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0-06-03秦琼
秦 琼
(武汉市优抚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3)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常见的精神病,患者在早期敏感多疑、恐慌不安,随着病情发展表现出妄想性情绪、妄想内容,甚至出现了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大大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符合成本效益规律,能够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系统化的护理操作,保证诊疗、护理有序进行[2]。本次研究对象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不同的护理方法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临床护理结果的对比来体现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现总结研究详情并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本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5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按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40例。本次研究已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取得其同意,研究内容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40例患者中,包括了男23例,女17例,年龄19~76岁,平均(46.22±11.70)岁。而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8~78岁,平均(46.84±10.99)岁。将以上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相互比照,表明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将一般护理模式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观察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案,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协助个人卫生料理[3],患者外出时必须有专人陪同,组织患者进行各种室内外活动,稳定患者的情绪,缓解患者精神症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解病因、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耐心的解答患者的疑惑,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检查患者的用药情况,鼓励患者进行集体活动[4],适当增加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制定科学的食谱,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使患者可以尽快出院并正常生活[5]。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对比数据的处理软件均是SPSS 18.0。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定性资料则采取x2检验,表示形式分别是±s与[n(%)]。对比P值与0.05,前者小则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测评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对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为77.50%,观察组的对护理工作的评价相对较高,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提示具体数据。
表1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详情及差异对比结果[n(%)]
3 讨 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应用,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护理模式侧重于治疗,护理人员主要遵医嘱实施护理操作,护理的规范性不足,容易引发护患纠纷。临床护理不仅仅是侧重于治疗,更应该与疾病的预防、身体保健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程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无法配合完成治疗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准确判断患者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护理工作应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根据精神症状来实施护理操作,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入院初期以诱导为主,护理人员应通过下棋、聊天、散步等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8],转移患者注意力,获得患者的接受和信任,中期可以增加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后期应适当配合康复训练以及技能训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稳定社会关系的重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7.50%相对较低,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患者对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的护理措施更为满意,且易于接受,其NOSIE评分、N-BPRS评分以及SDSS评分治疗效果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利于患者的预后。在临床路径中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管理,提高患者对于健康的认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让护理工作具有主动性。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有理想效果,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同时可改善其社会功能,应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