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分析
2020-06-03汤隽永
汤隽永
摘 要:語文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以前学生会觉得只要背会课文,文言文会分析,阅读理解从文中找,作文积累素材就可以将语文拿下,但实际上我国的教育模式正在将语文的内涵消磨,忽视本身的特性,这当成一个工具,因此文本就高中语文中学生文化底蕴的塑造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底蕴;塑造
教师们混淆了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是等价的,但其实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语文不光学习诗词文章,还要塑造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还为提高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一、改革文学底蕴的塑造方法
先在教学材料上面进行改革,目前针对的教育对象是00后,那么教材的选择要更符合现在的新时代,符合学生们的实际年龄和性格特点,比如在知识方面要合理利用内外教学资源,内部资料主要指课本上提到的教材,外部资源则是老师查找此篇文章涉及的背景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含义,让二者相辅相成。再通过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好对事物的敏感程度、学习能力、逻辑和记忆能力等调查,设计课堂教案,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可以逐步的锻炼学生运用、理解、分析、创造、评价等语文能力,适当的加入一些实际案例,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比如在讲述高二下册中的“作为偶像”这一文时,教师可以从提问学生偶像的问题入手,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毕竟现在追星情况还是比较多,所以学生也比较有话题可以参与讨论,然后就这个问题再问“为什么喜欢这个偶像”、“从中学到了什么”、“为此做了哪些改变”等问题,一步步加深问题内涵,同时和文章中所提到的偶像做对比,为什么这些偶像被写进文章中,他们身上有哪些大众偶像没有的优势,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好像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对国家的其他大事从不关心,沉迷娱乐不可自拔,却没有承担起作为中华儿女接班人的重担,文中刻画的人物传达的是爱国、无私奉献、大无畏等精神,这正是现在学生所缺乏的文化精神,语文的教育不单是知识,还有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民魂,所以这样讲解可以提倡学生多关注国家大事,多学习人文精神,提高自身涵养。
二、注重文学底蕴塑造的实践
教师注重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后,还要落实在实处,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分析,比如深度挖掘课本中的文化内涵,在讲解文章时,要先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是否可以接受现在的教学进度,或可以开设更深层次的教学,做到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的同时还能得到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素材有个完整的认识,可以设计出阶梯式的教育方式,一步步深化教育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之外还可以利用情景化创设来优化课堂模式,活跃课堂氛围,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在文章场景的内容,体会文本刻画的情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文化素质,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时,看题目很好解释,就是一个假设马上失明的话你会做什么,也是警醒学生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不要等失去才后悔,教师在讲述这篇文章时可以深刻挖掘文章的背景,会发现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作者凯伦凯特就是一个失明又失聪的姑娘,在她写这篇文章时全文没有体现出抱怨上苍的不公或怨恨,有的只是坚强和乐观,教师通过多媒体多方面的向学生展示这篇文章的深意,并让他们自身带入场景“若是马上失明,他们会做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可以说课堂的氛围相当和谐活跃。
三、创新文学底蕴塑造的考核
为了不让学生放松警戒,重视语文的文化底蕴,教师就要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良好的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改对语文考试的错误认知,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养成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不会退缩,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有好处,不会因为成绩的挫败而灰心,反而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为下次考核做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排在自己前面的学生为目标,若是考过了他,自己就会得到对方的奖励,相反自己就要奖励对方,这样的奖惩机制更能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不单靠升学考试、大考等来决定学生,毕竟有些学生所受的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增加一些个人创作部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也从某种程度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如在默写文章“出师表”时,教师可以分组让成员分配片段,以小组形式进行比配,在黑板上默写下来整篇的文章,最快的组可以获得奖励,且小组成员出力最大的可以再获得一份奖励,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不再是诗词古文的默写和背诵,而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机制,最大程度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