目:本文为孙会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中学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的同步协调化研究》(立项号:CDDB1819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会,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