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率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2020-06-03范杜珍
范杜珍
(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500)
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疾病,该疾病属于冠心病并发症,心率衰竭、心率失常为其所表现的主要临床特征,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方法为介入治疗法,但这种治疗方法有很高的几率会引发心率失常,需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干预,确保治疗效果[2]。本课题主要对有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心率失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是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8~82岁,平均(60.38±2.57)岁;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7~81岁,平均(59.34±2.16)岁,组间资料对比,差异性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检验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患者均患有心率失常情况。(3)患者及家属均了解本次实验,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疾病患者。(2)存在肝脏、肾脏及脑部等器官器质心病变患者。(3)存在较差治疗依从性患者。
1.2 方法
①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家属进行正常沟通。②给予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宣教护理。首先,给予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医院后,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及反应能力,确保在半小时内进行介入治疗,有效提升护理及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交流,为患者家属详细介绍相关注意事项,获取患者家属的支持与鼓励。在对患者家属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将开导性语言融入其中,使其在了解患者治疗情况后,能够舒缓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家属术前的准备工作,需为患者排空膀胱,保证顺利实施手术。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有效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心率失常情况,若有不良情况出现,进行合理的对症护理,辅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饮水,减轻肾损伤,还应以良好的方法转移注意力,确保护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心率(H R)、Q T 间期离散度(QTc)、QT间期校正值(QTd)。②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心率失常情况完成消失,不良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有效:患者心率失常情况基本消失,基本缓解不良症状。无效:患者心率失常情况没有消失,不良症状没有得到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
测评数据应用SPSS 21.0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心率、QT间期离散度、QT间期校正值,用t检验,用x2表示计数资料,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心率、QT间期离散度、QT间期校正值
比较对照组,观察组心率、Q T 间期离散度更低,Q T 间期校正值更高,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心率、QT间期离散度、QT间期校正值(±s)
表1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心率、QT间期离散度、QT间期校正值(±s)
分组 例数 心率(次/min) QT间期离散度(ms) QT间期校正值(ms)对照组 35 90.25±7.56 62.82±5.13 428.31±34.35观察组 35 62.13±5.37 31.46±3.76 521.79±38.21 t 17.940 29.169 10.777 P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显著低于观察组97.14%的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特征为心率失常、病情严重及发病快,常见的并发症为心源性休克,严重情况下,会引发心力衰竭,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3]。现阶段,急诊介入治疗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方法,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4]。在进行手术前,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检测患者生命特征,给予术中密切观察,对介入治疗心率失常情况采取术后全面护理,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5]。给予患者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获取良好的预后效果,提升手术成功率,加快患者疾病恢复速度[6]。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心率为(62.13±5.37)次/min、QT间期离散度(62.82±5.13)ms,QT间期校正值(521.79±38.21)ms,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77.14%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97.14%的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有效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心率失常治疗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率失常情况,缓解患者不良症状,确保安全治疗,提升手术效率,有临床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