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群体特征研究

2017-11-16

关键词:都统察哈尔乌尔

张 懿 德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清代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群体特征研究

张 懿 德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察哈尔都统为察哈尔最高军政长官,设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一直存在到民国初年。乾隆朝察哈尔都统共有10任,实际上是8人,他们不论从旗籍出身、履历特征、任职期限和迁转状况都有独特之处。对他们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了解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的基本状况和共同特征,另一方面也能够反映乾隆朝设置和选用察哈尔都统所秉持的原则,同时能够体现清廷对于察哈尔乃至整个北疆地区统治的重视。

清代;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特征

察哈尔都统为清代边疆地区的重要官职,品秩为从一品,与八旗驻防将军等同,地位尊崇,职掌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内容[1],对于任职官员素质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察哈尔都统为乾隆朝初设,一直存在到民国初年,其影响也较为深远。

一、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任职概况

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清廷设立察哈尔都统开始,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察哈尔都统乌尔图纳逊补任绥远将军,察哈尔都统员缺由博兴补授[2]卷1 487,乾隆六十年九月乙丑条,察哈尔都统这一官职在乾隆朝历经34载。由于乌尔图纳逊之后的博兴虽于乾隆年间接任察哈尔都统,但其离职时间是在嘉庆六年(1801年)十二月,在任时间以嘉庆年间为主,故不纳入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的研究范围。因此,察哈尔都统群体涉及10任。根据相关史料制成如下表格,以求更为清楚地展现乾隆朝察哈尔都统职任次序及任职时间,见表1。

表1 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任职概况表①

需要说明的是,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也出现了署理的特殊情况。第九任察哈尔都统保泰迁任驻藏大臣之后,乾隆帝任命时任喀喇沙尔办事大臣的乌尔图纳逊为署理察哈尔都统。《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保泰现遣赴藏办事,所遗员缺著乌尔图纳逊署理,德勒克扎布仍以头等侍卫前往喀喇沙尔办事,俟德勒克扎布到任后乌尔图纳逊再行交代前来”[2]卷1 361,乾隆五十五年八月丙寅条。喀喇沙尔地处新疆,与察哈尔都统所驻之地相距遥远,而且上谕中明令乌尔图纳逊要等新任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德勒克扎布到任后才能赴任,从乾隆帝任命到乌尔图纳逊到任,这其中间隔一定的时间,这一时期是由时任察哈尔副都统观明负责察哈尔都统日常事务的处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九月,观明因独石口驻防兵丁房屋破败,请旨朝廷加盖房屋,乾隆帝并未同意,并斥责观明“系以副都统署都统事务,前既不同保泰具奏,今又不候乌尔图纳逊,自行专摺具奏无非见好沽名”[2]卷1 363,乾隆五十五年九月癸卯条,这一史料正是观明在这一时期负责察哈尔都统日常事务处理的有力佐证。实际上,这一现象的出现在史籍中确实有据可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敕谕中就明确记载:“各省将军等遇有升迁调补及缘事离位,其本城副都统有在任年深者,即令署理将军印务。”[3]14察哈尔都统在清代军事驻防体系中与八旗驻防将军的地位基本等同。因此,乾隆帝此敕谕对于察哈尔都统应同样适用。

尽管观明这一时期实际上负责察哈尔都统日常事务的处理,但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之为署理察哈尔都统。因为乌尔图纳逊已被任命为署理察哈尔都统,观明的署理只是临时措施,而且负责察哈尔都统事务的时间很短,上表中并没有收录观明的任职状况,而是都归入乌尔图纳逊的任职时间中,这样更为合理。乌尔图纳逊上任后,其身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署理察哈尔都统,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月,《清高宗实录》中才有“察哈尔都统乌尔图纳逊”这种十分明确的记载[2]卷1 389,乾隆五十六年十月甲子条。结合实录中关于乌尔图纳逊任职察哈尔都统的其他记载,基本可以确定乌尔图纳逊的察哈尔都统官职由署理转变为实授。乌尔图纳逊署理察哈尔都统时间较短,也就是1年左右,只占其第3次就任察哈尔都统5年任期的1/5。因此,将上表中乌尔图纳逊署理察哈尔都统与实授察哈尔都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更体现出乌尔图纳逊任职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绝大多数均为实授,署理的现象极为个别。严格来讲,乾隆朝署理察哈尔都统仅乌尔图纳逊一例,且之后很快转成实授,这体现出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任职的稳定,同时体现出清廷对这一地区统治的重视。

二、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群体的特征分析

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人数并不算多,由于乌尔图纳逊在乾隆年间曾3次任该职,因此,乾隆朝任职过察哈尔都统的实际人数仅为8人。作为察哈尔地区最高军政长官,辖区之广阔、事务之繁杂、责任之重大是察哈尔都统最显著的特征。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地方官僚群体,在其出身、为官履历、任职年限及离职迁转状况等方面必然会形成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恰恰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乾隆朝设置和选用察哈尔都统所秉持的原则,同时能够窥探清廷对于察哈尔地区乃至整个北疆的统治政策。

(一)旗籍出身

八旗为清立国之本,隶属八旗的旗人可以视为清代社会的特权阶层。在官员的任用上,清朝统治者实行了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官缺制度”,将中央和地方一些固定的职位授予旗人,以保障旗人特别是满洲旗人在统治阶层中的主体地位。在清代,此类型的官缺共有6种,分别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宗室缺和内务府包衣缺。这些官缺有两个特点,一为职掌重要,一为数量大[4]418-419。察哈尔都统因其职掌重要,综合乾隆朝乃至整个清代的历任察哈尔都统出身旗籍考察,该官职应为满洲缺或蒙古缺。现只将乾隆朝察哈尔都统旗籍制成表格,达到与上述相佐证之目的,并对其出身旗籍的特点作进一步阐述,见表2。

表2 乾隆朝历任察哈尔都统旗籍表②

上表中,第三任察哈尔都统安泰由于现存史料中并没有其个人传记,也没有关于安泰的旗籍记载,故此处存疑。但是从《清高宗实录》中安泰为官履历的记载可以看到,安泰在任职察哈尔都统之后又曾任科布多参赞大臣及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这些职务均涉及边疆和少数民族事务,其官缺为满洲缺或蒙古缺,由此可以推测安泰为满洲旗人或蒙古旗人。由此看来,乾隆朝中央政府在察哈尔都统的任用上一律使用满洲八旗出身或蒙古八旗出身之人,这也恰恰与清代都统官职属于满洲缺和蒙古缺这一官缺制度相符合。

官员出身不仅只看他的旗籍,还应该考察其家庭出身情况。现存有关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的史料中只有嵩椿、巴禄、常青和保泰4人有个人传记,虽十分笼统,但仍然有关于其家庭出身的记载。首任察哈尔都统嵩椿,出身皇家,爱新觉罗氏,宗室旗人,奉恩辅国公裕绶之子,清显祖塔克世六世孙,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袭爵[5]4804,是典型的皇亲国戚。第四任察哈尔都统巴禄,博尔济吉特氏,系清代平准名将班第之子,乾隆二十年(1755年)袭其父诚勇公爵[5]10622,为将门之后。第五任察哈尔都统常青,姓佟佳氏,其父安图,官至江西巡抚,亦为名门之后。第九任察哈尔都统保泰,图伯特氏,祖父是拉锡,官至都统,其父为纳穆扎尔,乾隆朝名将,被封三等义烈公,谥号为“武毅”,“图形紫光阁”[5]10665-10666,出身高贵显赫。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曾任职察哈尔都统3次的乌尔图纳逊在《清史稿》等史料中并没有个人传记,但乌尔图纳逊与保泰一样,都为图伯特氏[6]1874-1875,图伯特氏是满族大姓,几乎可与叶赫那拉和钮祜禄等姓氏齐名,家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通过他的姓氏可以推测乌尔图纳逊应同样出身于累世官宦之家。通过对有较明确家庭背景记载的乾隆朝察哈尔都统进行考察,确能看出他们显赫的家庭背景和出身。尽管乾隆朝其他察哈尔都统家庭背景出身并不可考,但就目前所考证出的情况来看,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的任用十分注重任职官员的家庭出身,对于累世公卿出身之人更为偏爱,清廷此举也是利用这些出身高贵和忠诚可靠的既得利益者统辖察哈尔地区,以保障对察哈尔地区的有力控制,进而稳固国家政权。

(二)任职前的履历特征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明确规定了驻防都统的补授条件:“(都统员缺)由前锋护军各统领、满洲蒙古副都统、满洲蒙古任汉军副都统、满洲蒙古任外省提督职名,开列题补。”[7]卷558,兵部·官制·补授驻防都统当然,这一标准还比较笼统,就察哈尔都统这一官职具体情况而言,其补授标准则更为严格和苛刻,这从乾隆朝历任察哈尔都统的为官履历中即可看出。尽管现存史料较少,但基本可以对乾隆朝历任察哈尔都统任职前的为官履历作大致梳理,透过任职察哈尔都统前的履历特征初步概括乾隆朝选用察哈尔都统所遵循的标准和原则,换言之,任职察哈尔都统前的履历特征可以视为任职察哈尔都统的必备条件。

1.在中央任职的履历

都统在清代属于武官系统,是武职中的高级官员,乾隆朝察哈尔都统均为武职出身。再者,察哈尔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察哈尔蒙古又是蒙古草原上有巨大影响力的部落,且有反叛的历史,故乾隆朝在都统人选上一般都选用曾在京任官,可以信赖之人担任该职,因而乾隆朝历任察哈尔都统都具有在中央任职的履历(表3)。

表3 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任职前曾在中央任职状况一览表③

表3可以反映出乾隆朝历任察哈尔都统在任职前均在京师担任过武职,更具体讲,他们在任职察哈尔都统前都在京担任过驻京八旗的都统和副都统。按清代官级品秩,驻京八旗都统和副都统分别为从一品和正二品大员,负责处理驻京八旗事务和京师驻防,与皇帝关系密切。进一步来看,诸如安泰、乌尔图纳逊和集福3任察哈尔都统,都是从皇帝身边的侍卫发迹,堪称皇帝的亲信。由此看来,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与皇帝的关系相当密切。

2.在地方任职的履历

察哈尔都统职责重大,统辖一方,对于担任察哈尔都统的官员素质要求更高。在梳理察哈尔都统任职之前的为官履历中可以发现,他们都曾在地方担任军政长官,见表4。

上表清楚反映出乾隆朝察哈尔都统在任职前绝大多数或多或少有在地方任军政长官的经历,同时也能传达出清廷对于察哈尔都统的任用绝不仅仅是要求出身或是曾在京任过都统即可委以此重任,因为毕竟京师局势较为安定,而包括察哈尔在内的地区多是边疆,局势相对比京师复杂得多。乾隆朝对于察哈尔都统这种选任偏好,体现出清廷在察哈尔都统的选用上小心谨慎和考虑周全。

表4 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任职前曾在地方任职状况一览表③

3.在察哈尔任职的履历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朝察哈尔都统8人中有5人在任都统前曾在察哈尔任职,他们分别是巴尔品、巴禄、常青、乌尔图纳逊和集福。巴尔品曾任察哈尔总管,任职时间和期限史籍并无明确记载,但《清高宗实录》中记载了巴尔品任察哈尔总管时负责办理其他部落到察哈尔的事宜,因冒昧陈奏而被“严行申斥”一事[2]卷539,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己未条,证实了其在察哈尔地区任职的经历。《清史稿》则明确记载了巴禄“初以察哈尔总管从军”[3]10 622,据此既可确定巴禄在此任都统之前就曾在该地区做过官。常青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调补察哈尔副都统”[2]卷648,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辛丑条,后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八月被调为归化城副都统[2]卷767,乾隆三十一年八月癸亥条,任职察哈尔副都统近5年。3任察哈尔都统的乌尔图纳逊在第一次任职察哈尔都统前的官职就是察哈尔副都统[2]卷1 150,乾隆四十七年二月壬申条,10个月后升任察哈尔都统[2]卷1 171,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甲申条。第七任察哈尔都统集福,亦写作积福,乾隆三十一年八月由归化城副都统调补常青留下的察哈尔副都统空缺[2]卷767,乾隆三十一年八月癸亥条,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集福赴热河。5人在任职察哈尔都统之前就有在该地区为官的经历,在清代史料中,尤其是《清高宗实录》中都有较为清楚的记载,他们为官履历中的这一共同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8位都统有5位在任职都统前就已在该地区任过职,这在8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以上3条特征不仅可以呈现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任该职之前的大致为官经历及共同点,更为关键的是,可以以这些共同点为脉络,大致理清乾隆朝选用察哈尔都统的原则和规律。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的选用不但符合满洲缺和蒙古缺这一制度,而且也符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的选用驻防都统的大标准。更为难得的是,乾隆朝选用的察哈尔都统都曾在地方和边疆为官,能处理相关事务,还有一大部分甚至曾经就在察哈尔地区任过职。乾隆朝察哈尔都统选用条件可以称得上全面而严苛,究其原因,仍然应归结于清廷对察哈尔地区的重视。

(三)任职年限

官员的任职年限可以反映出该官职任职的稳定程度,尤其是对于类似察哈尔都统这样的地方大员,其任职期限更能反映中央政府对察哈尔地方采取的政策及特点。现根据表1任职期限一栏作出统计,制成关于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任期的统计表,见表5。

表5 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任期统计表

由表5可以看出,乾隆朝察哈尔都统任职期限较为稳定,任职察哈尔都统期限在1年以上的共8任,占所有10任的80%,任职时间最长的为第五任察哈尔都统常青,其任职察哈尔都统长达13年。8任之中实则为5人,占乾隆朝任职察哈尔都统所有8人中的62.5%。任职在1年以下仅为2人,分别是嵩椿和集福,嵩椿为首任察哈尔都统,任职期间察哈尔都统刚刚设立,处于官制由草创到完善的过渡期,而且嵩椿任职察哈尔都统期间正值母丧丁忧,都统印务都是交由巴尔品暂管,故任职时间较短。第七任察哈尔都统集福则是由于“察哈尔事繁,积福稍觉年迈”[2]卷1214,乾隆四十九年九月乙丑条,任职时间稍短也是合情合理。同时也应看到,任期在1~2年的数据较为集中,达到了4人。可以说,察哈尔都统的任期较短,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央权力对于察哈尔地区的控制较为严格。清朝中央政府采用控制官员任期的方法使察哈尔地区更好地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也体现出中央对于察哈尔都统以及察哈尔都统所辖地区的重视。

(四)离职迁转状况

在官员群体特征分析中,对于官员离职迁转状况的考察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将乾隆朝历任察哈尔都统离职迁转的具体情况一一列出,便于进一步研究,见表6。

表6 乾隆朝历任察哈尔都统的离职迁传状况表④

由上表可得,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离职原因大体分为迁任、降职、免职和卒于任上4类,其中因迁任而离职的察哈尔都统有7任,实为6人,分别为嵩椿、安泰、常青、第一次和第三次担任察哈尔都统的乌尔图纳逊以及集福和保泰;被降职的只有第二次担任该职的乌尔图纳逊一例;被免职者1人,即第二任察哈尔都统巴尔品;卒于任上者1人,为第四任察哈尔都统巴禄。

在乾隆朝历任察哈尔都统离职原因中,以迁任者居多。这里应说明一点,古代迁任的概念既包括今义中官职的升迁,还包括官职的调动。纵观因迁任离职的都统,其迁任的官职也都是驻防将军或边疆地区总揽一地军政之长官,官职品级、性质以及职掌都与察哈尔都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驻防将军自不必说,只以第三任察哈尔都统安泰所迁之职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为例:喀什噶尔办事大臣是清代新疆军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赞大臣与办事大臣都总理地方军政,参赞大臣总理天山南北,而办事大臣主要总理一城之军政,尽管办事大臣名义上归参赞大臣统辖,但实际上由于办事大臣直接控制该城,伊犁将军及参赞大臣无权参与对办事大臣的考核和管理,办事大臣因此位高权重,相对独立[8]41-48。在迁任的察哈尔都统中,只有嵩椿和常青任职之地不在边疆,其余仍然都处于边疆地区。结合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离职之后的为官履历来看,他们在离任后依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边疆地区为官,如嵩椿后来担任过绥远城将军和宁夏将军,巴尔品被免职不久后又被启用,担任过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安泰在任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后也担任过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集福除任绥远将军外,还担任过科布多参赞大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驻防都统、边防将军、办事大臣和参赞大臣之间经常互换或流转,不仅体现清朝统治者在边疆地区用人之谨慎,注重启用有在边疆任职经验的官员管理边疆各地区,还有更深层的用意,正如《清代口北三厅与察哈尔都统设置史料疏证》一文所述:“清代各边将军都统大臣流迁任职的制度有利于统治者(皇帝)对边疆重地的控制,防范边防大臣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统治。”[9]

乾隆朝察哈尔都统身兼数职,地位重要,不论他们的旗籍出身和任职察哈尔都统前的为官履历,还是任职期限和离职迁转情况都有其独特之处。从旗籍出身来看,他们都为满洲或蒙古旗人,出身也十分显赫,大多为官宦世家。就该群体履历特征来看,他们在任职察哈尔都统前均先后在中央与地方担任过一定的官职,在中央主要担任侍卫或在京八旗都统和副都统等官,与皇帝关系密切。之后在地方则主要担任地方军政长官,职掌较为重大,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有在察哈尔地方为官的履历。考察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群体的任职期限可以发现,他们任职时间较为稳定,大多集中于1~2年,同时又稍显短促,体现出朝廷对察哈尔都统任职时间的严格限制,也体现出清廷对该地方的严密控制。乾隆朝察哈尔都统在任职之后的迁转状况也具有显著的特征,他们大多得到迁任,在离职之后依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边疆的其他地区为官,此举不仅反映了清廷对边疆地区选官的重视,热衷于任用有在边疆地区为官经历的人管辖边疆其他地区,还反映出清代边疆军政长官流迁任职的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皇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归根结底,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群体的这些特征正是包括乾隆帝在内的清朝中央政府对于察哈尔高度重视的表现。不仅如此,透过乾隆朝察哈尔都统的群体特征,可以看到清廷对于察哈尔地区乃至广大边疆地区实行较为强有力的控制政策,以维护和巩固自身统治。

注释:

① 数据及资料主要来源于《清高宗实录》、《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纪》、《清史稿》卷二百七,表四十七,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以及《钦定八旗通志》卷345,直省大臣年表六、七,将军都统副都统。

② 资料主要来源于《清史稿》《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吉林外纪》以及《清代传记丛刊》中的相关记载。

③ 资料主要来源于《清高宗实录》的相关记载。

④ 资料主要来源于《清高宗实录》的相关记载以及《清史稿》卷二百七,表四十七,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1] 阎晓雪.清代察哈尔都统职任考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48-50.

[2] 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长善.驻粤八旗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4] 杜家骥.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 中国名人志编纂委员会.中国名人志[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7] 昆岗.(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本.

[8] 刘文鹏.清代南疆的“办事大臣”制度[J].国家治理,2014(11)40-48.

[9] 段宏广,王海虹,张海涛.清代口北三厅与察哈尔都统设置史料疏证[J].山西青年,2016(2):70-71.

AResearchontheGroupCharacteristicsofChaharDutongintheReignofQianlongintheQingDynasty

ZHANG Yi-de

(College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70,China)

The position of Chahar Dutong,the highest military-political governor in the Chahar area,is first established in the 26thyear of Qianlong and has existed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re are eight Chahar Dutong who have served ten terms in the reign of Qianlong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y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origins,personal records,their tenure and their promotion and transference.The study on them can not onl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conditions an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hahar Dutong in the reign of Qianlong but also reveal the criteria of establishing the position and selecting the person.

Chahar Dutong;the Qing Dynasty;the Reign of Qianlong;characteristics

2017-03-22

张懿德(1994-),男,河北张家口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和张家口地方史。

K 249

A

2095-462X(2017)05-0032-0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926.1550.03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09-26 15:50

(责任编辑薛志清)

猜你喜欢

都统察哈尔乌尔
达乌尔黄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辽代都统名称源流考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副都统及驻防城
世界的真相
察哈尔右翼后旗蒙古语土语音系探究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专访乌尔善红卫兵大战日本僵尸会成经典
清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之户口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