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与我国国债实践
2020-06-01张悦宋天伟
张悦 宋天伟
摘要: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国债的产生原因、主要作用和本质,其中有些论述已被我国国债实践验证,有些论述对当下中国国债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国债规模逐年扩大,需要监管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因此可以顺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对相关问题作出提前预判和监督,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場的健康运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 财政赤字 国债发行
一、引言
发行国债既可以弥补财政赤字、筹集财政资金,又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运作的综合体现,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把国债发行当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而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却在国债发行上走过一段曲折而艰难的路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为了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于1981年重新开始发行国债,结束了长达23年的无国债历史(1958年起我国全面否定外债与内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和政府充分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制度和经验,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债运行系统,为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内,并没有专门就国债(或公债)问题发表著作,但在分析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时,却不可避免地对国债问题进行了适当的论述,并由此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国债思想。作为继承者,我们应该继续挖掘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的价值,探讨其时代价值,在超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导实践活动。然而在中国,研究其国债思想的文献并不多见。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债理论的文章主要分析资本主义国债的政治经济学基础,以及国债与资本积累、经济体制和税收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的继承发展(曾军,2003;刘邦驰,2005;刘延斌,2006)。在国债规模快速扩张的当下,总结我国的国债实践,厘清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对未来我国国债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示意义,更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将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总结为三个方面,国债产生的原因,国债的作用和国债的本质,并在每个部分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做具体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对我国国债实践的指导意义和警示意义。
二、国债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年代,结合此时代背景与政治经济学规律的研究,他们将国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扩大。自中世纪的热那亚和威尼斯起,现实一直证明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国债产生的重要基础,这在资本主义扩张的殖民时代更为明显。而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制度的建立,又必须依赖于国家职能的强化,这样才能确保资本回报和世界市场的霸占。自然地,国家职能的扩张需要更为庞大的财政支持,如此一来就要依靠举借外债筹集资金,进而弥补财政上的赤字。正如恩格斯指出“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发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公债。”
观察我国1981年重新发行国债的原因,基本上与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所论述的观点一致,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职能的扩大这两方面原因是很明显的。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各经济主体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职能也不断扩大,财政资金的短缺越来越无法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开始以开放和发展的视角看待外债与内债,不再对债务全面排斥。1978-1981年,全国财政收入连续下降,而财政支出需求不断增长,在借入外债也无法弥补赤字的情况下,国务院决定于1981年重新发行国内公债,仅当年国库券发行就达到48.7亿元。自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债的发行量也不断增长,所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也越来越大。
三、国债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过程中,原始资本积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此时,国债制度则与关税制度、殖民制度等途径一起,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言,“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时间顺序特别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在英国,这些因素在十七世纪末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
我国经济能有今天的水平和成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债的作用自然是其中之一。具体而言,外债带来了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如邓小平所言,“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补充。”据统计,我国外债余额从1985年的158.3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7799亿美元,同期外债负债率在波动中从5.2%增长到17.2%;从外债结构来看,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规模较稳定,分别从2001年的237亿美元和275.7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32.2亿美元和421.4亿美元,而国际商业贷款和贸易信贷增长迅速,分别从2001年的972.3亿美元和216.1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4957亿美元和3344亿美元。很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债引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这是内债无法替代的作用。我国对外债的管理,始终遵循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即思想上要开放大胆,操作上要谨慎有节。
国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分阶段而言。1981-1997年,国债主要作用是筹集财政资金,弥补赤字,为减税让利改革腾出空间,兼有替代银行透支、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在财政资金短缺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除了向银行透支,主要通过发行国债集聚社会资本,从而为当时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但是直接向银行透支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我国减少了银行透支额度,转而加大了国债发行力度,试图缓解通货膨胀问题。其中,1986年之后国债发行数量增速加快,至1988年国债依存度达到10.87%,1992年达到17.9%。1994年,在通货膨胀和早期国债偿债期到来的压力下,政府决定禁止银行透支或借款,财政赤字和旧债完全通过增发国债来弥补。因此,1994年国债发行额从上一年的739亿元一举突破千亿达到1175.25亿元,至1997年达到2476.82亿元,国债依存度也从1994年的20.29%上升到1997年的26.82%。
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定向发行国债用以支持基础设施和其他惠及民生的事业建设上。与前一阶段相比,1998年之后国债的作用更加趋同于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即促进了货币转化为资本,投资于重点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1998-2000年分别发行的1000亿元、1100亿元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定向投资于农林水利(28%)、城市建设(20%)、交通运输(18%)、重点产业技术升级(10%)、农网改造(9%)、环保(3%)和教育司法(3%)等项目,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和1.7%。2001和2002年,国家分别新发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主要用于西部大开发建设和长江中下游堤坝加固等重大项目。对未公开的国债支出方向的有关研究表明,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性支出(刘忠敏等,2009),也有研究表明国债资金主要用于经常性支出(康宇虹等,2010),结论并不一致。为此,我们更要警惕,要充分发挥国债的资本积累作用,将国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建设性项目上,而不是寅吃卯粮,增加代际负担。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每年国债发行超过万亿元,2014年国债余额达到95655.5亿元,对国债资金的使用及其投资效率应当更为重视。
四、国债的性质
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国债性质,虽然时过境迁,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对我们还是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和警示意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国,我国更应该警惕国债的负面性质,注意避免滥用国债,不要让国债只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而是要将人民的利益当作国债的唯一导向。
(一)国债的剥削性
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国债制度,认为国债作为以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为主体的融资工具,天然地为资产阶级经济利益服务,因此具有剥削性质。马克思说,“用国家的名义装饰起来的大银行,从一产生起就只不过是私人投机家的公司,它们支持政府,依靠取得的特权能够把货币贷给政府。……它一只手拿出去,另一只手拿更多的进来,这还不够,当它拿进来时它仍然是国民的永远债权人,直到最后一个铜板付清为止。”因此,资产阶级有巨大的利益动机去利用国家負债机会盘剥国民财富。
(二)国债的税收性
国债最终是要靠后期税负来偿还的,所以国债是税收的跨期替代,而且由于国债利息的存在,国债会进一步加重人民的税务负担。马克思指出,“普鲁士国家打算用什么偿付即使不是按5%而只是按3.33%的利率付给的利息呢?用新的税收,如果普通税收不够,就用新的强制公债来偿付。”国债与税收的这种相互递补关系,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负债与人民税赋负担交替上升,当达到矛盾爆发点时,就可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和政府停摆,这一点现实已经证明了。
(三)国债的虚拟性
国债是虚拟资本的一种形式。马克思认为除了国债以外,股票、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等都是虚拟资本表现形式。虚拟资本,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生息资本,它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以未来的有规则收入为收益。当国债资金不是作为资本性、建设性支出,而是用于经常性开支的话,国债券就成了“消灭掉了”的资本的“纸制复本”,就失去了资本积累的作用,离实体资产越来越远,其虚拟性也就越强。当国库券卖不出去时,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
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的时间段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自由度有限,国债发行的规模较小,且以建设性项目的筹资为主,暴露出来的问题既少且不明显。但是近十五年左右,我国经济更加开放自由,全球化卷入度更高,经济体量也成为世界第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规模,因此国债的规模飞速增长,支出方向复杂,不确定性更为突出。受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的制约,我国国债的投资者主要以国有金融机构和普通居民为主,而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私人投机家为辅,所以并不存在资本大鳄绑架国家债权,压榨政府和人民的剥削现象。而关于国债的偿还,我国目前采取的偿债方式是国债本金主要由财政盈余和新债偿还,而利息已经划入经常预算支出之内,只要国家宏观政治经济稳定,财政预算收入持续增长,这样的偿还方式就可持续,不仅不会加重人民税赋,而且使国债成为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国债虚拟性的管控,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整套国债管理体系,对政府部门、投资者、中介机构等国债市场主体进行密切关注和监督研究,目前来看,国债市场在监管之下尚且稳定。
尽管我国国债市场基本稳定,但并不代表风险不存在,我们还是要一再强调,要关注国债资金的支出方向和投资收益,不能将其作为经常性支出;要发挥国债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不要让其演化成中央财政的债务包袱,更不能给人民造成任何税赋增加和风险转嫁。