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2020-06-01李宗霜
李宗霜
摘要:如今,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已然成为综合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如何更加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魅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文化困境,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的发挥作用。”[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彰显中国文化力量,克服文化困境,提高文化引导力和解释力,就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一、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离不开对人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专属于各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是对文化的固守而是对文化的创新,基于此,中国文化能更加提高对世界的影响力。文化自信的教育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烙印,就是要传承记录着党和人民伟大斗争的革命文化,就是要弘扬反映当代中国人民奋斗身影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就是能够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处于内心深层次的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与正确的意识形态类密不可分,政治性和文化性都贯穿其中不可剥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教学素材,而且还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破除部分学生存在的文化迷茫和文化自信力不足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遭遇的文化困境
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不得不接受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虽然文化多元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教育方面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但是也为推动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困境。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引导力,一些学生在面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与艰苦奋斗、消费主义与勤俭节约等价值取向之间往往充满矛盾,迷茫而不知如何抉择。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西方文化观念和价值观都随着西方商品涌入国内,西方的“洋”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受年轻人的欢迎,西方的价值观念诸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纵观历史长河和现实,一些资本主义强国从来都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入侵,总是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渗透,为思想政治教育制造文化困境。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方面的应然优势
(一)在课堂的教学中把握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文化积极性
文化自信的实质其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树立价值观自信,就是要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中,自觉的认同这种文化,进而完善自身、发展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传递占据了很大部分,因此,要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方向引领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和引导力,改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将文化自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从理论转为实践。
(二)在历史的维度中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完美融合
事实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已经使得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即使步入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传统的文化基因也会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世和行事风格,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影响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当代学生是追逐潮流的一代,对于传统文化鲜有关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要积极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焕发新机。我们既要继承愚公移山的埋头苦干精神,也要思考巧干的可能性;我们既感动于精卫填海的毅力所在,也要反思过于固执的苦果,让传统文化也能指导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培育文化的生命力
(三)在现实的维度中把握好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合理对话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有着本质不同,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大河文明,西方文明属于海洋文明。东方人趋于稳定,西方人趋于冒险,两者价值观也是不同的,但这并不代表两种文明要处于对抗的两端。世界上各个民族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我们要尊重并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保持开放、相互接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保持谦卑的态度才能让中华文明生机勃勃,才能让世界文明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既不能漠视中华文化的价值崇洋媚外,也不能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更不能盲目崇拜西方文明,要有批判主义精神,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时代舞台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让学生在面对中西文化时,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民族底气;既要有时代气息,也要有中国气派。
四、结束语
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适时引导,在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时,引导学生正确应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談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