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
2020-06-03周晴
周晴
【关键词】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探究兴趣;提升探究能力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问题,已成为每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法相对陈旧,课堂教学气氛较沉闷,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不太明显,说教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改进不大,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改进等。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亟待改变。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改变学习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去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当采用相应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方式方法,获取初中学段的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改变课程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把课堂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共同探讨等形式,独立自主、协作配合地去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经历钻研探究过程,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虽然数学是一门重视逻辑思维的科目,但是学习数学也离不开阅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告知学生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这是因为读题是学生理解题目、完成题目的基础,如果学生在读题这个环节出现错误,那么可能就会忽略题目中的条件,这就可能会造成学生理解的错误,这是不可能做对题目的。所以,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训练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题目,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因误解题目造成的思路偏差。学生训练数学阅读能力,也是对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训练,教师要保证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训练,学生也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仔细阅读,避免走马观花。教师训练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要从实质问题开始,尽可能用广泛的数学资料作为学生的训练材料,学生长期阅读这些材料一定能够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只是背诵数学公式,对于公式背后的原理并不了解,也没有认真学习,这其实也是缺乏数学阅读能力的表现,这说明学生并没有仔细阅读教材中的例题,或者阅读了也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的细心和耐心,通过反复阅读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题目的思路和解题技巧,这对他们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也有很大的好处。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教材、对题目的阅读训练,可以很好地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通过阅读思考出题人的目的和想要考查的知识点,学生通过阅读完成题目的解析,既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也训练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再遇到问题时也会知道如何分析和解答。因此,教师要明白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进而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解题的思路,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形成创新意识的必备条件。在教学中创設问题是数学的要点,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中开始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能力又在“解疑”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尽力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利用初中生好奇强的心理特征以及喜好表现的个性特点,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探索数学知识成为他们的一种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知识经验,创设探究空间
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及解题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是课程教学的宝贵资源,是学生后续学习、提高的良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已拥有的知识、经验及潜能,帮助他们在抽象思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不同特点和知识经验拥有的不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知识情境,创设更广泛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掌握相应的数学技能。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设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作为情景创设,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思考、设计、计算,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体验、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使数学复杂枯燥的问题生活化、具体化。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个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问,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所学数学的知识。
五、关注情感评价,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激发学生对数学课本身的热情外,还应当热爱学生,关怀学生。特别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鼓励和发自内心的赏识。在课堂中,教师要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师生一起探究数学知识,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正是通过这种良好的师生融洽的气氛培养起来的。教师教学情感的投入和学生情感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能够获取大量的情感体验,并且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同时,对教师自身而言,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教学中师生相长的一个重要手段。
六、关注作业布置,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的布置是重要的一个的环节。如何布置好课后作业,才能使学生把握好本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巩固知识要点,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探究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传统的作业布置,一般都采用“一刀切”式的模式。这样做的缺点是作业量大,重点不突出,知识要点把握不准,不能体现学生问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别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强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那么,怎样布置课后作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应有的作用?以我从教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采用分层次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充分照顾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掌握知识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布置相应不同的阶梯式课后作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研究各种不同的题型,分析学生问存在的差异,从而做到掌握的信息真实准确,做到有的放矢,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究的环境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方式经历和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提升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