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三落点”
2020-06-03江苏省启东滨海实验学校徐佳颖
江苏省启东滨海实验学校 徐佳颖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对于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而言,不能完全依靠机械记忆以及单纯模仿,而应当选择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或者结合合作交流的方式,这些都是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所以,首先需要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从中发现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的举措,了解其间的规律,改变传统的“学数学”的状态,成功地转化为“做数学”,这也是新课改理念中最具颠覆性的教学改革。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学习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例如可以选择他们比较喜爱的卡通人物或者童话故事,或者链接其生活,为其创设真实的场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其中所呈现的知识点,还可显著调动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样就能够改变数学问题的枯燥性,使其成功转化为充满趣味性以及真实性的生活场景。
以《圆的面积》的教学为例,可以将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比如借助多媒体呈现课件:在一片草地上,喜羊羊在慢悠悠地吃着青草,但是有一根绳子将它拴在了树干上。喜羊羊是学生比较喜爱的卡通形象,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一场景提出问题,学生跃跃欲试,有学生想知道喜羊羊究竟能吃多少草,也有学生想了解喜洋洋能够吃到的草的面积是多少等等。通过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就能够顺势引入圆的面积的教学,而且能够基于探究的方式抛出问题。通过学具的辅助,由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求圆的面积并归纳其求法。完成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情境的创设首先应当和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如果只是基于简单的方式呈现知识,既忽视了导入的技巧,也不能够体现其中的趣味性特点,仅仅依靠枯燥的知识讲解的方式,很显然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效能的提升。但是,如果过于天马行空的创设,必然会脱离知识本身,这是对教学本质的扼杀,所以需要将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内容保持协调统一。
二、设计有效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自新课改推行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的主体作用,改变了原有的一维目标,拓展至三维。自从开始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每堂课都会谈及探究,甚至在学界大刮探究之风。针对探究这一理念的践行无可非议,但是切不可盲目跟风。事实证明,很多课堂中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伪探究现象,集中表现为:问不准、思不深、论无果,还有很多实际上并不存在探究价值的问题,耗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刚上课时,教师就拿出了一张年历,并设计提问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探讨:在这张年历上,你能够找到哪些和“年、月、日”相关的信息?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因为年龄还比较小,再加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不够具体,因此在实际汇报和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所提出的信息并不存在价值。很显然,这样的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反而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难以准确把握基本的知识点。我并不反对探究式教学,而且认为其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学的价值,但是我所反对的是表面文章,也就是既没有关注教学本身,也没有选择有效的探究方式。
实际上,不管哪种教学模式,都应当以知识的生成以及技能的培养作为关键主旨以及核心目标,如果以此为主藤,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是这根主藤上的花、叶等等,应当视其为延伸和补充,所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其模式不可局限于哪一种,而应当关注其是否有效。
三、引导有效合作,推进学习深度
基于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学习举措,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当前的小学生大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渴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同伴或者老师的肯定,但是因为其思维还明显缺乏逻辑性,很难能够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生生之间存在不同意见,大多会停留于表面争论,明显缺乏说服力,缺少明晰的思路呈现,也难以就此展开理性分析。所以,教师首先需要把握学生特点,当学生产生争论时,聚焦其中具有价值的争论点,可以将其下放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组成一组,与反方相互辩论,通过不断辩论的过程明晰正误。
由此可见,教师需要能够精准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当学生出现不一致的意见时,可由学生自主展开合作讨论,既能够充分暴露自己的数学思想以及思维过程,也有助于促进其完善和发展,使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顺利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