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困生的激励教育探究

2020-06-01陈金采

关键词:激励教育对策探究学困生

陈金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追求教育的公平、公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评价应该采用鼓励性的语言,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众所周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素养、生活习惯、思想品德的构建和学习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教学中不难发现,在课堂中存在着一部分的学困生,惹人头痛。如何有效的转化学困生,让他们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尽的职责。

关键词:学困生;激励教育;优势;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037-2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激励教育法就是利用激发鼓励的效应来达到思想教育目的的方法。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赏识和肯定。”由此可见,激励的评价、积极的肯定对个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采取激励教育,以便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自信、自律、自强、自爱,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困生的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激励意识

一些教师始终奉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大部分从批评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很少对学困生进行正面的表扬,甚至认为对学困生进行表扬就会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因此,教师非常吝啬对学困生的表扬,实际上,这样的教育理念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错误性,学困生其实对于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非常渴望的,并渴望获得教师的认可与赞扬,但是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激励教育的缺失往往会影响学困生在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教师尚未察觉学困生的进步

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是一门特殊性的学科,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站在学习成绩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否定学生的进步。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直接利用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导致了学困生学习的消极,教师对于学困生综合进步缺乏有效的考察,比如学困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思想上的进步以及乐于助人等,教师对于学困生这些隐形的进步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并没有充分的给予学生足够的激励,这就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进步。

3.教师对于激励教育缺乏正确理解

由于教师对于激励教育的基本内涵了解得不够透彻,容易陷入到两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对学困生完全忽视掉了激励教育,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升与激励教育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另一个误区则是对学困生过度的激励即使学困生出现了错误,也不对学困生进行批评,或者将学困生的优点过于重视,从而导致学困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而且也会影响到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效果。

二、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困生施行激励教育

学困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群体,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课堂管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一般的教育手段对于他们来说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一旦后进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转化,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而施行激励教育,是实现教学任务、构建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正确发展的基本途径,以下主要讲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困生施行激励教育的几种策略方法:

1.强化激励教育,关注学困生表现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营造和谐课堂的氛围,让学困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加强师生互动,这样才能高效的了解到学困生的变化,在教学语言中注重以鼓励为主,比如,当学困生在课堂上回答一个问题,无论对错与否,教师都应当对学生敢于表达的勇气进行激励,从而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师生互动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将激励教育有效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

例如,《友谊与成长同行》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化自己的态度和教学理念,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对友谊的看法,并说一说自己的交友原则,认真倾听学困生的想法,要与学困生打成一片,做学困生的益友,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只有这样学困生才会敞开心扉,教师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每节课结束之前的几分钟时间里,可以组织班级的学生写一些对本节课的看法、对教师的意见、对下节课的期待,也可以写一些自己最近的困扰和开心体会等等,让学生们畅所欲言。通过这样的沟通方法,不仅可以维护学困生的自尊心,还有利于学困生自我的深刻认知,有助于激励教育的实施。

2.结合学困生具体情况,规范学生行为与品德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应当具备学生的视角,并结合学生的表现以及思想道德认识实施激励教育,并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学生的具体的表现,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上的进步。教师鼓励学生,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更自觉、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大量的事实也说明:好学生是被鼓励出来的;坏学生是被批评出来的。欣赏鼓励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欣赏鼓励学困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成绩的好坏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要一视同仁,学困生做的好的地方要及时表扬,做的不好的地方,教师要不断的引导,让学困生变得更好。

例如《揭开情绪的面纱》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作业内容如下:为了感受青春期的情绪,某班同学准备举行一次班会,请你参与进来,与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为此次班会设计一个合适的主题。

(2)青春期的情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两个方面即可)

(3)青春期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两个方面即可)

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不能因为学困生的字迹潦草或者写作态度的不认真就一带而过,教师应该耐心的批改,学生写的好的地方,要特别明显的将其标注出来,并写一些激励的批语,写的不好的地方,要进行一定的批注改正,并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长此以往,学困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就会愈发认真,变得更加自律。这样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给学困生的心灵上带来一定的安慰,还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满足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建立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进步动力。

3.拓展激励教学渠道,注重学困生的平等

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引导下,激励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并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教学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同时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因此,教师需要真正平等的对待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要“一碗水端平”,不应该过于偏爱某些学生,应该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要一样的关心,一样的爱护。

例如:在《尊重他人》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尤其是在面对学困生时,要教导学生如何学会尊重。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课本的阅读,然后,在班级里举办一个“兴趣辩论会”,辩论会的主题可以是:“尊重和帮助哪个更重要?”,辩论过后,可以随机的将每两个小组分配组队,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PK。在辩论中可以明显的了解到优等生在面对学困生时是以帮助为主,而学困生则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尊重。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给学困生探讨和发言的机会,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合作精神,更能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学困生心中所想。帮助是替别人解决问题和困难,而尊重可以唤起学困生心底的潜力,激发向上的活力。所以,尊重比帮助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换位思考,平等对待。

4.营造良好班风与学风,帮助学困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班风与学风的建设,将道德教育内容与激励教育结合在一起,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怀,构建和谐友爱的大家庭,教师对于进步比较快的学困生,及时给予激励,让学困生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每位学困生都是有潜力的,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他们也会成为栋梁之才。“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而且他们的闪光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对待学困生时,应该用一颗包容之心和一双聪慧的眼睛,来发现学困生身上的优点,然后采用激励教育,取长补短,将其自身的优点激发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学困生的优点,还能帮助他们正确地审视自己,建立自信心,有助于推动他们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集体生活成就我》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困生布置一些他们擅长的任务,如:针对感情充沛、声音有特色的学困生,教师可以让他朗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的相关小故事,针对字迹清秀的学困生,教师可以让他进行一些课上板书的工作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困生找到自己的价值,还推动他们个性化发展。

5.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巩固激励教育成果

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是激励教育的主要目标。一个教师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不是学生的成绩有多高,学生的作业正确率有多高,而是有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没有帮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改变,使他们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要积极利用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培养学困生正确的观念,以便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巩固激励教育成果。

例如:在《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这一章节中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里根的故事》,并提出问题“这个少年应该赔钱给店主吗?”“爸爸应该为孩子支付赔款吗”“如果是你该怎么做?”然后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讨,任命学困生为组长,要求组长把每位组员的意见进行整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困生感受教师器重的同时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从而激发自己的上进心,责任心。教师除了教授同学们课本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们要负责、守信的观念。如:教师可以按照上一观点中的分组情况,让每个小组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中选出一个角色,通过组内的讨论和协商,来写出在该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然后,可以随机的抽取组内的学困生进行回答,回答好的地方要予以肯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视,符合激励教育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树立负责、守信的正确观念,一举两得。

三、结语

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激励教育是增进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实现高效教育的桥梁,是帮助学困生进行有利转化的关键。合理的激励教育能够让学困生感受到“爱”与“关心”,能够让他们体会到重视与价值,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困生的培养,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了解他们,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让学困生体会到教育的公平和基本的尊重,只有这样,激励教育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够有效的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进取心,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转化。

[参考文献]

[1]黎里理.激励法在初中后进生教育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6(17):150.

[2]俞雅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揚州大学,2018.

[3]康雪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奖励策略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注: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Z2018GH021)城乡结合部初中学困生精准化激励教育策略的研究。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0)

猜你喜欢

激励教育对策探究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立足激励教育,活化语文教学
绿色环保水处理技术探究
当前大学生辍学现象的多重表征及对策研究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的应用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激励教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