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语文教学实质与功能

2020-06-03程媛李素梅

时代人物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

程媛 李素梅

关键词:大学语文;定位认知;教学创新路径

一、现阶段大学语文的困境

大学语文作为中国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所包涵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广博而深厚,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但当今大学语文教育无论是学科地位还是教学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滞后状态,发展和研究能力比较缓慢,出现这样的困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

(一)学科定位模糊不清

在谈到大学语文课时,很多理工科学生把它看成是中文专业下的一门课程,不可否认,大学语文的确重合了部分中文专业下的二级学科,但它的教育内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叠加,而是吸纳各学科精华,形成不同单元主题,内容环节都独立完整,与其他专业并立的独立专业课程。产生这样的学科误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自身的定位问题,没有形成自己学科的独特性,导致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归属产生疑问。第二,功利需求。现在高校都在秉持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人才,如何补齐素质教育?就从大学语文开始,成为功利性的知识碎片化学习,自然就缺少系统性,只是当成素质教育的拼盘,这种碎片化只是东瓶西凑,缺少一体化,自然不能以“大语文”观审视课程。

(二)大学语文功能性模糊

重知识还是重文化?一直是大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争论的焦点,要明确其功能还得从在地位上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谈到教学内容的构建。近几年,有些学者为提高大学语文在教育界的重视程度,把大学语文的地位拔高到与政治思想平齐的高度下,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科分量,短时期内是行之有效的,如果大学语文背负着一些虚名,落实不到实处,课程改革仍然步履维艰。

(三)教学设置目标不明确

首先,学科内外对大学语文的忽视导致了在师资队伍的不统一。很多都是中文专业的老师,这些老师主攻不同的专业方向,有的老师倾向于功能目的,有的老师偏向文学欣赏,使大学语文更偏向个人化,导致课程不成体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其次,教师在现实处境中很难取得学科自信,这也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备课中产生一种倦怠感,纵然有激情的老师,在面对课程体系的凌乱,也显得非常被动,独木难支。最后,大学语文也要强调实践性,太过理论化、学院化仍然体现不出大学语文的特点,如果只是坐而论道,皓首穷经也违背了大学语文培育人才的初心。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真实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大学语文定位的重新认知

围绕大学语文的定位,争议最大的就是工具论还是审美论。其实没有必要把大学语文功能割裂来看,既然是基础学科,它的广延性非常突出,同时也像语言符号一样也带有层级系统,环环相扣。首先还是需要把功能层级划分清楚,第一层也是夯实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第二层形上之道,也是高级语文的核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语言承载着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反映着一个民族共同思维和文化精神,“它不单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文化的凝聚体。” [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交流沟通已经是生活和工作中必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处在“失语”的状态,不想表达,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所以大学语文应该回归最基础的功能,回到基础训练中,诚如张福贵所说:“在成熟的大学里,任何专业教育都不应该为中小学教育补课,但是,由于中国高考制度导致了常识教育这一环节的缺失,大学语文教育包含了基础语文的内容,这也是该学科现阶段的任务之一。”[2]

(二)人文素质的培养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觉得我们中国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这两种主义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东西都被大学所拒绝,即被大学里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3]这句话用在大学语文这门课上再合适不过了。大学语文作为高级语文应该承担更多素质教育责任,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怎么读书,只有会读书才能切真体会到作家的所情所感。例如在读史实中,需要强调一个概念,就是“距离”,文字所产生的时空脉络和时代背景离我们其实非常遥远,我们更需要以一种圆融观理解古代圣哲思想,这种读书习惯旨在培养学生以一种更沉着冷静的视角看待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并通过书本培养作为人的积极意义,这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利益的追逐,虚荣的驱使让很多大学生变得越来越浮躁,焦急,不能够真正沉下心专注一件事,做事的目标也只有一个:会有什么用?这确实是大学语文没有办法短时间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无用之用”则是大学语文的另一个目标。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起另一个灵魂”。我们是否可以在这利欲熏心的时代给学生保留住一片净土,让他们唤起自己心中的白月光。

三、大学语文教学创新路径

在重新明确了大学语文的定位后,笔者认为根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一)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建设

当学生在进入一个专业情境中,需要用语言去提出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又引发了思考,锻炼学生如何更好地去表达。教师可以根据所教专业的学生,结合他们专业特点来教学,例如心理学的学生可以通过诗歌鉴赏体会人的内心与表象,建筑类的学生通过红楼梦中园林设计学习建筑所体现的中国等级观念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利用交叉学科的知识互通帮助学生突破学科间的边界,打开思维,开阔视野,学会知识间的整合重组。

(二)教学手段丰富性

只有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大学语文的改进才有意义。教师可以安排在一学期中专门抽出几个课时选定有典型意义的主题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收集分析材料,学习过程中加强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这一部分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甚至加大成绩比重,激起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师要做好内容规划,一个学期的课时量只有32-36课时,时间有限,非重点内容可以通过网上优质的课程平台,让学生自行学习再做分享,做到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

(三)评价策略的多元化

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标准比较单一,面对众多学生,大部分的评价标准都是以出勤率,完成作业情况为主,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老师的评价素养应该不止于此,在这一层面应该制定出更具有包容性的评价机制:

第一,评价标准多元

既然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更需要全面鼓励学生的综合发展,从多个维度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关照不同学生学习特点,不仅仅是结果导向,语文教学所应有的人文情怀是不能够量化的,更不能让形而上的观念流于形式,评价的标准应该随着学生不同的探索路径更加灵活。

第二,评价方法多元

到课率不是衡量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成绩之一,这种数据统计的量化评价已经不能有效支撑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说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应该体现在质性评价,也就是课堂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表现综合判断。

第三,评价角色的多元

教师只是评价角色之一,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从任务的组织分配,到收集,再到整合汇报只有学生之间更清楚,他们不仅作为评价对象,也应该是评价的制定者、参与者,这样的评价才会相对公正,民主。

一门学科的成熟除了社会、学校的重视程度外,更需要依靠学科自觉,学界中人的一同努力。大学语文作为一种学术权利理应积极争取它的地位,发挥其独有的功能,用更加明晰纯粹的视角审视大学语文,树立起大语文观,而这一努力的最终目的旨在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有理想、有情怀、有个性的文化人。

参考文献

[1]张公瑾.文字的文化属性[J].民族语文,1991,(1):19-24

[2]张福贵. 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14(01):48-51+69.

[3]錢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241.

[4]吴时红. “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02):143-148.

[5]秦朝晖,傅书华. 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构建[J]. 教育研究,2012,33(11):78-82.

[6]蒋承勇,云慧霞.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3(02):53-55.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
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教学路径探析
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思考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关于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
文化视野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特色功能探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大学语文专著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