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悟读:一种心灵的自我观照
2020-06-03徐姣
徐姣
【摘 要】文本悟读是基于学生个体经验、认知智慧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学生的感触神经,活化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厚學生的文化底蕴。通过文本悟读,弘扬、彰显学生主体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生命力,让文本悟读成为学生心灵的自我观照。文本悟读,闪烁着学生自我的生命之光和人格之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悟读;心灵观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建塑学生“完满人格”、荡涤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阅读,表面上看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因为,阅读总是有一个被读的文本。而事实上,阅读总是基于学生个体经验、认知智慧的,没有纯粹的客观性阅读。一切的阅读,都是阅读主体的经验投射、精神投射、心灵投射。这种投射是双向的,一方面,阅读总是基于个体经验智慧的,另一方面,阅读总是能不断丰盈个体经验的智慧。从这个角度看,阅读是阅读主体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彰显与弘扬。
一、文本悟读,敏锐学生感触神经
文本阅读活动,说到底是学生“脑力活动”。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文本中的秋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都需要学生运用自己敏感的神经去捕捉。因此,文本领悟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灵开窍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豁然开朗、怦然心动。
夏丏尊与叶圣陶先生在《文心·触发》中深刻地指出:“阅读,就是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悟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将自己摆进去,从而能感同身受,获得一种心灵的共鸣、共振。教学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雨巷》,笔者就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哀怨、惆怅、寂寥的情境。犹如诗人自己,将自己融入到情境之中,用心去读诗、思考、揣摩。不同的学生,基于各自不同的经验视界,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这些不同的解读是学生领悟文本的结果。有学生说,戴望舒失恋过,所以姑娘应该是戴望舒心中的女神;有学生说,戴望舒参加过共青团,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彷徨过,所以姑娘是诗人的理想,等等。正是不同的背景,触发了学生不同的敏感神经,引发了学生对诗歌的不同解读。
二、文本悟读,活化学生想象思维
学生的文本阅读,不是纯粹的记录文字、感知文字印迹,而是要用整个的心灵去感受、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解读的结果就是读者文本解读的精神“分泌物”。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观照、审美判断、审美鉴赏,从而形成文本解读的表象、感受。因此,文本悟读,要活化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主动对文本阅读材料进行精加工。
解读郁达夫《故都的秋》,许多学生容易从文字表面来解读,所谓“清”“静”“凉”,即是北平之秋的特点。而事实上,郁达夫是将故都的秋色与自我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与其说作者是在写《故都的秋》,不如说作者是在写自己的孤独的人生之秋。教学中,笔者运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却让我们在情感上蒙上了一层悲凉色彩?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对郁达夫本人的生平、郁达夫写作背景等进行自觉地追问、探究。学生结合郁达夫生平、著作等,就能感悟到: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是着上了自我的薄凉的人生底色、精神境界的。
文本悟读,就是要找到解读文本的“秘钥”,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想象。文本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能见景有情、瞻物有意、睹象有思。只有将文本中的景、物、象、融入心中,诸如情感,才能自然生发出文本解读思维、想象,从而达到文本悟读的境界。
三、文本悟读,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基于学生心灵自我观照的文本悟读,离不开学生的品格修养、文化积淀、精神的丰盈。“人文合一”是语文文本解读最为本质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的清浊决定了文品、人品的高低。文本悟读同样如此。我们要读懂经典、领悟文本中艺术魅力、人格力量,必须加强自我的文化底蕴修炼。文本悟读,有助于丰厚学生自我的文化底蕴。
教学陆蠡散文《囚绿记》,是一篇富有个性、内涵深刻的散文。对“绿”的理解是文本悟读的关键。在文本中,“绿”是有着多层含义的。一般的深层次的解读,也就是将“绿”作为一种“含蓄揭示侵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样的文本解读,尽管是深层次的,但却是肤浅的。在文本中“绿”的含义是由浅入深的。纵观全文,可以发现,作者多次使用了“隐喻”艺术手法,具体表现在对“绿”的称谓上。从“小鸟”到“绿友”,从“绿友”到“囚人”。沿着文本脉络(文脉),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语境还原,充分利用上下文的微观语境,探寻作者写作的不同时间、场合、心境。由此,学生获得了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原来作者之所以称“绿”为“小鸟”,是因为它安慰了我的抑郁心情;之所以称它为“绿友”,是因为它一直陪伴“我”;之所以称它为“囚友”,是因为它不屈服于黑暗。这样的文本悟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本悟读方法,更能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学生联想到,“囚绿”就是作者本人那不屈服于黑暗、敢于抗争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遭受外族入侵时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精神。
文本悟读,要引导学生叩问历史、叩问生命、叩问存在。只有通过不断地追问、叩问,才能深度发掘文本的内在意义。作为教师,要敏锐学生的感触神经,活化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这是学生文本悟读的内在机理,闪烁着学生自我的生命之光、人格之光。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滕英超.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3]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