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个性培养,强化价值引领
2020-06-03刘英
刘英
在工作中,笔者时常思索“教育者如何培养人”这样的问题。在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精力了解社会、探究实践,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文化育人,既全面发展又培养个性
我校秉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的办学理念,以“全面发展,学有专长”为培养目标,以课程创新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办学的质量。
笔者认为,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育人途径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逐渐形成爱好,进而成为特长。每年“六一”儿童节,我校很多学生都能获得“校园之星”证书(包括“勤奋好学之星”“劳动能手之星”“艺术特长之星”等24项)。这项评选至今已坚持20年,通过自主申报、特长展示、学生评价、班级评选、成果展示等,充分肯定学生在各方面的长处,放大亮点,参与面达100%。
二、活动育人,由向外借力至形成合力
引入智库、借助外力,是我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做法。我们充分发挥老同志优势,建立了以河北区教育局退休行政领导为主体的教育专家队伍,以市教研员和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为主体的教学专家队伍,以河北区军休所退休老军人为主体的社区实践教育队伍,借助市妇联聘请市社科院研究员以及市特级教师等为主体的家庭教育专家队伍,形成了“四位一体”的优势资源合力育人网络。
在实践中,笔者认识到,传唱童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生活化,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习惯,于是在全校广泛开展编、唱、传童谣系列活动。学生“小童谣颂大德”诗社通过编童谣、唱童谣、传童谣,使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中。同时,邀请教育专家到学校,通过校会、班会和道德与法治课等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授课,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开辟“家风教育”课,引入“孝德教育与习惯养成”“感恩慈孝”讲座,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内容。
三、课程育人,从开齐开足到开活开好
为了使众多的学生在课堂中适应个性发展的需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校在不同年级分别开设了英语口语、珠心算、中国象棋、围棋、游泳、书法、心理健康等“规定动作”的校本课程,同时,还广泛开设了管乐、合唱、舞蹈、田径、航模、拉丁舞、高尔夫球、表演与朗诵、小主持人等“自选动作”的社团活动课。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坚持“用教师的专长带学生的特长”的做法,加大对体育课程的研究。学校利用每周半天时间,开设游泳课,分别组织现场授课。如今,学校是市游泳训练中心的注册参赛单位,校游泳队曾获得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团体总分第7名,是进入前8名中唯一的小学代表队。此外,学校利用体育课,大规模训练高雅集体舞项目——拉丁舞。如今,拉丁舞已成为大课问体育特色。在2-4年级普及高尔夫球运动基础上,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成立了青少年高尔夫球队,该球队是全市首家以小学生为主的少年高尔夫球队。
在学校的未来发展中,如何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个性化教育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校采取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和课程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实践策略针对性突出,效果凸显。笔者认为,育人不能“说教”,那就“做事”,把学生“养”在行动中;育人不是“摆设”,而是“體验”,引导学生做“需要”。生长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生长亟待合情的管理智慧。总之,学生喜欢去做,就不是负担,即使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乐此不疲。这在客观上便是积极地“减负”,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