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表现与回顾性分析

2020-06-03孟令彬侯可可刘应芬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片状复查影像学

孟令彬,张 娜,侯可可,李 娜,刘应芬,江 敏

(1.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66 2.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4,3.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检验科,四川 成都 610066)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2020年1月7日,实验室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国家卫生健康委2月22日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1],本病具有潜伏期长、传染力极强的特点,1个月内蔓延至全国及全球数十个国家,截止2020年2月21日零时共确诊74680例,死亡2122例,全国范围内工厂延迟开工、学生延期开学,对国计民生造成巨大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需要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目前存在采样、试剂盒局限及敏感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导致准确度不高,影像学如能早期筛查出疑似病例、早期隔离患者,对于患者的早期收治并切断传染源,尽快战胜此次疫情有着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对于评价疗效、追踪随访患者愈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医学影像学科前所未有地引起了国人的关注。现将72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20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确诊COVID-19的72例患者,男41例,女31例,年龄3个月~81岁[(47.6±16.1)岁]岁,截止2020年2月20日治愈出院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9~68岁[(43.7±14.1)岁],死亡3例,年龄64~80岁[(73.6±6.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无痰、肌肉酸痛、乏力、腹痛、腹泻等。本组患者均经病毒核酸检测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1.2 检查方法使用GE公司Signa Twin Speed16层螺旋CT,患者仰卧吸气后屏气扫描,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横膈下方,扫描参数:120 kV、70~450 mA,层厚5 mm,层间距5 mm,薄层层厚1 mm,层间距1 mm。DR使用日本岛津公司移动式数字摄影X射线机MUX-2000,在72例患者中,胸部CT平扫67例并加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均使用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床旁胸部前后位摄片21例。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本组67例行CT检查,各期CT影像表现及病灶分布特点,见表1。早期CT观察到2例肺内无阳性发现;65例肺内病灶呈现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其中47例伴增粗的血管影,39例伴支气管气象(见图1),17例病灶起源于外带,28例病灶起源于外中带,20例病灶起源于内中外带;单侧单叶7例,单侧多叶11例,双肺多叶49例,进展期双肺均不同程度出现网格、条索影,53例出现灶性、节段性、肺叶实变影,11例灶周出现支气管扩张影,4例见少量胸腔积液,3例进展期肺内出现含气小囊腔形成(见图2);吸收期磨玻璃影逐渐消散,以纤维化灶明显,磨玻璃影、索条影、小片状实变影并存,其中5例实变影边缘模糊;42例出院前行CT检查,肺内仍存在少许磨玻璃影、片状实变影。21例患者进行了床旁DR摄片,5例无阳性发现,16例表现为双肺不同程度的斑点、斑片、条状密度增高影,以中下肺野明显,部分肺叶实变,1例患者间隔1天复查双肺病灶明显消散(见图3),2例患者进展迅速,最后一次检查呈“白肺”样改变,1天后抢救无效死亡。

表1 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各期CT影像表现及病灶分布特点 [n(%)]

图1 1例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胸部CT各期影像表现 a:入院时双肺散在片状磨玻璃影,可见支气管气象(箭头);b、c:第7天出院前复查,右肺上叶病灶范围缩小,右肺下叶边缘模糊的大片状实变影;d:出院11天后复查,双肺病灶进一步吸收,左肺上叶新增磨玻璃影(箭头)

图2 1例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肺气囊形成的胸部CT表现 a:入院时左肺上叶胸膜下少许淡薄的磨玻璃影(箭头); b:5天后复查,磨玻璃影范围增大伴含气囊腔(箭头)

图3 1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 a:床旁DR双肺散在大片密度增高影;b:第3天复查DR;c:第5天复查DR; d:12天后复查胸部CT,双肺散在小斑片、纤维条索影,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2.2 鉴别诊断①其他病毒肺炎:亦是以肺间质病变为主,普遍表现为弥漫的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并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双侧对称分布相对多见,病变进展较慢[1],新冠肺炎双肺外带起病向中心推进相对多见,病变进展快,结合流行病学史、早期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对于本病的诊断帮助大,确诊须配合核酸检测。②细菌性肺炎: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影,可呈段或叶的实变[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抗感染治疗有效。

图4 1例新冠肺炎患者出现肺水肿的胸部CT轴位、冠状位重建 a:入院时双肺散在少许片状磨玻璃影;b、c:7天后复查双肺对称的大片磨玻璃影、小片状实变影,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起病以肺间质为主,CT尤其是高分辨率CT(HRCT)对细微结构显示更清晰。病灶早期多表现为单肺或双肺大小不等的片状磨玻璃影,提示为小叶内间隔增厚,病变分布于双侧胸膜下或双肺外中带,特别是背侧明显,可能是由于病毒位于此处,此处毛细血管最为丰富,并且小叶周围的淋巴回流是向胸膜下和小叶间隔的外周引流,此处发生激烈的炎性反应并向胸膜侧弥散[3],这也可以解释多数患者早期出现干咳无痰的原因;病灶随机分布于内中带,可能是由于小叶核心区域淋巴向中心引流所致。病灶内多伴有支气管气象而很少引起支气管壁增厚(见图1a),是由于病毒累及外周间质,尚未侵犯支气管[4],病灶内及周围血管影增粗属于炎性病变的一般规律,周围的炎性刺激,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肺动脉增粗[5],此期征象的出现对于新冠肺炎有高度提示价值,结合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无论实验室检测如何都应该高度重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普通病毒性肺炎相比病变进展快,少数数天内可转为重症或明显消散,实变影出现与其组织病理学特征相一致,弥漫性肺泡损伤(肺泡内水肿,纤维素渗出),肺泡内出血,间质内多种炎细胞渗出形成透明膜[6],此期可分为两个方向,加重和转归,如果向大范围实变发展,提示病情不容乐观,进而短时间内可演变为“白肺”,预后不佳[7],对于重症、危重症,特别是气管插管患者CT检查,可采用床旁DR复查。进展期如出现磨玻璃影、索条影、边缘分割清楚的小片状实变影并存,提示病灶在向机化、好转方向演变,本组3例进展期胸膜下、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出现小囊泡影(见图2b),可能与终末呼吸性支气管炎形成活瓣,远端肺泡破裂融合,加上剧烈咳嗽肺泡壁破裂有关。部分患者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肺水肿征象,应给予关注(见图4)。

经治疗后多数轻症患者转入消散期,7~10天好转出院,病灶范围缩小,磨玻璃影、边缘更加清晰的小片状实变影、网状条索影并存,少数可出现对机化病变对周围支气管的牵拉引起支气管扩张。

根据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出院标准为: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8],本组符合出院标准的42例,其中1例于出院后11天双肺新增片状磨玻璃影(图1d),核酸检测呈阳性,观察出院前患者CT表现,以条索影、网格影为主,少量磨玻璃影、片状边缘模糊的实变影共存(见图1c),有报道这是因为影像学表现滞后于临床,对于这一提法笔者存疑,鉴于可能存在病毒载量低,核酸检测假阴性,“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是否需要细化、CT可见片状边缘模糊实变影是否归为痊愈、是否需要继续留观不再次成为感染源以及复发率是多少等问题,由于后期追踪尚有不足,今后需进一步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符合病毒性肺炎类影像学表现并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CT作为早期重要的检查手段,无论核酸检测如何都应该高度重视;对于治疗过程中进展期的变化,影像学可向临床提供重要的信息;对于患者的出院随访复查更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由于DR密度分辨率低,早期、轻症患者不推荐DR检查,对于已确诊重症、危重症,特别是气管插管患者不适合CT检查的,床旁DR仍是指导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片状复查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勘 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