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020-06-03徐伟
徐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核心素养下,学习的方式、方法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转变。以往是“教师操作、学生看;教师分析、学生听”,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而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其关键在于教师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和他们的学习需要,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效率不高、不会学以致用。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阵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使数学课堂生趣盎然,学生的学习效果突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快乐,这是教师们的共同追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愉快教学法。
一、了解学生的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强,更有一部分学生个性张扬、爱表现。所以,如今的课堂要处处体现学生是第一位的。教师应抱着共同学习、交流的心理,把自己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和学生共同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要做好这一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尤为重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这对于课堂上的因材施教大有帮助。有时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直接提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准备多种思路。有时还可以布置进行课前调查,了解知识的来源及现实背景,这样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素养。这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但往往也是我们教学中最缺乏的,它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深思。
二、用活课本,充分挖掘课本中能实现课本价值的潜在因素
小学数学课本与其他学科一样,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了多次修改,可以说,新的课本越来越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本就没有灵活使用的要求了,相反地,在使用新课本的过程中,比以往有了更高的要求、更丰富的内涵。很多教师习惯于“教”课本,而不习惯于“用”课本,只重视书本,而忽视了最直观的生活情景,不会作灵活处理,这也暴露出教学理念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是精心设计的,除了数学知识之外,还渗透了一些地理、体育、饮食、爱护公物、人口、环保、保护野生动物、天文、国防等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选取其中一部分,那么我们的学生只会死答题,为数学而数学,体会不到数学给予我们的帮助,更不会真正读懂数学;而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每一次机会,适时地教育,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会大有改善。如,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不要以为数学课只是做几道题就可以了,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所以这一步值得去做。教师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技能目标,更要有情感目标,这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三、教法科学,让学生不仅能“钻”进课本,而且能“跳”出课本
通常的教法是教师按照课本,先给出例题,引导学生明理后,再让学生做练习,反馈的结果只要正确率高,就大为满意。在这种教法中,多的是教师的传授,少的是学生的探索,这样即使学生接受了知识,也不会从内心产生成功的愉悦。因此,我们要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立足于组织教学,幫学生搭好学习的台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快乐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如,“乘法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师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和学生一起展开:来,我们一起看,这是小青蛙跳格子,仔细观察图中小青蛙跳了几个格?(5个,也就是1个5)再跳一次呢,是几个5?(2个5)再跳一次呢?(3个5)数一数小青蛙跳了几次?(3次)那3次一共跳了几个格?(15个)这是我们可以直观看出来的。大家想,如果我们用加法算式怎么来表示?(5+5+5=15)教师顺势写下板书(对,应该是3个5连加,等于15)……让学生观察、交流,在非常民主的氛围中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尽言”“言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让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也异常的好。
2.教学语言的锤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这其中语言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学语言要幽默,幽默是一种润滑剂,恰当的幽默既可缓解师生问的矛盾和尴尬的局面,又可使学生在笑声过后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在一次“求百分率”的练习中,有一个学生在求“出油率”时给除反了,结果大于100%,笔者走到他跟前说:“大振,这是哪家榨油厂,出油率怎么那么高?下课后要请你带我去看看哦!”他摸摸头,一吐舌头,在笑声中改正了错误。再如,当笔者看到个别学生上课走神时,会说:“咱们班多数同学很认真,但个别同学正想着天上是否掉下个大馅饼。”在学生们的笑声中,那个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所以,教师应多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前进的方向,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课堂会更精彩,教学效果也会更出色。
四、用游戏、讲故事和说笑话等来“激活”学习情绪
单调、枯燥的课堂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教学进程。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觉得有趣,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会学得消极、被动。于是,笔者经常利用一些小的游戏、故事、几句友好的玩笑或是几句赞美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兴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教师应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趣味性,充分运用导入新课的各种方法,巧设诱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教学“找规律”时,笔者利用做动作的游戏引出课题:“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学生一起答应:“好。”这时,就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听老师口令你们做动作,举手、放下、举手、放下、举手、放下……”
“猜一猜下一次老师会说什么?用你们的动作告诉我。”“猜得真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到的?”
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游戏,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了新课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感受到课堂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