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司西酞普兰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0-06-02陈晓东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艾司西普兰抗抑郁

陈晓东

(荥阳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100)

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事件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指脑出血或脑梗死康复中或康复后出现的除神经功能缺损以外,伴发的情绪低落、内感性不适、兴趣感下降、少语少动、闷闷不乐等情感及躯体化障碍。轻者可出现自杀等念头,如不对其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现实中多数卒中后抑郁症状被忽视,没有经过系统治疗,造成神经及认知功能降低,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认为,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还可改善患者的认知行为、神经活动及社会生活能力[2]。本研究对荥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8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龄(61.12±6.95)岁;小学以下12例,小学17例,初高中及以上13例;左侧大脑病变24例,右侧大脑病变18例;脑梗死20例,脑出血2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48±7.22)岁;小学以下9例,小学15例,初高中及以上18例;左侧大脑病变27例,右侧大脑病变15例;脑梗死21例,脑出血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发病部位、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出现抑郁症状之后未合并服用其他抗抑郁药物;(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18分;(4)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一过性脑缺血性患者或原发性疾病造成的脑缺血及脑梗死患者;(2)有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较差或口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先天血管畸形的患者;(3)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可能并发或已出现相关系统衰竭的患者;(4)已服用其他抗抑郁药物,或停用时间短于1个月者;(5)严重抑郁症,自杀倾向,急性发作时伴随严重的躯体疾病以及评估时心动过缓的患者;(6)其他个人原因无法继续参与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脑卒中的常用药物及康复理疗功能训练。观察组加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43391),每次10 mg,每日1次,连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加用安慰剂口服,每日1片,连续服用3个月。

1.4 观察指标应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简易精神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的变化。 HAMD评分<8分为正常,8~20分为轻度抑郁,21~35分为中度抑郁,>35分为严重抑郁。HAMA总分≥29分为严重焦虑;≥21分为明显焦虑;≥14分为焦虑;超过7分为可能有焦虑。MMSE量表为中文版,评分≤24分为异常。

2 结果

2.1 HAMD和HAMA评分治疗前,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和HAMA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2.2 MMSE和NIHSS评分治疗前,两组MMSE、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增加、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和NIHS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MMSE—简易精神量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20%~60%,其中1个月内发病者占很大比例,约为45.4%,轻、中度抑郁者占91.8%[3]。目前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可能与神经递质、内分泌和社会心理学的变化等相关。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患者神经生物学状况发生改变(卒中后造成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生活水平的下降),导致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分泌减少,影响患者神经功能调节系统[4]。

艾司西肽普兰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其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作用微弱[5],与同类型的其他抗抑郁药物相比,具有起效快、副反应少的优点。本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艾司西酞普兰,对照组患者服用安慰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HAMD、HAMA、NIHSS、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HAMD、HAMA、NIHSS、MMSE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艾司西酞普兰对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及认知功能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但有研究认为临床上常用的SSRI类抗抑郁药对卒中后抑郁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其临床效果相似[6]。

有研究曾针对卒中后退伍军人应用SSRI类药物治疗,近7 a的随访显示卒中后给予SSRI治疗能有效改善长期预后[7],可能与SSRI通过调节血清素神经传递的变化来改善患者的卒中后抑郁症状及病理性哭泣等症状有关。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抗抑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卒中后患者的死亡率,可能与通过5-HT1A受体介导海马神经和突触发生改变从而改善认知功能水平有关[8]。西酞普兰或其他SSRIs和瑞波西汀可能是卒中后抑郁的首选治疗方法,因为其具有良好的疗效和相对较少的副作用[9]。但临床荟萃分析中认为卒中后抑郁与患者死亡率之间可能存在关系,数据显示SSRI可能会增加死亡率[10]。因为服用SSRIs的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抑郁症,也可能是卒中后抑郁症状反复发作,造成死亡率的增加,但也不排除长期服用SSRIs后的副作用增加了死亡率。

综上,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在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上,根据病情加用艾司西酞普兰对改善其抑郁、焦虑及认知功能有很大帮助。

猜你喜欢

艾司西普兰抗抑郁
基于自噬探讨芪灵扶正清解方抗抑郁作用研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艾司西酞普兰血药浓度/剂量比的影响因素研究Δ
给大脑补充营养素,协同药物抗抑郁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浅谈阿里普兰“果孜”歌舞概念及起源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甜梦口服液对抑郁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抑郁症状的影响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神奇的“艾司”
口服艾司西酞普兰片致血小板减少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