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新经济发展逻辑 培育成都经济新动能

2020-06-03李彦邓唯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新动能新经济逻辑

李彦 邓唯

摘要:通过新经济的发展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已成为中国经济在新时代摆脱粗放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成都市作为新经济快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提出以“五新”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动能的培育,新经济作为成都产业发展战略“5+5+1”中的“1”,对成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新经济发展逻辑,将有助于成都更好地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发展逻辑的梳理,提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成都对策。

关键词:新经济;逻辑;成都;新动能

一、成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性

(一)“新经济”的定义

“新经济”一词最早提出是在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中的一篇文章,用来描述美国经济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带动下进入到的一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低赤字的新的经济状态,称之为新经济。黄群慧认为现在新经济已不再是主要指美国的经济现象,而是指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驱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形态,其技术革命基础虽然还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但还包括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制造技术,以及以纳米、石墨烯等新材料技术,氢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 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等生物技术。新经济既表现为基于这些新技术产生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还表现为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

上海市政府在2013年首次提出“四新”经济,包括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2017年,成都市在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提出“五新”经济,包括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新组织,新技术和新组织作为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存在,而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是新经济的表现形式。

(二)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新时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下城市经济发展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代表着中国已经进入到新的历史方位。

第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对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中国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1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十一届六中全会时提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供需上来讲,需求旺盛,供给不足,所以需要大力提升生产力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供需关系上看,首先,需求变化,一方面,人民的需求外延扩大,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的需要,而是扩大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各种需求,例如良好的医疗、优质的教育、美好的环境、干净的空气,等等;另一方面,如果仅仅从物质文化需要来看,也发生了变化,当社会生产还没有足够丰富的时候,人民的需求仅仅停留在量的满足,而现在,人们的需求从量转化到了质的要求,需要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供给,具备“美好”这一属性的供给,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成都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更应当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供给。

第二、供需关系的变化,代表着新常态不仅仅只是速度的变化,还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结构的调整,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调整存量、做优增量,每一部分新增的产能都要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能够再生产出人民不需要的产品;二是动能的转换,以前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以获取到经济发展动能的方式已不可持续,通过这种方式也生产不出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产品,经济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动能支撑。

第三、发展新经济是新动能的来源,也是推动传统企业改善供给、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新的动能从哪儿来,一方面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新组织的发展自身具备高速增长的特征,这也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传统企业通过“五新”经济进行转型升级,可以放大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释放出新的动能。

(三)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必然路径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所以可以看到近几年非常火热的一个词的出现,叫做“跨界”,而其本质是新经济企业作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及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出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的载体向传统产业渗透从而实现新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传统产业、传统企业不断融入新经济的过程。

二、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新经济发展历程中贯穿的逻辑思维

(一)新经济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

纵观新经济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每一种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没有能够被传统方式所满足的需求。例如,电商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没有能够被传统商贸所满足的方便、低价、快捷进行实物性消费的需求;团购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没有被传统服务业所满足的方便、低价、快捷进行服务性消费的需求;打车软件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没有能够被传统运业所满足的方便、快捷、低价出行的需求;这两年越来越红火的到家服务满足的是在越来越繁忙的时代消费者需要更高效率的消费需求等。只要有消费者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创业者们就会想方设法用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去满足这些需求,这就是市场,这就是创新,这就是新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新经济的本质决定只有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才有生存的可能

首先新經济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而互联网本身有一个非常巨大的作用就是打破信息不对称,在这个新时代,消费者有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支撑自己的决策,而互联网让消费者更换自己选择的成本变得非常低廉,甚至就只需要点一点鼠标、敲一敲键盘就可以轻易更换掉自己的选择,因此基于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对于企业来说成为争夺市场的最根本的实力体现。用建国大业里面的一句话来说叫做“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在人得,人地皆得”,人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才有生存的可能。

其次,在新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都是未来发展的风口,风口代表着这个东西好,大家都去做,可是做的人多了,泡沫就产生了,所以风口的含义和泡沫非常类似。但是泡沫总有的破灭的时候,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其特性决定着很多领域最终将走向垄断,或者只有极少数的幸存者,大多数的创业者将沦为牺牲品,创业者要如何获取更多成功的机会呢?只有不断地去开辟新的细分领域,去不断创新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做新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头羊,而不是跟随着进入已有的细分领域去进行白热化的争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大的生存机会。而如何去创新?如何去发现新的细分领域?靠什么?靠的就是不断地去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要存在有消费者需求还没有被满足的领域,就创新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去满足这些需求,新的细分领域便由此而产生。

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决定成都新经济发展方向

(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代表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调整供给成为必然

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表述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这些年在全球各地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疯狂、任性购买的身影,可是纠其根源,不仅仅是老百姓富起来了,口袋里有钱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内部供给和需求的错位。因此习总书记说:“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 而这种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要怎么样去解决呢?习总书记说:“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成都面临的不仅是消费能力外流到国外的危机,同时面临本地供给竞争力不强,无法满足本地需求而大量需求外流到更经济更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危机,双重压迫之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唯一出路。

(二)发展新经济是调整供给的有力手段

一方面,新经济发展的历程本身是就是不断满足人民需求的过程,新经济的本质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是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传统经济在融入新经济的过程中,最终决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能否得以应用的是市场,换言之,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其实这个过程也就是传统企业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率、放大自己的生产能力、并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以期能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让自己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因此 ,发展新经济、融入新经济也是传统经济调整供给的有效途径。

(三)人民需求的变化指引未来新经济发展方向

新经济的发展是跟随着人民的需求而发展的,新经济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需求的过程,因此,人民需求的变化指引着未来新经济发展的走向。而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中对人民需求的描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人民需求的变化。前文已经对人民需求变化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而人民需求的变化的核心“美好”二字成为未来企业供给所必须要具备的属性,只有具备有美好属性的产品和服务才有可能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而新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去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继而不断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和应用去满足老百姓需求的过程。因此,成都对于新经济的发展和培育必须要牢牢盯准人民需求的变化。

四、依托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成都对策

(一)加强传统企业培训,转变企业发展思维

一种思维指导一种行为,所有的工作最终都要依靠人来落实,因此,思维的转变是做好一项工作尤其是开启新的征程时必须要先行做好的。传统企业的思维转变并非是一件易事 ,但面临着新经济的来袭,尤其是新经济企业这几年如火如荼的跨界发展,多传统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危机,也隐隐约约明白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但并不太了解经济社会发生的确切变化以及应该如何去应对。因此,培训应当侧重于中国经济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什么要发展新经济、新经济发展逻辑与思维以及传统企业为什么要融入新经济的普及和宣传。

(二)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双向传导

既要打通新技术从研发到市场应用的通道,也要加强市场供需信息向研发传递的通道,做到以消费者需求来指导生产、企业需求指导应用技术研发、应用技术需求指导基础科学研究,以实现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展开。

(三)鼓励成立专门机构研究人民需求的变化与现在的供需状况,与双创机构对接

由成都市新经济委负责成立专门机构,研究人民需求变化的走向以及现在供需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其来指导新经济的发展,和双创机构对接合作,从企业创业初期开始介入,提供动态的供需变化状况和对于人民需求变化的研究成果以指导企业的创业方向、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等,并全生命周期监控企业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需求的情况和调整需要。

(四)鼓励高校和其它教研机构进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相关课题,强调应用型研究

发挥成都的高校资源优势,加大课题经费支持力度,创新奖励方式,研究成果得以实际应用并获得经济效益的,以实际影响和收益给予相应奖励,对成都新经济发展影響重大的研究成果给予表彰,并与职称评定等考核体系挂钩。创新成果应用方式,搭建研究成果交易平台,创新灵活的交易机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文昌.对话经济学家黄群慧:从战略视角看中国发展新经济[J].新经济导刊,2016(12).

[2]仲崇高,张勇.分享经济:逻辑、模式与边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2).

(作者单位:李彦,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邓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科研处)

猜你喜欢

新动能新经济逻辑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
鲁企“新动能”
中国GDP或增加“新经济”成分
论新经济时代下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