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本: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素养的有效载体
2020-06-03陈惠芳
陈惠芳,江苏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苏州市“姑苏教育”领军人才,张家港市“陈惠芳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张家港市梁丰小学副校长,曾获首届“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一等奖。在《人民教育》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50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触摸教育的风景》《追寻数学生态课堂》。
导 读: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一线教师普遍关注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本文基于实践层面,为一线教师阐述了错题本的建立及价值,以及如何创设一个主动探索与自主学习的氛围,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相信对数学同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所谓运算能力,一般是指根据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运算的能力,包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遇到问题能够找到并选择合理简便的运算路径。一直以来,一线教师普遍埋怨:学生计算方法掌握不到位,缺少练习时间,久而久之,学生的运算能力低下。在新课改背景下,笔者认为,错题本是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素养的有效载体。本文拟从错题本的建立及价值、使用与“生长”、实践和思考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错题本的建立及价值
1.错题本的建立
错题本也叫“改错本”“摘错本”或者“纠错本”。建立错题本,就是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试卷中的错题自觉整理和汇总起来,聚焦学习困难和学习问题,找出平时学习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及时修正,使下阶段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更有重点,更加有效,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第一节数学课,笔者都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错题本,并且科学指导学生使用错题本。
2.错题本的价值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过:“教室,是出错的地方。”他提出了两个观点:其一,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学生记录错题,整理错题本,意义非同一般,至少有以下四点:
(1)优化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错题后,往往只是简单处理,打个“×”,让学生订正好即可。但建立错题本后,学生把学习中出现的错题分类记录下来,加以认真分析和改正,就让这些错误有了潜在价值。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会加深对错题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坚持记录错误,修正错误,不知不觉就会养成及时复习总结的良好习惯,从被动地订正到主动地研究错误、订正错误,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2)聚焦学习问题。笔者从实践中发现,凡是发生错误的地方,就是学生考试失分的地方,很多是平时学习中囫囵吞枣的地方。因此,搜集整理错题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聚焦学习问题、自觉发现问题的过程。尤其像简便计算题,学生通过整理、归类,很容易找到错误原因。
(3)促使行为跟进。学生找到了错题后,通过纠错环节,促使学生行为跟进,及时找原因,补漏洞。这样就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及时修正一个知识点的错误,也可以帮助他们自觉预防另一个知识点中的错误。就像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小数时,许多学生在整数四则计算中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在小数四则运算中运用简便计算时问题更加突出。
(4)丰富课程资源。“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笔者认为,在学生“出错”和“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才是真实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整理错题本的過程,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另一个方面,也帮助教师丰富课程资源,积累典型案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尽可能精心预设,用好错题,让错题“变脸”,“生长”出异样的精彩来!
二、错题本的使用与“生长 ”
毋庸置疑,借助错题本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素养,应该找到适合的实施路径。如何记?记什么?如何改?怎样让“错题”真正发挥作用?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里,学生的错题本实行两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和教师统一管理相结合。自主管理,主要用于定期记录。统一管理,主要用于教师捕捉教学资源。
1.定期记录,引导自查自纠
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关注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学生要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具有问题意识尤为重要。几乎每一节数学课都涉及运算,教材中也有一定量的改错练习,教师每天批改学生作业,总会发现计算错误,但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呢?是否看到错误后进行自觉思考呢?笔者一般分两个层面指导学生使用好错题本,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1)巧妙渗透,自觉梳理。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笔者常常根据课型特点,精心设计一些导学单,供学生在自学课本时使用。在导学单制作中,把错题的整理融入其中,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觉化错意识。如五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这节课中,笔者在导学单中设计了“错题我分析”内容(如图1),让学生自觉梳理错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相关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从自身角度进行分析,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全班学生的预习导学单看,每个学生都梳理了日常作业中的错题,并认真分析了原因,接着进行了自查自纠。复习课上让学生自己来说说错题,错在何处?原因何在?彻底改变了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随着导学的深入,学生在最初尝试练习的基础上进行错题整理,会越来越深入地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学习效果更好。
(2)随时记录,借“题”发挥。学生的运算错误,大多在日常的作业和习题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科学指导,让学生学会随时记录自己作业及练习中错题的习惯,找到病根,尝试自查自纠。教学中,笔者一般让学生按照时间记录,然后尝试把错题每天自觉订正好。第二天,教师选择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帮助学生弄懂弄通问题。
学生单元练习卷上出现错题的原因一般是没有掌握概念,或是概念发生混淆,或是计算错误。那么,在试卷讲评时,笔者一般会让会做的学生先来讲,如果是全班共性的问题,就启发学生思考后再进行指導。课外作业就是让学生回家整理错题,并订正好。
2.开展活动,引发思维碰撞
特级教师华应龙的“化错教育”主张特别强调:“化错”就是在数学课堂上把学生的“差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寻找到差错背后的正确方向,在获得正确认识的同时,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阳光的人生态度,实现“化错养正,立德树人”。通过前置作业,教师可以收集到学生原生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初始经验等。那么,如何让学生利用错题自觉对话、相互提醒、进行思维碰撞呢?笔者经常组织关于错题本的交流与展示活动,让这些错题适度“曝光”。
例如,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错题,笔者开展“寻找小马虎” 的活动,每天批改作业时做好记录,把学生的典型错题收集起来,作为第二天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来进行修改。在期末复习中,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错题集”的整理活动,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相互欣赏错题,相互点评错题。学生从自己和同伴的错题中,进一步借“题”发挥,延展自己的学习视线。在此基础上,笔者有效利用错题的特点,专门把学生的典型错题出在期末练习卷上,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厘清计算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及时调控复习计划,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错题收集、筛选、分析和自我纠错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方法的自主选择、各种策略的自觉运用,实现真正地内化与主动建构。尤其是测试中的错题,除了知识技能的再巩固外,可以走向知识难点的再探究、关联知识的再联系、思维价值的再挖掘、数学思想方法的再探寻等。而同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相互的交流与分享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经验深处的某种记忆,较好地发挥错题本的功效,这样有助于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自主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育思维的缜密性,提高运算能力。
三、错题本的实践和思考
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的算理和算法,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素养。近年来,借助错题本的研究,笔者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从错题中获得思维的体验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明显进步,也引发了笔者的诸多教学思考。
1.一串数据,一个建议
下面是一份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检测的试卷部分分析报告(由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提供学生测试卷)。比较计算题、填空选择题、应用题这三个项目的得分率,笔者所执教的五(5)班似乎占了一定的优势,学生的运算能力相比同年级其他学生要高一些。
不难发现,利用错题本教师从个体错题中的一个个点挖掘出整个班级错题链的“一条线”,其价值就是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找到病根,顺利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结点。因此,无论是单纯的计算题(口算、竖式计算、递等式计算等),还是填空选择题、应用题中涉及计算的部分,学生从思想上有了足够的重视,对算理算法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在测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通过错题本的使用,我们试图花较少的时间,减少学生的重复犯错率。每个学期错题本的评比,帮学生养成一个认真计算、细心验算的好习惯。
2.一项素养, 三大行动
运算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一线教师每天面对学生那么多的错题,如何预设多个教学“生长点”,让学生真正从错题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呢?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1)研读文本,预设错题。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尤其是简便计算,问题往往很多,而且重复犯错。教师可以预设错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把纠错的权利交给学生,在学生疑虑处、困顿处加以指导。
(2)正视错题,多管齐下。学生计算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常有的事,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这些问题,在整理错题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类、析因,及时订正,并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既有点对点、面对面的指导,还可以和家长及时沟通,共同帮助学生整理错题,减少出错,实现计算方法的有效迁移。
(3)利用错题,优化资源。经常关注不同学生的错题,我们发现,一方面是学生学习习惯问题,抄错数字、符号,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掌握算理和算法,尤其是没有理解运算律的本质,造成同题多错、异题同错的现象。教师应该利用这些错题,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单元复习和质量检测中,优选错题,重点练习,帮助学生准确、灵活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基于日常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学教学是一个“平衡”与“冲突”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发现错题,订正错题,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都能计算正确。错误会重复,也会反复出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整理错题本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普通的贝壳中发现珍珠、在纷杂的垃圾中发现宝藏,能较好地帮助教师把脉学生的计算起点。自主纠错和指导纠错,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自主整理和发现错误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习方式,感受整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丰富和完善了相关数学知识和认知结构,明晰了算理算法,积累了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从而真正发展了数学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