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野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特色功能探究

2016-11-15吕丹宋丽丽

科教导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吕丹 宋丽丽

摘 要 大学语文是中国大学教育中最为特殊的主体,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却呈现出一种明显滞后状态: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需求广泛而关注度不够,专业不被认同,标准很高而队伍不齐。因此,本文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等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特色功能做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 大学语文 特色功能 课程体系

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大学语文课程要教什么、怎么教?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课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应该改变吗?大学语文功能和特色体现在哪里?在当代文化视野下我们需要在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功能中去寻求答案。

1 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1)大学语文地位较低。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而面向全校各类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大学语文课程几经变化,学生却是越来越淡漠,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不强。

(2)上课人数较多。大学语文课程常以大课即公共课形式出现,课堂人数众多,老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情况对于重视思想文化交流感染的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充满挑战。教师有限的课堂时间只能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无法对所讲内容进行细化,深度与广度都会被弱化。

(3)教学理念单一,缺乏创新性。人尽皆知,中小学教师教授语文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加上被高考等应试考试所迫,学生一般要学习拼音、字体等,所以,中小学生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字、词、句、段落等的练习,进行单一的大量机械的习题训练,然而训练结果通常不尽如人意。如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教授仍按照中小学方法的教授方法,只针对一篇文本来进行教学,不联系实际,也不拓宽深度与广度,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缺乏创新。

2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授策略

2.1 完善课程设置

教师要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标准,将“文”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文学修养,增强语文技能,现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两个方面。

(1)提高文学修养。文学作品离不开遣词、造句的赏析以及文学语言的感悟与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就是让学生通过文学的鉴赏提升文学修养。

(2)提升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中选取了中国文学中大量优秀的篇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树立了学生自我充实与完善的意识。大学语文课程融汇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作品的鉴赏引领学生关注具体知识点背后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文化品位,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好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建立多元教学模式

(1)古文部分——品格·胸怀。《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作品。其中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迁怒,不贰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古人的这些至理名言无不透露着睿智的思想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准则,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礼”作为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的熔铸于我们的生活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理念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他所强调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学习与思考的方法。

(2)诗歌部分——亲情·爱国。学习古代诗歌,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学习苏轼旷达的心境,在人生得意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赞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人生失意时,静心修炼自己的品性,正确看待失败,泰然处之。苏轼的一生豪迈豁达,悠然自在,不被外事所累。苏轼有着超高的才华,“笔底才华少有,腹中滔略无穷。”学习苏轼,更要学习他的才华横溢。苏轼的诗大多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希望学生学习他的词后,像他一样乐观、豁达、自在。通过学习现代诗歌,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余光中的《乡愁》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也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国家更有热忱。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冰心的《纸船》等,都闪烁着亲情和人性的光辉,给人温暖的力量。通过这类优秀的诗歌的学习,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

(3)现代文部分——人生·世态。胡适的《不朽——我的宗教》、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等,学习这些篇目,了解人生、世态,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通过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朱自清的《背影》等,品味亲情的重要性。“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到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朱自清的这两段文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亲情。

3 大学语文特色功能

3.1 构筑文学的人生审美意境

大学文学教育的使命重在培育“人文精神”,使大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人文精神”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学语文要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用历史文化的眼光审视、观照、评判作品,培养学生的理智感,构筑文学的人生审美意境。

3.2 完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应该把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应用母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文教育课程有效的结合起来并非易事,结合各学院的教学实际得出一个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十分困难的,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同,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探索出一条“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仅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拓展内涵,拓宽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对书本外知识的理解。“内涵式”重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外延式”途径重点培养不同专业所需的各种职业人文素养。形成当代大学生的“大语文”观念,促进人文教育的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

3.3 以作家和作品体现的人格与精神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到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家和作品都体现了独特的人格与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感。我们要注重强化李白的人文精神。注意为学生画出一个“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画出一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李白作为我国唐朝诗人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终其一生,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以满腔的热情去讴歌自己的理想,追求着充满浪漫主义的生活。他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有着“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迈洒脱,有着“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从他的诗里,我们感受到一个高傲孤独的灵魂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学习李白,我们可以学到他的洒脱、爱国、关怀人民等优秀品质。

3.4 让文学成为我们认识人生和世界的情感维度

文学要注重人文主义,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提高文学修养,更要提高人文素养。文学与人生、生活紧密相连。文学用其多彩的内容、深刻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帮助我们认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现如今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缺少人生历练,缺乏社会实践。而大学语文教育应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体会作品的深层意义,使学生体会到人世的沧桑、历史的苍茫。

3.5 文学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审美观念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人们情感上得到满足、精神上感受到愉悦、更能使人们心灵上得到放松。带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能够告诉人们真实与虚假、好与坏,也会告诉人们美与丑。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积极向上,不仅反映了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讴歌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和崇高品质,更加揭露和讽刺了社会的糟粕,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良好的审美观念。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用艺术的眼光、审美的态度体悟生活,构筑人生美好未来,以坦荡的胸怀、高雅的志趣投人社会生活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读书是一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大学语文课程承载在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思考、挑战自我、走向自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吴婷婷.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谈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期待[J].学术探索,2012.

[3] 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
浅谈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