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肺部磨玻璃影MSCT诊断
2020-06-03吴登友杨志远
尹 阳,辛 艳,杨 锐,陈 超,吴登友,赵 山,杨志远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四川 乐山 614000)
自2019年12月起,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在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流行,并迅速蔓延至国内外其他区[1]。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病毒临时命名为2019-nCoV(Corona Virus Disease-19)[2],随后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命名该病毒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3]。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将由该病毒引起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简称“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3月3日更新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NCP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截止3月15日21∶00,全国累计确诊81060例,累计死亡3204例,国外累计确诊80219例,累计死亡2855例。当前形式严峻,做好被感染人群的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是限制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关键,胸部CT检查具有敏感性、快捷性及方便性,已成为NCP主要筛查手段与诊疗标准。NCP的影像学符合肺间质性疾病的一般特征,以磨玻璃表现为主[4,5],疫情流行期间做好该类疾病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我院收集的14例以磨玻璃影为主要影像表现的不同病例,旨在提高对NCP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18日由我院CT筛查及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对口定点医院上传会诊的14例以磨玻璃影为主要影像表现的病例,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范围1068岁,中位年龄40岁,包括3例NCP,1例百草枯中毒,2例结缔组织相关疾病,2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1例肺泡蛋白沉积症,2例肺水肿,1例肺结核,1例侵袭性肺曲霉菌,1例磨玻璃结节。其中11例咳嗽、8例发热及5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均需要与NCP进行鉴别诊断。
1.2 方法本院所有患者均使用16排Philips或64排Philips或Toshiba4排MSCT进行容积HRCT扫描,患者采用仰卧位,于吸气末开始扫描,扫描范围及方向由肺底向肺尖,层厚5 mm,薄层重建层厚1~2 mm,层间距为1 mm。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要求各对口定点医院疑似NCP的会诊病例须上传层厚1~2 mm的图像。
1.3 图像分析所有影像学资料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胸部专业组影像医师在PACS工作站共同阅片,采用薄层轴位图像及冠矢状位重组图像,对病灶的分布、组成、边缘、密度、有无增大淋巴结及胸水进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
2 结果
收集的14例以磨玻璃影为主要影像学表现的病例中,有3例经实时荧光RT-PCR 检测核酸阳性而确诊NCP的患者,包括重型2例,普通型1例。14例不同疾病早期均以磨玻璃影为主要改变,短时间内复查,6例明显进展,2例明显吸收,2例无明显变化,4例未复查;除磨玻璃影外,合并实变7例、条索5例、小叶间隔增厚11例,淋巴结增大3例、胸水2例;磨玻璃影呈单侧单叶分布2例,双侧多叶分布12例,外周带分布6例,内中带分布4例,另4例分布趋势不明显。
2.1 NCP患者影像学特征重型NCP患者(图1)首次胸部CT检查均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小斑片磨玻璃影,边界不清,胸膜下分布为主,1例患者双肺散在条索影,双肺底部分小叶间隔光滑增厚,间隔1日复查,2例患者双肺磨玻璃影均增多,范围增大呈片状,其内夹杂少许实变影、可见充气支气管征及细小血管增粗,双肺新增条索及实质带影,均无增大淋巴结及胸水。普通型NCP患者(图2)首次胸部CT检查示左下肺胸膜下两处边界不清小斑片磨玻璃影,左下肺后基底段沿支气管血管周围分布少许点片状模糊影,间隔1日复查,双肺病灶变化不明显。
图1 1例重型NCP a:早期;b:进展期;c:重症期;d:消散期
图2 1例不典型普通型NCP a、b;左下肺胸膜下两处边界不清磨玻璃影,矢状位形态较扁;c:另左下肺后基底段沿支气管血管周围分布点片模糊影
2.2 百草枯中毒患者影像学特征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图3)首次胸部CT检查示双肺无异常改变,间隔3日复查,双肺胸膜下出现线网状影,再隔3日复查,双肺散在片状、斑片状磨玻璃影、实变影,边界不清,双肺散在条索影及小叶间隔光滑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无增大淋巴结及胸水。
2.3 结缔组织相关疾病患者影像学特征2例结缔组织相关疾病(强直性脊柱炎,过敏性紫癜)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处大片状、斑片状磨玻璃影,边界不清,无明显分布趋势,其内夹杂少许实变影、充气支气管征及增粗血管影,双肺散在条索影、小叶间隔增厚呈细网格样改变,无增大淋巴结及胸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图4a,b)间隔1日复查,双肺病灶变化不明显,过敏性紫癜患者(图4c,d)次日复查双肺磨玻璃影及实变范围增多增大,呈“白肺”征象。
图3 百草枯中毒患者影像学 a:早期;b:中期;c:后期
图4 结缔组织相关疾病患者影像学 a、b: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过敏性紫癜患者;d:次日双肺病灶明显进展,“白肺”征象
2.4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影像学特征2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图5)首次胸部CT检查示双肺内弥漫性分布小斑片磨玻璃影,边界不清,以双上肺明显、内中带分布为主,未见实性成分,其内间杂多灶性透亮区,双肺部分小叶间隔光滑增厚,纵隔内及双侧腋窝淋巴结稍大,无胸水,1例患者双肺内散在薄壁含气囊腔影,间隔6日复查,双肺磨玻璃影稀疏减少,密度减低。
图5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影像学 a~c: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c:另一患者,除磨玻璃影改变外,双肺散在薄壁含气囊腔影
2.5 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水肿、磨玻璃结节患者影像学特征1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图6a),肺部CT检查示双肺内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边界清晰、边缘模糊,双上肺外周带分布为主,呈“地图征”分布,其内多边形细网状影,呈“铺路石征表现”,无实变、条索、无增大淋巴结及胸水。2例肺水肿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低蛋白源性者(图6b)肺内改变较轻,双肺少许边界不清斑片状磨玻璃影,无实变、条索影,无增大淋巴结及胸水,双肺部分小叶间隔光滑增厚;神经源性者(图6c)肺内改变较重,双肺蝶翼状分布磨玻璃影,其内夹杂光滑增厚小叶间隔,双肺未见条索、实变影,无增大淋巴结,双侧少量胸水,胸壁软组织肿胀,间隔1日复查,双肺病灶明显吸收消散,仅残存少许斑片磨玻璃影。1例磨玻璃影结节患者(图6d),首次胸部CT检查示左上肺尖后段中带见一圆形纯磨玻璃结节影,边界清晰,平均径线7 mm,平均CT值-600 HU,另右上肺后段胸膜下一圆形纯磨玻璃结节影,边界清晰,平均径线约5 mm,平均CT值-700 HU,短期复查,肺内病灶无变化。
2.6 肺结核、侵袭性肺曲霉菌患者影像学特征1例肺结核患者(图7),首次胸部CT检查示双肺 “马赛克灌注”改变,右肺散在沿支气管血管周围分布结节影、条索影,边界清晰,“树芽”征,另右肺胸膜下多处边界不清磨玻璃影、夹杂少许实变,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内均见无强化低密度影,纵隔淋巴结增多、稍大,无胸水,间隔5日复查,双肺病灶明显增多、增大,右上肺呈大片状实变影、其内充气支气管征,周围散在小结节及磨玻璃影、增粗细小血管影,右侧少量胸水。1例侵袭性肺曲霉菌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示左肺尖后段血管增粗,周围见少许斑片状磨玻璃影,边界不清,其内光滑增厚小叶间隔影,间隔2日复查,左上肺磨玻璃影明显增多、范围增大,新增磨玻璃影以外周带分布为主,左肺尖后段新增厚壁空洞,内壁光滑,空洞内见小结节影,未见增大淋巴结及胸水。
图6 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水肿、磨玻璃结节患者影像学 a: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b:低蛋白源性肺水肿患者;c: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d:磨玻璃影结节患者,不典型腺瘤样增生
图7 肺结核患者影像学 a:右下肺胸膜下斑片模糊影;b:右上肺“树芽征”、结节影;c:间隔5日,双肺病灶明显进展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男性多见[5],潜伏期内无症状患者也能成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6],临床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轻症患者可无发热,少数有头痛、鼻塞、流涕、咽痛、消化道症状,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易出现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筛查、隔离、诊治输入型患者及本地非输入型患者是我省市抗疫工作重点,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流行病学史、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作为NCP疑似病例诊断标准,将实时荧光RT-PCR检测核酸阳性作为确诊的金标准。
随着NCP不断蔓延,流行病学史逐渐变得复杂、模糊,尤其是与输入型患者接触过的陌生人群,难以确定、往往无确切流行病学史,是疫情暴发的最大隐患;部分患者仅有咳嗽而无发热,特别是轻型,临床症状不典型;实时荧光RT-PCR检测核酸阳性虽为确诊金标准,但受不同试剂盒性能差异[8]、不同取样标本及方法[9]、患者感染周期等因素影响,存在假阴性[5],总体阳性率仅30%~50%,加之试剂盒数量有限、测试报告慢,不适用于NCP的快速筛查。CT检查具有快捷、方便、可重复优势,能迅速发现肺内异常及短期内观察肺内变化,成为筛查的首选措施。NCP影像学改变可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病变进展迅速,重症期48小时内病灶范围可增加50%。
3例确诊NCP患者均有明确流行病史(2例近期武汉旅居史,1例密切接触史)。3例患者均有咳嗽(1/3为干咳),仅1例重型患者有发热(38.7 ℃),另1例重型患者伴胃部不适,2例重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史(乙肝伴早期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患者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2例)或减低(1例),淋巴细胞计数(1例正常,2例减低),C反应蛋白均升高。2例重型患者影像学早期表现典型,进展期变化较快;值得注意的是这例普通型患者,无发热,早期影像表现不典型且短期复查变化不明显,不除外肺内病变为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若此患者无明确疫区接触史,极其容易被漏诊,社会危害极大,故笔者认为类似患者应引起重视、进行常规核酸检测是必要的;3例患者转归期在距首次CT检查第8~11天,表现为双肺病灶范围缩小、密度减低、逐渐消散,残留部分索条影及间质性改变。早期筛查可根据3例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部CT纳入疑似病例进行留观隔离,根据核酸检测阳性最终确诊。
百草枯中毒发病机制为多器官损害,因肺泡I、II型细胞对毒性成分具有主动摄取和蓄积的特性,其肺内浓度是其他组织的10~90倍,导致急性肺损伤、肺水肿、肺出血[10]。患者服用百草枯病史明了,无流行病学史,早期咽喉痛、剑突下疼痛并呕吐,而后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其余指标正常,早期胸部CT无异常表现,中期进展迅速,后期肺内病灶吸收、机化、残存间质性改变,中后期CT表现与NCP相似,其余特征不符合NCP疑似病例诊疗标准,可排除。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近期到过有确诊病例的地区,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咽痛、发热(39 ℃)、痰中带血,有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等基础病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减低,短期内I型呼吸衰竭,肺部以磨玻璃为主的影像表现,疑似NCP。经两次(间隔1日)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专家组会诊考虑间质性肺病,加以激素治疗2天后复查胸部CT示肺内病灶范围缩小、密度减低,排除NCP诊断。过敏性紫癜患者,无确切流行病学史,有咳嗽咳痰、发热(40.6 ℃)、呼吸困难,全身皮肤散在紫纹、色素沉着,查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升高,血氧饱和度71%,影像表现进展迅速并出现“白肺”,反复核酸检测阴性,经全院专家会诊考虑“肺型紫癜”。结缔组织相关性肺间质病变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异常相关,早期表现为肺泡炎,激活弹性蛋白酶导致肺组织损伤、发生纤维化[11,12],该病临床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出现呼吸衰竭,影像表现与NCP极为相似,但无明显外周带分布趋势,血象检查白细胞常升高,须结合结缔组织疾病相关病史考虑,必要时行核酸检测。
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体检发现,无咳嗽、发热症状,无明确流行病学史,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胸部CT表现类似于普通型NCP,经肺穿刺活检病理确诊。其发病机制为肺表面活性物质清除障碍,在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内异常沉积所致;肺部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不一致、“地图征”和“铺路石征”CT表现是其特征[13]。仅有肺部异常,不符合NCP疑似病例诊疗标准,可排除。2例肺水肿患者,无咳嗽,1例发热(39.2 ℃),无明确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例升高、1例减低,淋巴细胞均减低,双肺病灶蝶翼状分布,且短时间内明显吸收消散,不符合NCP诊疗标准,可排除。肺内磨玻璃结节患者疫情期间接触过非输入型人群,干咳、发热(37.7 ℃)、咽部不适,血象指标均正常,有肺内异常改变,作为疑似病例隔离,经两次(间隔1日)核酸检测阴性、短期CT复查无变化排除诊断,其肺内影像表现与本院普通型NCP相似,但磨玻璃影形态圆润、边界清晰,又与之不同,根据平均径线及CT值,初步诊断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右肺)、原位癌(左肺)[14],需阶段性随访观察。2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均无明确流行病学史,有咳嗽、心累气促,1例发热(38 ℃),血象检查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减低,肺部CT以磨玻璃为主炎性改变,符合疑似病例标准,但艾滋抗原抗体显示阳性,且肺内磨玻璃影以内中带分布为主,1例合并多发含气囊腔[15],与NCP影像表现不符,可排除。
肺结核患者无明确流行病学史,无咳嗽咳痰、盗汗,后期出现发热(39 ℃),白细胞、淋巴细胞正常,肺内虽有胸膜下磨玻璃影、短期内迅速进展,但早期肺内病变呈多形性改变、支气管血管周围分布为主,实性病灶内均有无强化干酪样坏死灶,淋巴结增大,与NCP不符,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确诊为肺结核。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患者无明确流行病学史,有咳嗽、咯血,无发热,CT虽有外周带分布磨玻璃影、进展迅速,但肺泡内出血、空洞及空洞内结节[16],均符合侵袭性肺曲霉菌CT征象,可排除NCP。
综上所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肺内磨玻璃影表现有部分重叠,但也具有一定特征表现,应结合病史、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核酸检测、胸部CT综合考虑,做好NCP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既能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又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