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持续自控镇痛在儿科局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的疗效观察
2020-06-02赵海华郭小菊吴立英李咏兰何凤霞
赵海华,郭小菊,吴立英,李咏兰,何凤霞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 广州 51062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已成为与四大生命体征并列成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减轻疼痛成为新的护理重点之一。现有大量文献研究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但其中大多是研究成人的中、大手术术后疼痛[1-4],但对小儿术后疼痛的研究甚少,对于小手术术后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的疗效研究经验缺乏。以下将介绍儿科的局部肿物切除术术后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的疗效,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1日入住我院肿瘤外科的1岁~4岁,排除合并其他心脑肝肾肺等严重疾病的行局部肿物切除术的患儿。提取使用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的病例信息19例作为实验组,根据独立样本信息对照筛选19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88±0.20)岁,甲状舌管囊肿6例,头部肿物5例,胸壁肿物8例;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69±0.10)岁,甲状舌管囊肿6例,头部肿物5例,胸壁肿物8例。对照组及实验组在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种类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采用FLACC量表[5]进行疼痛评估。
对照组:局部肿物术后进行非药物镇痛,必要时可根据患儿情况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实验组:局部肿物术后给予静脉持续自控镇痛(镇痛药的成分——舒芬太尼、凯纷、托烷司琼、生理盐水,通过麻醉师根据患儿身高体重计算配置药液,药液总量为100 mL,给药速度2 ml/h)。
1.3 评价标准
术后初始疼痛、术后6h疼痛情况、50h后疼痛情况、疼痛总持续时间、出院疼痛情况、恢复速度、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年龄、术后恢复时间、住院费用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年龄、术后恢复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2.2 两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比较(±s)
术后初始疼痛评分 术后6 h疼痛评分 50 h后疼痛评分 疼痛总持续时间(天) 出院疼痛评分对照组 1.35±0.48 1.61±0.05 0.58±0.51 2.22±1.26 0.05±0.23实验组 1.37±0.50 1.16±0.05 0.63±0.50 2.48±1.28 0 t-0.29 0 -0.271 0.579 1 P 0.772 1 0.790 0.558 0.331
3 讨 论
3.1 疗效不显著的原因
其一,就手术方式来说,此样本采取的是局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的患儿。局部肿物位置表浅,肿物体积小。手术过程中在麻醉后,切开表皮后使用小拉钩钝性分离肿物,对周围组织及神经的伤害和刺激小,术后疼痛程度轻。其二,优质的术中麻醉。患儿在手术过程中接受了优质的手术麻醉,术后6h内麻醉未完全代谢,在不使用PVCA镇痛时,疼痛也不明显。其三,护理评估的主观性。1岁至4岁的患儿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疼痛感受,所以由护士根据FLACC评分表对患儿疼痛进行评估,虽然在评估之前会统一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但是还是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由于工作繁重,评估疼痛的时间大多不一致,这导致术后4h以后的疼痛时间评估有过长之嫌。其四,无安慰剂效应。1至4岁的患儿无法如同成年人一样,对于药物实施无法起到“安慰剂效应”,他会直接表达生理心理的不适,所以不存在镇痛剂带来的心理安慰。
3.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此研究中,由于手术时间短、麻醉科对术中麻醉的合理管理及术后镇痛药的合理配置,在对照组及实验组均未发生如呼吸抑制、呼吸暂停、恶心、呕吐、肌强直、肌阵挛、低血压、心动过缓、缩瞳和尿潴留[6-7]等不良反应。
3.3 费用
两组患儿住院总费用无显著差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镇痛泵的使用上,可以征询患儿及家属的意见,结合患儿家庭经济情况予以使用。
4 小 结
经静脉持续自控疼痛在儿科局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的疗效不显著、费用较高,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儿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但可以根据患儿的情况,征询家属的意愿合理使用静脉持续自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