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民俗形象与文化意义分析
2020-06-03张卜念
张卜念
摘要:油画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现代绘画类别,最初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带入中国,之后在20世纪后期逐渐形成一阵创作潮流,也逐渐成为中国油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创作中国油画时将大量传统的民俗形象融入进去,使其逐渐脱离“风情画”的范畴而突出为另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这其中所指的民俗形象基本是以当代社会中的民俗现象作为借鉴的。也从此之后,中国的油画创作迎来一个新的阶段,在油画中融入民俗形象成为当时特殊的时代标志。本文基于此,将简要探讨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民俗形象与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中国油画 油画创作 民俗形象 文化意义 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38-02
20世纪70年代末期时,国内油画创作将民俗形象作为油画题材的形式逐渐盛行,而且所借用的民俗形象中涉及到非常多的民俗故事,使得这种油画创作已经完全脱离“风情画”的范围,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文化现象。一般而言,其是指所谓的庶民文化,是多年以来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一种心理或行为,或是从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民俗的行事方式,其隶属于民俗学,而研究民俗题材油画的流行与落后也是当代油画界需要深究的问题[1]。
一、中国油画创作简述
20世纪70年代末期,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油画艺术正面临着转型与分解的困境,当时正值“十年文革”时期,虚假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占据高峰。而在此情况下,基于对这些社会情况的思考,油画创作领域一度产生所谓“伤痕”文艺、乡土写实、新古典、理性主义等新兴油画思想,这些作品里,有一部分可能在无意之中借用民俗形象作为参照,从此也开启了民俗形象介入油画的历程。
在此之中的民俗形象油画可以借用著名画家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作为参考分析,在其中的《朝圣》更具分析探讨意义。观察整组组画,可以明显发现整组作品的基调就是“世俗”二字,无论是画作环境,还是人物描画,均来自于民俗场景,也均透出浓浓的世俗氛围。而这样通过客观的世俗真实,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并思索现实的民族的生态,这种完全近距离的“凡俗形象”,会给观赏者带来巨大的震慑与共鸣。
而从此种“凡俗形象”中透漏出来的,是具有群体概念的“自然人”与传统文化理念的“社会人”的差异,“社会人”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也具备着分明的性格与社会特质;“自然人”更明显的是生理特征,个性心理特质则不够明显,其完全被覆盖在民俗文化中,所显露的也是这些民俗共同体共有的一些心理特征:其通过当时社会上典型的民俗文化内容取代“社会人”的个性与共性。
而在新时期的艺术发展时期,西方的油画界也出现改变,极简主义和观念主义逐渐成为油画的主流,叙事性主义被逐渐淡忘,视觉领域的艺术形式开始借助新媒体发展成新的藝术形式。这一思想潮流逐渐传至中国,其处于变革中的状态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视觉观念。因为国家有着长时间的封建保守历史,使得中国民俗处于发展极度缓慢、极度落后的状态,封建意识与民俗本身的约束力互相交织,加上民俗的积极面与封建意识的阴暗面共存,也让民俗意识及民俗行为等被留存,成为中国民俗的原始化、封建化的特点。而这些原始的、封建内容在经过长期流传后会产生较多盲目与神秘性质,而经过传承后,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颇具奇异色彩的文化,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其日常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民俗文化、民族信仰、祭祈占卜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习俗并存。画家们喜好在作品中添加民俗形象的原因也是体现在其能够较充分、集中的表现出民族的心理素质与民族风貌,而其对于社会的批判是对长期停滞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思,注重将这种被当时社会遗忘的民俗真实表现出来。虽然利用以这类民俗为载体所绘出的社会画像不够准确,却契合人们的心理,也使得许多画家都纷纷踏入其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民俗形象分析
将民俗形象作为载体的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画虽有一定相似,但二者的本质全然不同,主要可以从油画创作的文化观念、创作题材、创作手法上发现不同。
文化观念方面,二者均可以反映上层文化,不过传统民俗风情画重点反映为风土人情的本身,整体来看,其表达为对自然、对人生的赞美之意,是一种接受历史文化的姿态;而民俗题材的油画重点不在于民俗自身,而是民俗世界反映在现世带给人们的启示,更注重表达出民俗的传承。民俗现象依然存在主要是依靠着其传承性,而这种传承性主要来源于底层文化中的生生不息、墨守陈规,并根据这种特点留下许多不受现代文明影响也未与外界交流的民俗形象,但也是最原始的民族物质风貌及最原始的审美观念与价值。
创作题材方面,传统民俗风情画多选取一些普遍,大众接受度较高的片断或完整的民俗现象,或指是单纯的民俗、古风描绘;而民俗题材的油画更多的选择陌生、晦涩的某一个民俗现象保留下来的真实面貌,并以此去刻意描绘出世俗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民俗现象的特征,其不会表达出完整的原始风貌或民俗活动形式,其属于当时时代,有着特定的某一时代的时代特征。
创作手法方面,传统民俗风情画更侧重于发挥整体的情调,从画作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现实的喜好,基本是其世俗生活的理想化表现;民俗题材的油画则更侧重表达民俗现像的真实性,或其心理描绘的现实性特征,可以更清晰的体现出当代人民在世俗生活里的心理状态或视觉观感,等同于以现在的位置去观察以往的民间,去观察那时的风土人情与世态习俗,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以极度真实的思想去勾勒出民俗形象的传承者的个性或共性风貌,也具备一定的积极干预能力,这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艺术发展的体现。
民俗题材油画虽然在20世纪后期较为普遍流行,但并未在后来成为当代油画的主流形式。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所反映的现实可以反映出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矛盾,但因为其本身题材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反映出现实社会的本质问题,其也无法将对民俗文化的追踪与再现上升为对创新民族文化的思考,其所表现出的图像符号没有也没有完整的发展关系,无法让人们认识到完整的社会形态,艺术观念一度停顿。
三、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文化意义分析
民俗文化作为原始文化,很多在其产生和在现今的含义完全不同,在某种情形下,后者仅代表意义的延伸,有部分却正转向另外的意义。这也代表,正确认识民俗的现代意义,也能够正确地看待民俗文化的发展及其文化传承。民俗形象从民俗现象中衍生出来,而我国的民俗现象已经同历史一样,延续几千年,且在当代社会仍具有很高的影响与作用。经由油画创作,精神层面的物质得以被记录、保存,也使民俗文化有效传承。在20世纪后期,我国的民族文化逐渐受到现代化观念的冲击,各种现代化的艺术思潮对油画领域造成重大影响,民族精神几近无存。民俗文化虽然也受此影响,但仍将一些民俗现象保留下来。而这些民俗现象被油画家借用在创作中,也从中产生不少展现历史面貌的油画作品。但是,虽然油画作品中展现出一定的民俗文化,但因为民俗文化当时历史阶段的产物,到后期也逐渐被主流意识所抛弃。
而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民俗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的重任,这同时也是其深处的文化意义。此处必须要提到心意民俗,心意民俗也是民俗现象的一种,而因为其具备着较强的世俗性,也使得其被主流觀念排斥,主要是其中的包含着一定迷信成分的俗信行为,这与现代的文明观念相悖,这也是近代油画未出现心意民俗作品的原因。但中国油画创作的民俗形象将这一现象改变,油画创作者将一些俗信行为呈现在画面上,将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成分统统展现出来供世人思考、评价,也能从中发现画家的民族观与价值观。实际上,这等同于将民俗形象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并使其被主流观念认同。
参考文献:
[1]史小可.民俗文化符号在当代油画语言中的重构与转换[J].民俗研究,2019,(01).
[2]朱克迎.浅谈农村小学人文素质培养——基于音乐教学中的听觉训练[J].黄河之声,2019,(13).
[3]王先秀.民俗文化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评鉴,2018,(07).
[4]杨也柒.我国当代油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
[5]范本勤.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油画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7,(12).
[6]罗园,张泽同.论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民俗形象与文化意义[J].明日风尚,2017,(07).
[7]王一笑.试论我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