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2020-06-04许富翔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行宫热河八旗

许富翔

清朝于热河建立行宫(即后来的“避暑山庄”)作为处理边疆事务中心,鉴于当地特殊地位,于雍正二年(1724)设立八旗驻防。该驻防不仅仅守护热河行宫、外八庙,还需管理木兰围场,管辖绿营、驿站,处理当地蒙、民事务。欲了解清朝对热河行宫与外八庙的经营、当地民族与文化多元性、热河区域发展变化等诸问题,热河驻防八旗是不可忽视之环节。虽学界已有相关研究,但多偏重热河驻防八旗营制及其分布,故该驻防有重新研究之必要①彭嘉桢:《清代热河地区之巡幸活动与区域发展关系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版;王晓辉:《清代热河地区行政管理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版;秦兆祥:《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版;翁道乐:《清代在漠南蒙古的军事驻防体系》,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版。。本文拟以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立热河行宫后至嘉庆十五年(1810)热河副都统改设为都统为时间断限,论述热河驻防八旗之沿革及其职务,并观察热河驻防在当地扮演何种角色。

一、热河驻防八旗设立背景与营制沿革

清朝在热河设立八旗驻防,与战略有绝对关系。当地“北界兴安大岭,锤峰东歭,广仁西控,形式之雄,甲于紫塞”,[1]593其位置“北压蒙古,右引回回,左通辽沈,南制天下”。[2]319彭嘉桢认为,热河位处漠南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三大势力中心,加上准噶尔势力崛起与俄罗斯势力东进,在此设立热河行宫可就近处理北方边疆事务,因此康熙、乾隆、嘉庆诸位皇帝不仅利用北巡避暑、怀柔边疆民族,并在热河行宫处理政务。同时热河位于军队培育战马牧场中心位置,因此也有巩固战略物资目的。[3]23-35随着清朝在南方统治逐渐稳固,其经营重心转向北方,热河的政治、军事地位更加凸显,故热河驻防的设立反映出这样的现象。[4]37-39

但清朝在热河设立驻防也有舒缓京旗人口过多的目的。雍正元年(1723)六月,雍正皇帝决定采取董象纬的建议于热河、喀喇和屯、桦榆沟等三处驻兵,择无产业者移驻边外以解决其生计问题。他命令满洲蒙古都统等于马甲内择其无产业,挑选情愿前去者疑驻,并席北(锡伯)、乌拉齐、新满洲内熟谙农务者派往。其俸饷米石,俱照京城例支给。所住房屋,派部院堂官1 员,查明彼处官房拨给。[5]322-323

过去研究热河驻防多以雍正二年(1724)为起点,但是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立热河行宫到热河驻防设立期间,除了热河总管所管辖内务府三旗汉军官兵外,热河行宫是否有以军事防御性质为主的八旗兵驻守于此?驻防设立后,热河八旗及其衙署在当地的分布如何?此为本段欲讨论的问题。

1.康熙时期驻扎热河之火器营

清朝官方记载热河驻防八旗设立于雍正二年(1724),但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立热河行宫到设立热河驻防八旗这段时间应不可能不在当地派驻八旗。其实,早在热河行宫建立后不久,即有人提议在当地设立驻防。康熙五十年(1711)正月,固山贝子都统苏努建议“热河地方紧要,除现发驻防二千骁骑之外,每旗派护军各一百名发徃驻防”。各官员也认为“热河地方系皇上避暑之处,关系甚重,俱照苏努等所题准行”。但康熙皇帝认为自己北巡即有兵员沿途守护,护军亦无出屯外省之例;且护军已逐渐裁汰,可以不用派遣。康熙皇帝以密云县内务府鹰户因粮食不足囤田变成农夫,反而丧失骑射尚武精神为例,担心八旗派驻热河后亦是如此。且派兵驻防亦需携家带眷,一经安插,不易更动,而且需令人耕田,待数年后收获有成再行安插。这不仅丧失驻防原意,反徒增困扰,故否决这项提议。[6]10475-10479

但这不代表康熙时期没有八旗兵在此驻守,民国年间所出版的《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就记载了康熙皇帝在巡幸各处时均有鸟枪兵1 000名护卫跟随,名为“火器营”,承德境内河东五火神庙就是当时火器营所设立。雍正二年(1724),清廷将热河1 000名鸟枪兵撤回,补派京兵800 名永远驻防热河。[7]219-226文中记载康熙皇帝巡幸至热河有火器营鸟枪兵1 000 名跟随,在其他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噶尔丹败遁后,圣祖仁皇帝北巡曾下谕“拨三旗亲随护军三十人、八旗前锋四百人、火器营护军千人,每旗带马上炮三位”“火器营护军千人,分为两营”,由此可看出康熙皇帝北巡的确有火器营护军作为随员。[8]512可视为佐证材料。笔者认为诚如胡家钰所言:“志称雍正二年始设驻防兵,然岂有不设一兵之理?”[7]263、267因热河行宫在康熙后期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应不可能不派驻八旗在此驻守,且文中五火神庙在《承德府志》中亦有明确记载,故作者所言并非不可能,而这也是其他志书所无记载,可见在热河驻防八旗设立之前,热河行宫应有八旗兵派驻在此,但他们非永久驻防性质,皇帝回銮也一同返回京师,故不见于官书与档案。

2.雍正至嘉庆时期热河驻防营制变化

雍正皇帝即位后虽未至热河巡幸,但没有因此忽视热河的重要地位,于雍正二年(1724)设立热河驻防。热河驻防初建时,设总管1员率领满洲兵800 名,400 名驻防热河,200 名驻防喀拉河屯(今承德市双峦区),蒙古兵200名驻防桦榆沟(今称化育沟,即现今滦平县)。

乾隆三年(1738),裁总管、副总管,增设副都统,在满文档案中大多称为“热河副都统”(满文že ho i meiren i janggin),或是“避暑山庄副都统”(满文halahūn be jailara gurung ni meiren i janggin)。副都统以下增置协领6员,佐领4员,防御20员,骁骑校4员,兵1 200名。此时协领以下共官66员,兵2 000名(1 400名驻防热河,400名驻防喀喇河屯,200 名驻防桦榆沟)。乾隆三十三年(1768),将热河驻防炮甲40 名、匠役60 名,改为养育兵100名。乾隆三十五年(1770),裁佐领5员,以协领兼佐领事,后又裁蒙古协领1员。乾隆五十一年(1786)增马甲100名,乾隆五十四年(1789)增前锋校10 员,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增马甲100名,热河驻防营制至此固定。[9]755-756

表1 乾隆时期热河驻防营制一览表

从表1 可看出,热河驻防因属畿辅驻防体系,最高长官为都统,不设将军,兵丁民族成分是以满洲为主,蒙古为辅。由于热河行宫是皇帝居住处理政务之地,因此由最亲近八旗满洲驻守于此不难想见。另外热河属于多满、蒙、汉交错分布之地,派驻八旗蒙古驻防于此亦方便处理。

二、热河驻防衙署分布

热河驻防衙署分布与直省驻防不同。据侯仁之考证,承德的发展起源于一个小居民点──热河上营,最初这里不过几十户人家,但热河行宫的兴建却促使承德这个城市兴起。[10]371-375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皇帝作诗提到“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可见康熙后期的承德已成为口外都会。[11]384诚如侯仁之所言,承德是为热河行宫服务的城市,并无规划设计。[10]394加上当地满、蒙、汉民族交错分布,并不像直省八旗驻防旗、民人口那样悬殊,故不需设立驻防城以实施“旗、民分治”。

这样的背景造成热河驻防衙署分布与直省驻防有很大不同,它不像直省驻防必须在城内圈地或是在旧城城外建立“驻防城”,然后安置八旗兵丁及其家眷居住。关于热河驻防八旗分布,在官书上未见记载。根据后人考证,正黄旗营房在北郊狮子园和殊像寺,镶黄旗营房在北郊狮子沟口和松树梁老西营,正白旗营房在避暑山庄东南(即现在武烈路中段北),镶白旗营房在原通济侨居仁里,正蓝旗营房在南营子五条胡同下荆芭胡同以南,正红旗营房在头道牌楼外下营房,镶红旗、镶蓝旗营房在滦河镇。蒙古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旗营房在市区北郊普宁寺附近。蒙古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旗营房在桦榆沟。[12]23-24故热河驻防基本上就是分布在喀喇河屯、桦榆沟北巡经过的御道及热河行宫周围,可见该驻防设立基本目的就是守卫热河行宫,以及在皇帝北巡至热河行宫过程中负责皇帝沿途巡幸安全。

图1 热河驻防八旗分布图

三、热河驻防八旗职掌

从热河驻防衙署分布可看出该驻防设立基本目的就是守卫避暑山庄,以及在皇帝北巡至热河行宫的过程中负责皇帝沿途巡幸安全。但热河驻防负责任务是否仅仅守卫热河行宫?有无其他任务?这些问题先行研究并无深入探讨,下文针对热河驻防职掌作更深入讨论。

1.管理额鲁特八旗

“额鲁特”为“厄鲁特”的同音,满文称“ūlet”。乾隆十年(1745),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因争夺汗位内讧,达什达瓦所属部众也卷入这场政治动乱中。乾隆十五年(1750),达什达瓦被噶尔丹策零之子达尔扎所杀,这对该部产生极大的打击。达什达瓦之妻率领残余6 000部众离开故地伊犁,迁徙至天山北路巴里坤,归顺清政府。

乾隆二十三年(1758),达什达瓦部总管布尔要求迁徙内地,乾隆皇帝同意他们迁徙至热河定居。来年达什达瓦部分两次抵达热河,共2 136人,热河副都统富当阿将其分别列入镶黄、正黄、正白三旗,[13]512故《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所云“额鲁特事务”(满文ūlet i jergi baita be icihiyabuha)应是指处理“厄鲁特达什达瓦部众三旗”事务。[7]237-241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热河移扎伊犂驻防达什达瓦额鲁特兵500 名。[8]221道光九年(1829),热河厄鲁特八旗有官7 员、兵80名,归热河都统管辖。[9]762-763

2.管理驿站马匹钱粮

康熙三十一年(1692),清廷规定蒙古各地方皆要安设驿站,每站相距百里。后设立二路驿站,自古北口外至乌珠穆沁(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一带)等旗为一路,共计900 余里。自喜峰口外至哲里木盟扎赉特旗(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为另一路,计1 600余里。[14]215-216

乾隆十四年(1749),因这些蒙古驿站穿行围场不无惊扰牲畜,乾隆皇帝下谕将这些驿站移于围场外界墨尔根岭东沟安设,新的驿站路线如下:

表2 清代热河地区驿站路线

乌珠穆沁、扎赉特本在承德府境外,但自古北口者,经滦平、丰宁县境;自喜峰口者,经平泉州、建昌县等境,所设站地方多在热河所属各蒙古之内。[9]766《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云“喜峰口、宽城十六蒙古驿站”应是指喜峰口至扎赉特之间十六驿站与宽城站。

因皇帝每年至热河巡幸、行围仍须掌握全国军政大事,因此公文传递不能延误,而这些驿站就是负责维持政务讯息的畅通。同时,它们还传递各札萨克间的公文。而皇帝巡幸热河所需食用瓜果,亦由内务府派库使经由驿站递送。[15]434

可见热河所管理驿站不仅是皇帝在外巡幸时能够有效管理国政的重要神经,更是处理蒙古事务、维持当地秩序的重要媒介。将如此重要驿站交由热河驻防管理也就不令人意外。

3.统辖绿营官兵

热河设置绿营的时间较驻防八旗早。康熙四十五年(1706),设立河屯营守备驻扎喀拉河屯;康熙四十八年(1709),移驻热河。雍正元年(1723),添设河屯营参将;雍正九年(1731),改原守备为中军守备;雍正十年(1732),设八沟营守备、唐三营守备各1 员,增置弁兵。乾隆二年(1737),改河屯参将为副将,添设左右二营;改中军守备为中军都司兼管左营事,设右营土城子守备1 员;改八沟营守备为八沟营都司,仍与原设唐三营守备同归河屯协营管辖。热河所属绿营虽隶属于直隶总督,但热河绿营规定自副将以下,听从热河驻防调遣。[14]199-200

4.其他事务

除上述事务外,从档案中还可以发现一些较为琐碎的事务。例如皇帝行围时需预备王、大臣阅看随围官兵射箭及置办箭靶,准备围城堆拨所用灯笼、蜡烛及油饰、灯杆、枪架,副都统需查围一至二次不等,需在围城堆拨27处及印房左右二司等处筑炕。另外,还需祭祀五火神、管理马政,可见该驻防所负责的事务非常繁多。[16]第5冊12-13

四、结语

综合上述,随着清朝在南方的统治逐渐稳固,其经营的重心转向北方,清廷鉴于热河日渐重要的地位,于雍正二年(1724)设立驻防八旗,仅派驻满、蒙八旗,不设汉军。另外从热河驻防八旗分布可看出该驻防设立的基本目的就是守卫热河行宫,以及负责皇帝北巡过程中的沿途安全。

热河驻防与一般南方直省驻防不同之处在于驻防当地外,还要管理额鲁特八旗、管理驿站马匹钱粮、统辖绿营官兵、祭祀五火神与管理马政。赵云田认为,清代各蒙古的军府建置是清政府派往蒙古各部的最高权力机关,军府首领就是当地最高军政长官,负责该地的政务和军务,“控制地方、边防、对外交涉以及监督盟和旗长”,而热河驻防的设立就是漠南蒙古军府建置之一部分。[17]113-114、128但就目前所见史料,嘉庆十五年(1880)之前的热河驻防并没有管辖卓索图和昭乌达二盟军务,也没有控制或监视当地札萨克,尚未具备军府性质。

猜你喜欢

行宫热河八旗
旅居的神灵:南京湖南定湘王行宫史事考
什么是八旗?八旗盔甲是作战时穿的盔甲吗?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承德关帝庙探析
理论与现实的碰撞:1946年前后中共对东蒙的策略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暗藏玄机的匾
清代八旗世家子弟的选官与家族任官问题初探
清初达斡尔族编入八旗起始时间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