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警机制在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2020-06-02江颖琦
江颖琦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500)
我国医疗意外事故具有高发性,不仅对患者的治愈造成了影响,而且容易引起医患纠纷[1]。骨科是医疗事故的高发性科室,骨科围手术期间实行管理,降低护理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为了探究风险预警机制在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76例骨科围手术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76例骨科围手术期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3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16~65岁,平均年龄为(46.31±2.12)岁,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20例,其中腰椎手术11例,股骨手术9例,胫骨手术18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在16~64岁,平均年龄为(46.41±2.04)岁,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19例,其中腰椎手术12例,股骨手术10例,胫骨手术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骨折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下进行,且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处于骨科围手术的研究标准。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研究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患者神志清醒,各项生病体征趋于稳定,可进行正常交流;②患者近期未服用任何干扰药物、不患有其他干扰性疾病
所有患者应排除以下情况:①存在意识障碍,病情不稳定;②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③骨折时间大于2周的陈旧性骨折患者
1.2 方法
1.2.1 常规监测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的监测护理:为处于骨科围手术期的患者安排值班护士,护士定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将结果报告医生,根据医生的指示,对患者用药以及其他情况做出调整。
1.2.2 风险预警机制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骨科围手术护理监测时采用风险预警机制,参照美国骨科研究院(AAOS)设计的骨科风险监测机制以及英国国家病人安全中心(NPSA)启动的骨科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制定而成。首先选定风险预警指标,包括病患、社会以及科室等方面,将医患沟通、医疗器械质量、手术和用药以及医务人员专业知识、诊治常规流程、上报时间、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的监测、呼叫医生时间等作为主要因素,之后将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根据得分高低分为低风险状态、中等风险状态和高风险状态三个等级,对处于中风险患者实行管理,对于高风险予以高度重视,必要时成立风险应急小组进行全程监护。
1.3 评定指标
(1)意外事件发生率:在护理期间对患者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统计,包括: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心功能不全、休克、意识改变及其它事件。
(2)治疗总有效率:根据患者护理结束后的恢复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计算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x2检验,(P<0.05)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意外事件发生率
护理过程中,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8.34%,观察组为2.63%,其中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意外事件发生率
2.2 治疗总有效率
护理结束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4%,观察组为97.37%,其中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n(%)]
3 讨 论
据统计,具有高风险性的五个科室为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普外科、骨外科和整形外科,骨科手术的高风险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3]。在骨科手术进行时由于每个患者的承受力不同,导致的后果也不同,会发生各种意外情况[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骨科手术的手术方法也相应增多,但是也为手术增加了不可控性,再加之患者手术后活动不便,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骨科手术的高风险性[5]。但是,医院普遍存在一个难题就是医护人员紧张,因此骨科手术后患者的时时情况并不能得到随时的反馈[6]。因此制定一个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的风险预警机制,能够起到及时反馈、尽早控制的目的[7]。
我院为了探究风险预警机制在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选取于2017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76例骨科围手术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8.34%,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6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37%和86.84%,其中P<0.05。
综上所述,在对骨科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运用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有效的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临床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