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方法探讨

2020-06-01夏宁芳

文存阅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夏宁芳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必修的一门课程,是专门针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治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然而实际学校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无法引起相应的重视,因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式方法非常必要。本文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方法进行综合探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法治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弊端也暴露的越加明显,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老旧传统,仍然运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教师只负责讲,缺乏对于学生作为主体地位的主动性的引领和带动,只注重教师的教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仅通过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培养,只注重课堂教授,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等等许多方面。目前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非常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提升,倡导教师要应用创新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用于革新当前的教学环境以及方式,不断开拓创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核心素养分析

(一)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本身就是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在受到社会道德准则的影响之后的一种体现,它有着一定的稳定性和一惯性,包含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两个板块,道德意识又可以具体分为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以及道德意识这三个基本层面,而道德行为则是以语言行动和习惯等表现。

(二)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从定义方面来看主要是针对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培养方面,一方面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关注学生身心灵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关乎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等,不管是哪一个方面,都要学会积极健康的去迎接和面对,主要包含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等具体内容。珍爱生命的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懂得保护自我,正确树立起阳光积极的人生观,建立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增强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而健康的人格是对于一个人健康水平的衡量标志,它是对多种不同的人格特征的一种综合反映,主要包含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管理等方面。

(三)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针对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熟悉法律的实际作用和性质,养成依法治国的理念,从小培养其法治精神。具体包含尊法、守法、用法这三大内容,尊法是要求学生从内心深处养成对法律的敬畏心,认同法律的权威性,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培养其法治精神。守法则是强调学生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依法办事,严于律己,以法律规范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用法则是要使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益,明确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利的时候也要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在师生互动中构建高效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做好规划设计,创新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了解所学习的内容,强化对于课堂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深刻的感受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提升其道德认知的整体水平。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加强合作学习深入他那就的学习意识,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接受教育并收获启发,充分区分并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强化是非意识。具体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坚持用道德的准则规范个人的言行,提升学生综合健康文明的道德素养。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好与学生间的和谐友好互动,增强平等沟通,提升学生的自信和主动性,充分达成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关于远离违法犯罪这节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列举身边见到过的不良行为,讓其表达自己看到这类行为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法律意识薄弱,无法清晰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展示相关的法律信息,纠正学生法律意识上的偏差,树立起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正确认知,主动远离不良行为,同时借助一些探讨和自查互动,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

(二)发挥学科的德育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在实施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转变说教灌输的方式,根据教材内容,打造不同的生活化场景,利用情境教学与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自身对于教材的理解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来去认知不同的行为,哪一些是符合道德准则的标准的,是值得去推崇和提倡的,对于不合乎道德准则的不良行为,未来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去避免。比如教师在讲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时,就可以打造两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分组互动,一组演示乐于助人、主动发言、拾金不昧的行为,一组演示口吐脏话、嬉戏打闹、乱涂乱画的行为。然后分别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表达出自己对于两组情景的认知与看法,针对一组的良好行为,学生表示赞同和学习的态度,那么它的结果也是好的,而;另一组属于不良行为,学生表示批评与谴责,它的结果是不良的,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考和探究,学生自己也会明白行为与结果是相通的,生活中要遵守道德准则和法律,不能冲动。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推进,必须要不断晚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手段,做好定位,利用课堂教学的过程探索创新课堂形式,提升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接受度,培养其正确的法治思维,加强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法律认知水平,促进自身全面的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文铭.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0(02):53-54.

[2]范成美.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64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